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隐核新占民簿与户籍体例
简牍书写时代的“户籍”,由于传世文献缺乏直接的记载,且长期以来出土文献中亦无明确的记录,导致早期户籍的基本体例迄今仍未得以清晰地揭示。走马楼吴简中出现了大量的户口简,引起了学界热烈的讨论。[1]吴简户口简分属于不同功能的“户籍簿”,例如,我们曾分类整理了因日常行政需要而以“户籍”为依据制作的征赋、派役“户籍簿”。[2]然而,这类“户籍簿”终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户籍”。那么,吴简中是否存在户籍,孙吴户籍的基本样式又是什么样的呢?《竹简〔肆〕》中有不少文书简记录着“诸郡生子授居比郡县者及方远客人(授居民)”应“占著(占上、录著)户籍”,如:
1. □生子[3]受居比郡县者,□今[4]□□录[5]著户籍与众(肆·4460·42/5)
2. □条[6]列乡界方远授[7]居民占上户牒分[8]别(肆·4474·56/5)
3. □□著户籍,督条列人名年纪为簿。忠等文书到(肆·4482·64/5)
4. 诸郡生子受[9]居比郡县者及方远客人皆应上户籍(肆·4490·72/5)
5. □授[10]居方远应占著户籍,督条列人姓名(肆·4492·74/5)
6. □书到,亟[11]促依书录著户籍与[12]众民为例录(肆·4493·75/5)
这类要求相邻郡县、远方来人上报家户人口、在当地落户定居而制作的“户籍”“户牒”,无疑是当时户籍的原初形态。这为我们确认孙吴户籍的基本体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