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在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中,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一种相摩相荡的态势。凡是学术基础较好又有一定思想的学者,即使坚持术业的专攻,也会注意把自己的研究置于这一语境之中,从而得到一种现代问题意识和研究的方向感。本书的作者梅景辉以生存解释学的视域来研究“生存”与“理解”“解释”等根本性的哲学主题,并且对相关问题的哲学背景和思想渊源做了很好的梳理,显示出本书在当代哲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景辉是我十几年前在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时带的研究生,第一次面试时,他对传统哲学向现代性转化的一些见解,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后来,他是那一届学生中唯一硕博连读的,由此进入哲学研究的殿堂。我调到北师大工作后,景辉经常通过邮件和我联系,持续着学术问题的探讨。
景辉读博时,张廷国教授担任其导师,在博士论文选题时由于生存论是我当时的研究方向,他也把自己从生存论视角契入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研究设想拿来征求我的建议,我当然给予肯定,并希望他在这方面有所推进。景辉的博士论文答辩,我未能参加,邓晓芒老师担任答辩会主席,给予论文和答辩非常好的评价。论文也获评为当年华中科技大学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景辉毕业后到南京财经大学工作,依然保持学术思考和写作的热情。2014年,他将修改后的博士论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几位匿名评审专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项目获批后,景辉又将近些年的相关思考,特别是关于生活世界理论的探讨充实到论文中,于是形成了目前读者看到的这本书的定稿。
本书探讨的是生存解释学的思想渊源及其根本性问题。虽然生存论与解释学在一些学者的理解中,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主题,但在作者看来,它们本属于同一思想的渊流,只不过在不同的思想语境中,展现方式和话语表达方式不同而已。特别是在现代哲学流派中,狄尔泰、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从生命体验、人的生存等层面将解释学的生存论视域开显出来。
作者没有依循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窠臼,只对相关人物及经典文本做具体的阐释,而是将思想的触角尽量伸展,通过梳理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哲学的渊流,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将生存论与解释学的内在关联做出了翔实的阐释,并以语言作为连接生存论与解释学的核心脉络,提出了“在解释学思想的生存论阐明中,语言不再是为人所操纵的交流工具,而是存在的自行道说和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它在人的生命存在中展现为语言世界经验和生命的精神化。语言与生存论的三维——生成的存在(becoming-onto)、生命的存在(life-being)和生活世界的存在(lifeworld-being)——相互关联。在第一个维度上,语言是大道之道说;在第二个维度上,语言是生命的内在语词(inner word);在第三个维度上,语言是世界经验对象化的生命表现和客观精神”。这种语言存在论之思既是对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相关思想的演绎,也具有作者的独特思考。作者没有局限于历史的文本,而是直指历史的“本文”,将生存解释学的生存和解释的关联做了更为深层的解释。
即便是对“理解”与“解释”的一般性概念阐释,作者也表现出对哲学史的熟稔以及对相关思想的探赜索隐。如对“理解”与“解释”的词源学考察既有学术依据,又契合生存解释学的思想旨趣,并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解释学思想相融,提出:“作为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生命表现和交往实践都是生存论解释的一种表现方式,传统的解释与实践的对立及实践优先于解释的观念被予以解构,生存解释学从根本而言也是一种实践哲学。”这种将哲学的不同流派思想予以融会贯通的研究方式,体现了当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向。
作者没有在生存论和解释学的传统边界上裹足不前,而是将思想延伸到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的论争之中。如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虽然直接借助了胡塞尔的概念,但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而作者则从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关于“传统”之辩中,体认到“生活世界既是人们当下所生存的世界,更是变动不居的生成的世界与存在的界域”。对于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理论的阐释,既是对哈贝马斯思想的深度解读,也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分析中,探究解释学与生存论及实践哲学的本质关联。因此,本书虽然是以解释学的相关主题做基础性学术研究,但对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家族相似,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之间的思想关联,做出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我认为,这对当前的学术研究也有可资借鉴之处。
总之,我认为本书是一本将学术与思想融为一体的比较不错的作品。景辉正进入人生年富力强的黄金阶段,我希望他再接再厉,写出更好的作品。
张曙光
2016年5月15日于京师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