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社会学中的阶级分析:理论视角和分析范式[1]
阶级分析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和韦伯奠定了经典阶级分析的基础。曾经有一段时间,“阶级概念看起来已经逐渐被包围在一种衰败枯萎的气氛中了”[2],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自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面对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当代社会学界又出现了阶级理论的复兴高潮,一大批社会学家开始重新关注阶级问题并试图发展或重建阶级理论。尽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反阶级分析的呼声,以后工业主义阶级理论和后现代主义阶级理论为代表,很多社会学家都在谈论阶级的瓦解、死亡,预言并呼吁从阶级分析中“撤退”,但是,坚持和发展阶级分析的学术努力一直持续到了当代。本章对阶级分析理论的关注将集中于马克思和韦伯之后的当代发展。现在人们一般根据这些理论的知识起源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几种分析范式,即新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新涂尔干主义和新李嘉图主义等。其中,无论是从理论的完整性还是从理论的应用性来讲,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新韦伯主义阶级理论和新涂尔干主义阶级理论都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范式。
本章将着重讨论阶级分析理论最重要的几个理论支点。首先,我们将分析阶级理论的共同内核,即共同的前提假设和核心理论视角,以区分阶级分析理论和非阶级分析理论。其次,我们将以上述三种阶级分析范式及其代表性人物为对象,分别从研究对象、分析思路和解释逻辑三个方面揭示不同分析范式上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有关阶级结构框架或图式(schema)的问题也是阶级分析中最重要的理论支点之一,将另文讨论。最后,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我们将对本文针对阶级分析理论所做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和讨论。
我们的分析表明,阶级理论中存在共享的理论“硬核”和不同的分析范式,这种共享理论核心与不同分析范式的结合,恰恰符合拉卡托斯(Imre Lakatos)对所谓“科学研究纲领”的描述[3],而这也正是阶级分析理论具有相当学术“韧性”、面对经验事实的挑战保持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注释
[1] 本章的主要内容曾发表于《社会》2012年第5期。
[2] Giddens,A.,The Class Structure of the Advanced Societies,London,Hutchinson,1973.
[3] 拉卡托斯认为,科学的评价和检验对象不是单个的命题或理论,而是一个理论系列,即他所谓的“科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保护带、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等四个部分组成的,其中“硬核”是构成科学研究纲领的基础理论部分或核心部分,它是坚韧的、不许改变的和不容反驳的。参见刘放桐等编著:《现代西方哲学》,800~8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