2.3 哪
大多数人认为“哪”纯粹是“啊”的语音变体(王力,1943;朱德熙,1982),包括《官话类编》的编写者:
“啊”变体说在早期北京话语料中遇到不少例外,难以用“啊”的变体来解释。有的不符合音变规则:
有的换为“啊”则不合语境语义:
可见,即便是n尾字后的“哪”,也不一定是“啊”的变体。吕叔湘(1942)认为“哪”是“呢”和“啊”的合音,但很难解释“哪吗”一类的连用语例:
孙锡信(1999)认为“哪”是“呢”的强语气形式,这是基于对语义的体悟考察得出的结论,没有说明造成强弱分别的原因是什么。
《语言自迩集》将“哪”视为疑问语气词:
此例“哪”在前一选项末,《语言自迩集》编写者将疑问句的语气归于“哪”上,既不符合语言事实,又以偏概全。《语言自迩集》中共31例“哪”,只有4例用于问句,并不能概括为疑问语气词。
太田辰夫(1950)注意到了“哪”和“呢”的历史源流和功能分工,将“哪”分为表示感叹语气和存在体两类,但也承认“哪”和“呢”有所交叉。如何界定“呢”和“哪”的性质和范围,二者的区别是怎么造成的,又是怎么合流的,还需要进一步考察。
从语义上看,“哪”实际上有两个,一个是“啊”的语音变体,一个相当于“呢”(包括表疑问相关的“呢1”和表持续、夸张的“呢2”)。为讨论方便,本书把前者记作“哪1”(如“真好看哪1”),把后者记作“哪2”。
以上分类的标准是语义,和语音条件有所交叉。“哪1”可能在非n尾字后,“哪2”也可能在n尾字后。持续义的“哪”与“啊”无关,如“那个骗子手在点心铺里吃点心哪2”的“哪”一定不能解释为“啊”的变体,所以是否“哪”在n尾后都不产生影响。但当“哪”在感叹句和疑问句句末时,即便是在非n尾字后,也可能是作为“啊”的语音变体表示对听话人的关注,如“甚么话哪1,办事吗!”。
孙锡信(1999)注意到了“哪”的n尾语音条件并不绝对,主要依据是《儿女英雄传》和《官话指南》。《儿女英雄传》有方言色彩,且不同传抄版本语气词写法多有差异,“哪”和“”常字形相混,证据不确。而在《官话指南》之前,“哪”的n尾条件就已经放宽,到1910年前后,大多数“哪”都不是放在n尾字后的,如1907年《小额》、1915年《支那商业会话》等(具体参见第三章)。
2.3.1 哪1
“哪1”出现的具体语音条件,参见本书3.3节所述。“哪1”的用法与“啊”一致,即起到关注听话人的作用,如:
早期北京话的“哪”常常作为“老”的音变形式放在“您/你”后面,与语气词“哪”无关。
北京话第二人称尊称“您”经历了“你老人家——你老(nǐlǎo)——你纳(nǐ-na)——您纳(nín-na)——您(nín)”的发展历程(刘云,2009;刘云、周晨萌,2013)。从“你纳”到“您”的过程中,语流同化不完全就成为nín-na,各语料大多数时候采用“您纳”形式记录:
也有记写为“您哪”的用例,在句法上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
还有1例记写为“您呐”:
以上两组例子的“哪/呐”是“老”的音变形式,后文关于语气词“哪”的讨论均排除此类用例。
但“你”后的“哪”也可以是相当于“呢”的“哪2”:
对比“您纳”和“您哪”的用例数据,此消彼长的情况反映了从不完全同化nín-na到完全同化为nín的过程,当“您”最终稳定下来,“哪”与之分离,回归成为单纯的语气词。
表2.4 “您纳”“您哪”用例统计
2.3.2 哪2
2.3.2.1 相当于“呢1”的“哪2”
各语料中,相当于“呢1”用法的“哪2”用例不多,1880年《参订汉语问答篇国字解》才有“哪2”用于问句的用例,且每部语料的用例数不超过10例。1922年以后的每部语料都有用例,有的语料用例数还不少。如:
从类型看,问句中的“哪2”最早用于特指问和反问句,这两种类型用得也最多。有的语例看起来是“哪2”用于是非问句,实际上还是与持续义有关。如:
“哪2”也可以用于“无疑问词+呢”格式,具体意义取决于上下文。如:
有1例“哪2”用于祈使语气,和“呢1”一样可以看作是“……好不好”省略而成(参见本书2.2.1.1节):
2.3.2.2 相当于“呢2”的“哪2”
目前最早可见的“哪2”的用例是1834年《正音撮要》中:
此后,1853年《正音咀华》仅有2例“哪2”:
前例带有疑问词,但从上下文看,并非发问,而是醉汉的感叹,是夸张的情态,后例虽然位于n尾字后,但句中有“还”与之相配表示持续,故均归入“哪2”。
表2.5 “哪2”使用情况统计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