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小的课堂四声(人大附小七彩教育成果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大附小课堂四声让孩子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徐筠

2018年9月初,新学期伊始,一名小学一年级新生代表的发言刷屏网络,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发言,而有人则评价说发言稿太缺乏童趣、太成人化,六岁的孩子这样说话让人好难受,呼吁让孩子成为孩子。看着网上或褒或贬的争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也在思考:一年级学生作为新学期新生代表发言,发言的内容肯定是需要家长、老师的帮助和指导的,只是这种介入指导与帮助一定要基于儿童成长的需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基于学生的需求培养和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试着从人大附小课堂四声里寻找答案。

人大附小课堂四声是2013年由郑瑞芳校长基于儿童成长的需求提出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四声是指“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以学生现实课堂状态为表征,以激发学生自主化深层学习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及合作精神的学习者。通过浸润在不同学段的课堂四声用语,通过探索不同学段课堂四声文化的培养重点,通过探索不同学段培养课堂四声的具体实施策略,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课堂四声已经成为人大附小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人大附小已经整体构建起完整的课堂四声文化体系。

一、掌声托起学生的自信

沿着人大附小的教学楼拾级而上,右手的墙壁上总会有一串五颜六色的小手掌印把你引向每一个教室,若你有时间坐在任何一间教室聆听任何一节课,总会有或疏或密的掌声适时响起。掌声是源于对他人课堂发言的倾听,源于对他人观点的认可和赞赏。掌声对于课堂发言者而言是一种鼓舞,能给予发言者精神的力量,使其更自信阳光,更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教师和其他学生而言,给予他人掌声的同时既培养了师生倾听的好习惯,又有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这种借助掌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早已是人大附小课堂的一种常态。我曾在自己的课堂上长时间观察赢得掌声时学生的表现,无一例外都神采飞扬,更加阳光自信,课堂上也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别说孩子,就是教师听到学生给予我们的掌声时,内心也是满满的自信自豪!因为掌声不仅仅代表“我倾听了”,还代表着“我认同,我接纳,我欣赏!”而掌声恰如适时吹来的风托起师生自信昂扬远航的帆!

二、笑声涵养学生的心灵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自由与心理的安全。课堂上学生自然地发出发自内心的笑声,实际上也就是在创造这种心理自由与安全,努力打造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所以课堂上的笑声不但传递出内心的愉悦,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心理的自由和心理的安全,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打造审辩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以来都是附小四声课堂追求的一种境界。为此在人大附小各校区的墙上都有这样的一句话:“附小的孩子上课发言,说错了也要理直气壮!因为只要思考了,你就是最棒的。——郑瑞芳”这种充分给予学生话语权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教育就是生长。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尽可能给予学生内心生长最需要的阳光,那就是给予其自信以及心灵的自由和安全。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用愉悦的笑声去唤醒学生求知的心灵,笑声是对知识和情感双重的认可,更是涵养学生心灵的七彩阳光!

9月19日,我有幸聆听了一节刚入学12天的一年级小学生的数学绘本课——“朝三暮四”。上课伊始,数学老师首先讲起了小猴子吃栗子的故事,营造出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被故事中的小猴子逗得哈哈大笑,这样教师不知不觉地就把孩子们引领到探究“3+4和4+3相等”这一数学问题上了,整整30分钟,孩子们置身于数学探究之中,稚嫩的“我试试”“我认同你的想法,我也想说说我的想法”“我不太认同你的想法,我是这样认为的……”等四声用语会时不时地在教室里响起。浸润在这样愉悦的氛围里,浸润在这样简洁有礼的课堂用语中,整节课教学效果奇佳。刚刚入学12天的孩子习惯养成之突出,课堂四声用语之丰富,令人惊叹!当然这些还要归功于这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她借助课堂四声把一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和教学内容落到了实处,不愧是一位真正的附小课堂四声的践行者!教育有时候并不取决于你教什么,而是你自己的境界到了一定程度后,自然就形成了一种散发人格魅力的精神力量,教师这种自身高素养的流露和渗透,足以使学生从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觉悟和提升。

三、质疑声激发学生审辩式思维

质疑声是附小课堂四声里最响亮的声音,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教师甚至鼓励学生“接下茬”,甚至不轻易批评学生的“爱出风头”。事实证明:课堂上的质疑声越响亮,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越难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质疑声让学生不再沦为别人思想的木偶。质疑声里学生追求的不再仅仅是一个答案,而是问题解决、思维发展的过程;质疑声里,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训练与提升。当然教师努力创设开放而多元的课堂才能更好地触发质疑。仍以“朝三暮四”一课为例,老师讲完故事后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小猴子笨不笨啊?”评课时校长就针对此问题指出:这个问题仅仅让学生判断这个小猴子笨不笨已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给学生创设的不应该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应该是一个更加多元开放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审辩式思维》的作者谢小庆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以审辩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从而对自身认识的局限性更加警惕,对自己的主张更加谨慎,对他人的不同主张更加包容。对于那些已经得到无数实践支持的科学理论敢于大胆地质疑,对于那些尚未得到实践支持的貌似荒谬的理论保持宽容。审辩式思维是创造的源泉,是持续钻研的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课堂实践证明质疑声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审辩式思维一旦形成,教育者重点要做的事情就是保护和捍卫学生的质疑权。

四、辩论声打开学生的深度思维

辩论声在课堂四声中是更高层次思维程度的外化,最能体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深度,学生只有在自己有深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有深度地辩论。随着学段的提升,学生能表达观点和进行质疑并不难,难的往往是怎样回应别人的质疑。质疑和辩论常常携手出现在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课堂上有些辩论的焦点并不是彼此观点的相左,而更多的则是自我的固执己见,通过辩论才发现原来是殊途同归,辩来辩去说的竟是一回事儿,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辩论能够使学生更容易认可接纳别人,不再固执己见,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也是如此。

课堂四声中的辩论声追求的不是让学生把老师要求他说的话说得很好,而是把自己想要说的话说得很好,使孩子们在具体语境的实践中明白“言之有物”比“言之有术”更重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浸润中,培养学生有效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辩论声侧重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辩论,学生思维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培养了崇尚真知的实证意识、尊重事实的批判性思维以及严谨的求知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段话说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走心的教育,无论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只有架起心灵的桥梁,才能使教育有意义。课堂四声就是一种走心的教育,“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就是在寻找和拨动学生内心那根隐秘的独特的琴弦,借助课堂四声,教师一次次与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次次把自信、理解、尊重、创新和审辩式思维植根于学生心中,一次次让学生响亮地说出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大附小课堂四声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课堂文化,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四声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四声课堂是实现教育无痕化的过程,在无痕化的教育中培养积极乐观,具有创新思维、批判质疑精神、健全人格的人。若干年后,从附小毕业的学生也许早已忘了某道数学题的具体解题思路,忘了是背诵哪首诗赢得了掌声,忘了一次次质疑和辩论的内容,但小学阶段陪伴其成长的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已烙在其成长的血液里,成为一种本能,一种素养,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总能适时地鼓舞和激励他们发出自己内心的声音,或给予赞赏的掌声,或传递会心的笑声,或给予质疑者真诚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