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式语文课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八节 生长式语文课堂写作教学路径

语文课堂,不单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精神成长的地方。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要“善于与同行、学生合作,在集体备课、案例研讨等对话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教学相长”,还需“建构学习与评价的共同体,学会持续反思,终身学习”。

要使学生的写作有提高,教师要有独立的精神,要学会反思与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充自己的专业视野,不但要阅读学术作品,也要阅读文学作品。笔者很喜欢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他写得具体深刻,不空洞,给人精神的启迪。他的文章多说真话,抒真情。鲁迅在《〈华盖集续编〉小引》中说:“不过是,将我所遇到的,所想到的,所要说的,一任它怎样浅薄,怎样偏激,有时便都用笔写了下来。”鲁迅在《作文秘诀》中说,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都帮助笔者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将作文写具体,不写空洞之文。

教学中,要学会不断反思。人容易被蒙蔽,最常见的蒙蔽是自己蒙蔽自己。王栋生老师的《不跪着教书》,批评了当下教育界的种种弊端:“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一、教师要成为“大写的人”

2005年,笔者曾写过一篇文章《我言说,我存在——关注教师精神成长》,谈到了这个问题,文章幸得李海林教授的修改,后来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05年第9期上。这是笔者教师生涯中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没有教育理念来支撑的教学是贫血的。木工师傅创造的产品是具体的物质的可感的,那教育的产品是什么呢?现实环境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卷进分数的争夺中来。但可以肯定地说,分数绝不是教育的唯一产品。笔者望着窗外,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现在教师上课多是搬运教参,多是演“教案剧”,并不曾真正拥有课程资源开发的独立权。公开课要包装要作秀已成为潜规则,并且作秀的技术越来越精致。原汁原味的语文味再也不见了,大写的语文教师也不见了。石中英先生说:“知识是一把双刃剑,所有的知识都是被选择和被控制的,这种知识的选择和控制对于控制者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却未必是有益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学习者对知识的态度,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朝圣的态度。”而现实的外在力量让我们几乎都成了“教参崇拜者”,都成了卡夫卡笔下那只不能言说的“大甲虫”。遥想孔子的坐而论道,苏格拉底的精神漫游,不禁羡慕万千。

多年的教学生活,有过许多创造的喜悦,留下的多是重复、机械式的生活,但无论怎样,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笔者都努力坚持与学生自由对话,帮助他们走近高尚思想者的真实世界;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他们的观点,不断与他人进行思想碰撞。在白热化的分数大战中,笔者渴望还存有自由素朴的精神对话,还能够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教师的精神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如果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世界,也就不可能把握世界。但是,我们的理论多是重复着“理论家”的理论,不是我们去言说自己的理论,而是他们的理论在言说我们。教师需要自己的话语,需要在多彩声音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没有独立言说能力和自己的话语权,教师工作就不可能获得鲜活的生命力,教师也就不可能真的摆脱内心积压的苦痛,也不可能有精神的真正成长!

二、教师要成为“示范者”[1]

语文教师要在写作中成为学生的示范者。一路行来,有许多名师前贤,给笔者激励。布贝尔说“所有真实的生活在于相遇”,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独特的学生,才有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存在。王尚文先生的《语感论》(修订本),揭示了语文的本真,抓住“语感”,也就握紧了语文教学的缰绳。

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则给了笔者理论的拐杖。这本书是一面“镜子”,让当下的种种“语文怪论”现了原形。后记中这段话令人感动:“五年来,对语文教学的种种思考缠绕着我,折磨着我,使我殚精竭虑,欲罢不能。当我沿波讨源逐层推进达于理论的核心,我发现我站在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前。因此,对我来说,批判已是一个无可回避的选择。我深深知道,我面临着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但在我内心深处,我坚信我的选择。言语教学论可以说是一种信念,一种使命。如果在这本小书里,能体现我的这种信念和使命感,则五年来的精神漫游所付出的代价已物有所值。”李老师不曾把自己没有弄清楚想明白的道理写在书中,他的勇气、刻苦和真诚让我一直感念。

多年来,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语文特级教师胡勤先生不单是笔者学术的引路人、良师,也慢慢成了益友。胡先生的《语文认识论》,是一部在新课改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奋力构建语文知识新结构、回归语文本真的宏大的学术力作。在《孩儿塔·序》中,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这《孩儿塔》的出世并非要和现在一般的诗人争一日之长,是有别一种意义在。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笔者相信,《语文认识论》将是现在和以后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绝不可绕开去的学术存在!

王尚文《语感论》、李海林《言语教学论》和胡勤《语文认识论》这三本书引领笔者走出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泥沼,走上了平坦之路。

三、让学生写作有“我存在”

让学生放开去写,不要拘泥于条条框框。在教学《病梅馆记》时,感慨颇多。文中写江宁、苏州和杭州都盛产梅。文人画士有他们独特的审美趣味:“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攲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些“君子”托人暗示卖梅者,要“斫其(梅)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联想到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他们的写作不也都是被框于盆中,被棕绳捆绑的吗?他们不也都是有待“纵之顺之,毁其盆,(重)埋于地,解其棕缚”的病梅吗?

学生时代,记忆最多、体验最深的当属校园生活。但许多同学除了写过《我的老师》《难忘师恩》之外,其他方面很少涉及。正如胡勤先生所说:“31万考生,好作文寥寥无几,写自己身边生活的文章几乎看不到。其中不乏空洞之作,披着华丽的外衣,满是整容的痕迹。”当笔者改学生的作文时,常感到似乎不是学生在写自己的生活,而是老师在批量地制造作文。如何改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1.写出真我的生活[2]

当几十个人用同样的故事表达同样的思想,令人怀疑他们能否是一个个大写的独立的个体。他们被一种思想言说着,言说的主人,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外在的思想。唯有去写自己的生活才能避开这样被吞噬的命运,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必然会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不同的地方便是我们急需开掘的,是我们存在的确证。个人化的语言是我们存在的家。找到这样的地方,无论你用的词语多么浅显,你的表达都会是与众不同的,因为那里有你的思想。这样开出的花是自然的花,它是用生活的阳光雨露酿造的花,是自然的写作。这样的文章是心灵的释放,是灵魂的自我证明。也许它稚嫩,但“无论大狗小狗都应该能叫,且有叫的权利”。唯有这样的存在是有思想地活着。言说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是唯一能够免除被集体意识吞没的方法。

当前作文教学过分注重“怎样写”的问题,而忽视了“写什么”的问题,这恰是当下作文教学需要去突破的核心问题。[3]中学生的作文,应当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社会生活”;二是指向“自我的个体生活”。生活不能游离于学生的作文之外,不能是水上漂浮的一层油脂,应当是融进水中的蜜糖!今后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要多写些自己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密切关注社会的变迁,聆听时代的脉搏,对社会多点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那么,学生写作文时,角度就会非常容易选取,素材一大堆,轻松自如,随意中就能拿下高分。

2.让作文走向理性[4]

孙绍振教授在《理性思维导向及其对抒情性思维的超越》一文中说:“学生误把抒情散文当为唯一的选择,导致了辞藻堆砌成风,滥情淹没思想,议论文写作能力日趋薄弱。……高校不管文科还是理科,其教学和考核都是以理性思维为主。故在美国和欧洲,入学考试均系理性议论,美国托福式的作文命题以两难现象为主,法国的作文命题干脆就是哲学化的。地处亚洲的新加坡甚至明确规定高考作文不得写抒情散文。随着世界各国的命题模式不断被介绍到国内,国内命题与世界接轨的追求逐渐明显起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开放,就不限于形式上的材料和话题,而是从感性抒情向理性议论开放。”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中学生中极为普遍,这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发展。

在学生不离开个人生活的前提下,让作文多一些理性的色彩,浙江省目前大力提倡写“论述类”作文,正是要让作文走向理性。

3.作文应纵深挖掘,不可表面滑行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但在文体方面,与2016年明确规定“写一篇论述文章”略有不同,没有规定文体。然而,“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的要求仍然偏重议论,写成散文类评说也可以,只是相对有点难,用小说去评论则显然不合适。

2016年的“虚与实”贴近生活,2017年的“人与书”更贴近文化。有字之书,可以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是书籍,读有字之书是学习书本知识或经典作品;无字之书是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读无字之书是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去学习;心灵之书,则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例如,文学是伟大心灵的回声,不仅要学会读书,更要读懂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依然注重学生思辨力的考查。这次作文,在审题上降低了难度,但要紧扣要求“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也就是说,作家提到“人要读三本书”的说法,需要深入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可单纯地谈有字之书、无字之书或心灵之书,否则有偏题之嫌。“人与书”,关键是厘清三本书的关系,不能平均用力,要说明白三者的联系,突出重点。“人与书”不是并列而是递进的关系。应当先读书本的有字之书,再读社会的无字之书,最后到读自我的内心世界。重点应当放在什么是心灵之书、如何达成、我们为什么追求心灵之书,关键是思考的深度。对于平时阅读积累不够的学生来说,思维可能只会在“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做表面滑行,对“心灵之书”的论述会比较浅层次,不同的思维层次可见学生的思考深度。

这样的作文题,能够较好地考查出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有效防止宿构和押题,有较高的区分度。虽然给了学生较大的思考空间,但要写得精彩,需要注重平时的阅读积淀。高考作文命卷者在注重思辨力的同时,又兼顾了对文学阅读的检测,引导广大考生要关注阅读的数量和品质。考生要写出立意深刻、议论精辟的好文章,难度很大,但要获得42分的基本分不难。

4.高考作文评价应关注“有文采”[5]

2000年高考作文评分首次推出“基础等级”(占40分)和“发展等级”(占20分)两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共16个评分点,这是对高考作文思想和语言的细化和强化。阅卷采用“一点评分法”,就是以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分,甚至得到满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有部分老师将“文采”等同于文辞华美,学生的作文多是堆砌比喻、排比,形成不良文风。这是对“文采”内涵的误读。

作为文章学术语的“文采”有两个含义:一指辞藻之美,二指文章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这种审美特征从风格上可分为两种:华丽美和朴素美。同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华丽美,《背影》则是朴素美。两篇文章都有文采,是各不相同的文采。看“发展等级”规定的“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取的是“文采”的第二义。我们要警惕借口“我手写我心”,而将语言的苍白贫乏视作朴素美!苏轼教侄子写文章,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朴素美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是更高的艺术境界,是对华丽美的超越!我们要引导学生锤炼自己的语言,而不是任其越来越肤浅、寒碜和苍白!

中学生作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其中“具体明确”是“有文采”中要求的“用词贴切”,而“文从字顺”就要求“文句有表现力”。

“文学写作”固然要“有文采”,但“实用文写作”也要“有文采”!演讲词就是要“有文采”的实用文。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现在读来依然铿锵有力,撼人心魄。他的演讲词如此精彩,得力于气吞山河的排比句、丰富奇妙的比喻、富有表现力的文句!

5.作文命题须指向“自主发展”

教育即生长,写作则是最富有生长性的。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是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学理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作文教学应当落脚在“自主发展”上。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够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规划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2018年2月,湖州市高二语文期末半命题作文:“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批改了近500份,感触很深。这是一道面向学生未来的好题目,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自我,有许多精彩的作文。例如:

(学生考场作文片段1)习近平主席的一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唤醒了多少迷茫和无知的人。鲁迅的一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让多少华夏儿女心潮澎湃。如今,活在当下,我们要为了世界,为了自己的国家拼搏和努力。

(学生考场作文片段2)当身边的“佛系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自身的进步也被忽视了;当“犬儒主义”日益盛行,人们不再坚守道德,而看轻世界,变得玩世不恭;当“丧文化”占据你的生活,“废柴”“葛优躺”随时可见,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就是远离这些时代喧嚣,并逆流而上。

我们能为这个世界做的,就是不被它改变,而是将它变得更好。作文的教学,今天依然是一个无底的黑洞,但是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光和热,向前走一小步。


注释

[1]贾桂强.阅读: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镜子”[J].教育科学论,2008(12).

[2]贾桂强.“学生拒绝写作”的反思[J].教育科学论坛,2006(4).

[3]贾桂强.文章合为生活而作[J].江西教育,2009(10).

[4]贾桂强.作文命题的现实语境及新变化——评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作文题[J].中学语文,2015(7- 8).

[5]贾桂强.高考作文评价应删去“有文采”吗?[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