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声文化 绽放七彩教育
唐甜甜
“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声声入耳。在人大附小的课堂上这四个入耳之声是最动听最悦耳的,有了这四种声音,课堂肯定是高效的、愉快的、精彩的。
在我校2014年1月的科研年会上,亲爱的郑校长提出了附小课堂要充满四声,即“掌声、笑声、质疑声、辩论声”。几年来我校以四声课堂文化为引领,在学科教学中加强和促进生生对话交流,“我补充”“我质疑”“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得很好,但我也有我的想法”这样的四声用语在附小的课堂上不绝于耳。学生们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发言是高质量的,能从中看出学生是带着思考在进行学习,同伴间的互助和交流产生了思维上的碰撞。四声文化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孩子们有了真问题、真思考、真表达、真收获,四声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生活中,孩子们在掌声中懂得赏识与鼓励,在笑声中感受到愉悦与轻松,在质疑声中学会思考与创新,在辩论声中收获成长与自信!
打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课堂是郑校长引领我们进行课程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出自《论语》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对于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更快。通过课堂四声的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幸福、品味学习的快乐,他们就会更加热爱课堂、热爱老师、热爱学习。由此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然会发生改变,“乐教乐学”的课堂不是梦想。
课堂四声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离不开有方法的指导和不断的坚持。
一、掌声——懂得赏识与鼓励
掌声代表肯定,代表赞同,代表欣赏,代表鼓励。郑校长曾说过:掌声要响起在恰当的地方;鼓励一个人的掌声;老师不能要掌声。这正说明了掌声不能用来作秀,更不能为了鼓掌而鼓掌。
(一)让掌声在同伴胆怯时响起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些学生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不敢举手发言,这时候就需要同伴及时地给予鼓励,此时掌声的响起既能鼓励同伴顺利说出自己的想法,又使其增添了下一次举手发言的勇气。
(二)让掌声在需要理解与包容时响起
思淇曾经是一个胆小的女生,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她与其他同学一起到黑板前写词语,当同学们都回到原位时,思淇却还站在讲台上,因为一个字她改了三次还是想不起来该怎么写,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紧张与无助。正当我想找同学帮助她时,她的同桌小陈,那个瘦瘦黑黑的男孩鼓起了掌,并说了句:思淇,加油!这句话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同时在我小小的暗示下,思淇终于写对了。掌声再次响起,这个胆小的女生眼中充满了自信与感激。
(三)让掌声在精彩的展示时响起
当一个同学发言后,全班同学能够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一是说明他发言确实精彩;二是说明同学们听得认真并赞同和欣赏他,这无疑是一种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是对其他同学无形的正面影响;三是对发言者而言,他能得到大家的肯定,自己内心一定会更加自信,更加有再次发言的欲望,更加有成功感。
同样的道理,如果老师能在课堂上讲出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的话,讲出能让孩子们有所感悟的话,让孩子们心中有豁然开朗,甚至醍醐灌顶的感觉,话音一落,孩子们就由衷地鼓掌,这样的教学难道不是很有效吗?
掌声能鼓励胆怯者轻装上阵,能给自卑者树立自信,能使精彩处更加精彩。在我的课堂上,当看到被同伴的掌声鼓励的孩子一脸幸福地看着我时,那一刻,我也幸福着……
二、笑声——感受愉悦与轻松
笑声代表幽默、代表轻松、代表和谐。孩子们的笑声不会掺假,绝对是在课堂上有感而发。可以是因为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可以是因为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也可以是因为同伴幽默的语言或生动的表演引发的笑声……我认为,笑声是课堂里的润滑剂,让学习活动参与者感到愉悦与轻松。有笑声的课堂是不沉闷的,是吸引人的,是高效的。
三、质疑声——思考与创新的培养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思考和创新的奠基石。而质疑声则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后的一种积极反馈。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与坚持不懈的培养。
(一)建立和谐关系,使学生敢疑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端着架子,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只会把学生的“小问号”吓到九霄云外。学生有问不敢问,长此以往就丧失了提问的习惯,被扼杀了学习的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指导者、服务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提问,并能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幼稚无理”的提问,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提问环境。
(二)方法配合训练,让学生会疑
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被布鲁姆称为目前课堂教学中最浪费和最有危害的一种。记得郑校长也说过,这种问答式的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毫无启发,无异于在浪费学生的生命。而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无疑是摆脱这种传统教育的一剂良药。通过实际教学发现,课堂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点来训练学生质疑:
(1)课前的引发型质疑,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求知欲望;
(2)课伊始的结合主题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本大意;
(3)课中可抓住细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质疑,便于学生对文本重点进行深层次探索,同伴间相互启发思维;
(4)课后的反馈型质疑,此时的质疑最为可贵,低年级学生此时质疑可能决定他是否可以学会,而对于高年级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此时学生的质疑发现其思想认识的程度。
除了课堂上的质疑训练,教师平时还可采用“每日一问”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时,坚持每天提一个自己认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每日一问”笔记本上,教师要及时检查、讲评、鼓励。一般来说,简单的问题,应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等资料自己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可让大家讨论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当堂请教同伴或老师。同时在指导学生课堂质疑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大声争辩,亮明观点,各抒己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鼓励求异思维。
(三)鼓励激发兴趣,让学生爱疑
为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运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的质疑以适时而又恰当的激励,以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如:某某同学的问题提得有价值!某某同学真会思考!某某同学这堂课提了许多问题,真会学习!……除了语言的鼓励外,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奋剂,使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积极思考提出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质疑声的培养根本上是对学生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辩论声——收获成长与自信
辩论声代表自信、代表勇敢,代表创新。当然,辩论并不是激烈到要打起来,在学生初次接触辩论课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辩论的规则、技巧和方法。课堂上的辩论要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据、有法可寻。
(一)找准辩论焦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有意设计,将教学的重点、难点部分提出,作为辩题。学生要想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就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对辩题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将促使学生在辩论前主动地把握教材,同时积极搜寻辩论材料并进行筛选、整理。辩论结束后,学生不但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论据,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还掌握了灵活高效的学习方法,加强了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拓宽了视野。
(2)引导学生从其他同伴的发言中产生不同观点进行辩论。这种辩论更为随机,也更考验学生的学识水平,更是课堂上最精彩的生成。学生需要依靠已有知识或当堂所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说服他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都将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广泛参与,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辩论,就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辩论必然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有趣,也就加深了学生对人物、事件的全面把握。而且课堂辩论参与性强,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使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通过辩论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在课堂辩论中培养团队精神
辩论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它是一种群体活动,需要同学之间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辩论的正反两方,是两个临时组成的团结的整体,在整体中,每个学生都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一方在辩论中能够取胜,这就需要全组同学齐心协力、互相补充。辩论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其增强了集体意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
其实辩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激烈的思想碰撞,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体现勇敢与自信。
总之,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坚持训练。四声文化让课堂活起来了;让学生学会了赏识、思考、表达、做人,更收获了满满的自信与勇气;也让我懂得了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的教授本领,更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培养。郑校长的七彩教育理念铸就了学生多彩的人生,更在一步步实现着我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