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增广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赫克歇尔-俄林(Heckscher-Ohlin,HO)模型基于一个十分简单的理念。不同国家的人们想要消费的商品组合的差异比各国所能用各自当地可获得的资源(或称“要素”)来便宜地制造的商品组合之间的差异要小。各国因此就会倾向于出口那些在生产时密集使用了自身拥有相对较多的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生产时需要使用该国较为稀缺要素的商品。HO理论曾以人们觉得不大可能的形式被呈现,并且未通过一些早期的统计检验。而在更近的、设计更为细致的检验中,HO理论的实证相关性得到了证实。[2]
HO理论对于分析全球化十分有用的原因在于其预测了当贸易壁垒减少时,各国将会发生什么。它们的生产和就业结构将会倾向于变得更为专业化,集中于那些要素禀赋给予它们比较(生产成本)优势的部门;而它们充裕要素的收入,相比于稀缺要素而言将会增加。因此,就具体国家而言,贸易成本的减少取决于其要素禀赋的构成,而后者在国家间差异极大。
减少贸易成本的效应还取决于一些被HO理论忽略的贸易决定因素,诸如规模经济和各国在不同部门相对技术效率上的“李嘉图”差异。此外,全球化的含义比HO理论所关注的贸易成本减少更为丰富。同样重要的是“合作成本”的减少:改善的旅行和通信设施,使得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得到发达国家的技术、市场和管理经验,也使它们能够出口那些它们本来根本没有能力生产或出口的商品(Anderson et al.,2006)。
这些经验的转移集中于某些特定部门,而一些对部门结构和要素价格产生作用的李嘉图效应也是如此。受获利机会所驱动,这些转移主要针对东道国那些已经具有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部门(有时候是初级产品部门,诸如过季水果,但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倾向于强化决定部门结构的HO因素。贸易成本减少与合作成本减少的组合也导致了制造业的零散化,表现为零件贸易增加,全球价值链出现(WTO,2014)。
全球化的多种效应因此可以用增广的HO模型来分析。这一模型能够同时兼容全球化之外的力量所产生的效应,包括收入增加改变了需求的构成,以及技术的外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