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经常被无视的关于产品经理的常识?
我主要说说在产品经理和互联网领域的感受。
1.产品经理不是经理
刚入行的时候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或者至少觉得自己很有分量。相信大多数产品经理都是这么感觉的。“我比程序员高贵。”“我是未来要成为CEO的男人/女人。”
实际上,真把自己当成经理,工作上绝对会举步维艰,什么都推动不了。
2.即使设计得再怎么完美,需求总会改的
以前还特别奇怪,设计产品的时候考虑周全点儿不就行了,干吗非得改需求?但是有过很多次惨痛的经历后,终于发现——需求总是会改的。
改需求不代表产品经理不认真、太随意,也不是领导总喜欢随意想点子,而是有很多现实原因。
可以列举一些——
市场情况变化。比如因为某些事件,用户的需求变动;竞争对手的动作,导致必须有应对措施。
运营策略变化。比如公司的运营手段不同,导致产品上的支撑方法也不同。
研发阶段暴露了问题。比如一些之前很难发现的底层逻辑的问题,但在研发中暴露了,因此要将产品方案改为更适配的。
时效性变化。比如开发周期过长,导致时效性下降,没必要再用原来的复杂方案。
临时需求插入。比如各种因素导致的,有更重要的需求紧急加入,这时必然要修整原来的方案或者延后开发。
虽然产品经理确实会在设计上出现纰漏,但更多情况下,产品经理只是代人受过。这是我从事这个职业前没有意识到的。
3.用户很“傻”,而且会越来越“傻”
这里说的傻不是水平低,也不是笨,而是用户不愿意在使用产品的时候思考。
我在入行前也觉得说用户傻的人才傻,现在是什么年代,大家的知识量、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大不一样,什么不会用去网上搜一搜、跟朋友问一问不就好了?
几年前很出名的书Don't Make Me Think里说的理念我就不太明白,后来发现在设计的时候真的很头疼。
一些特别小的问题、用户体验上极小的漏洞,都会产生巨大的灾难性后果。真的除非把用户当成新手,不然设计出的产品总会被骂。
比如之前朋友做的产品的一个功能,是邀请有奖。用户A发二维码给用户B,用户B扫码下载,注册成功再输入邀请码,两边都有奖。就是中间有个环节,用户B扫码下载后,90%的人都意识不到要去设置里输入邀请码。
虽然邀请机制在各种App里都有,我们认为大家都很熟悉了,虽然在用户A发给用户B的使用说明里都明确写好了,但是用户就偏偏不去找,也不知道去找。
最后怎么办呢?把用户当成新手,设计中用户B扫码后先填自己的手机号,才能下载。这样记录下用户B的手机号,也就知道他是用户A邀请的了。后面就不需要用户B再输入邀请码了。
这样一个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很小的改动,让这个功能的使用率上升了好几倍。
空白页的设计也是很好的防呆设计。比如相册、任务表等空白页,可以提示用户点击什么/去哪里找到新建照片、新建任务的功能。
防呆、把用户当成傻子,是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并不是说用户真傻,而是他们越来越懒,并且希望找到最不需要动脑的产品。
这也是在T 2发布会上老罗主打的远程协助功能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原因。这个技术难吗?不难。这个功能之前没有吗?有。但是发布会里演示的效果就是操作简便,老人用起来不费力,这也是产品的竞争力。
说到用户越来越傻,其实大家都是有体会的。各种设计都在让大家少动脑、少动手,过去的电脑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用,现在的智能手机3岁小孩都可以快速上手。
4.要把用户体验做好,很不简单
每次用产品,总觉得不就是几个按钮点来点去,几个页面切来切去吗?有什么难的。
用户体验的话,大家都差不多,依照做就行了。
后来才慢慢知道,原来,看起来越简单、越自然的操作,就越需要更纠结、更慎重的考虑。
比如很多人用过聊天时会标注消息已被对方读到的功能后,就觉得自己想得比微信远了。大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想到但别人没想到的,就是自己有理;而自己觉得应该没有,别人有了,也是自己有理。其实微信不这样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人的需求去满足,可能获取了这部分用户,但是得罪了另外一部分用户。有人就挺不喜欢把自己的已读状态暴露给别人,因为这样的话,如果你的上级找你,你看了然后又不回,就会很麻烦。
我们要给人撒谎的机会,我们说人性化是什么?给他撒谎的机会,说我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把人都像机器一样约束起来不一定是好事。
我们为什么不做已送达的状态?因为我们觉得未来的系统是绝对可靠的,我们有这个信心,肯定会送达,除非他关机了,我们不会再专门做一个是不是已送达的功能,只有不自信的系统才会做这样一个状态。而且每发一个消息还有个已送达或者发送中,那样很不美观,多了一个东西在那里。所以这也是一种态度。对于这种用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其实是考验产品经理水准的东西,因为满足需求很容易,但是怎么找到理由拒绝他,或者说找到什么方式实现它就非常难了。
从此之后,我对很多产品有了敬畏之心,不再想当然地跟大家扯皮:这个App做得不好,比如这里,比如那里。
真是做产品经理时间越久,就越发现自己的无知。比如很简单的“可用性”三个字,就有所谓的尼尔森十大原则(后文会展开来讲)。
5.产品设计,尤其是交互和UI,在一个产品中起到的作用只占10%
这也是过去我嗤之以鼻的。厉害的产品的交互和UI,没有做得不好的,怎么可能起不到主要作用?
我后来发现,如果功能不好用,再顺畅的交互、再华丽的UI,都没意义。
比如聊微信,你发现数据丢了、记录没了,你是不会再用的;比如逛淘宝,你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想买的东西,你也不会再用。
再如12306,交互一塌糊涂(当然改版后略有好转),验证码很差,更没什么视觉效果可言,但大家不得不用啊,因为能买票,能买到票就行了。
12306的核心竞争力是垄断了票务,交互和UI比起这个来微不足道。
一方面,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单纯为了交互和UI去使用什么产品;从另一方面来看,在互联网公司的成功之路上,产品设计相对于运营、推广、内容、资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你会因为滴滴打车那几个弹窗舒服、按钮合适就用吗?当然不是。用是因为补贴多,或者能打到车(有雄厚的推广资金和强大的线下运营团队)。
你会因为微信比别的社交App简单、色调明朗就用吗?当然不是。用是因为大家都用,没得选(有海量的用户基础)。
你会因为支付宝的交互优秀、视觉突出就用吗?当然不是。用是因为安全、方便(有极佳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线下合作)。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好产品的设计和交互都很不错呢?因为他们花得起钱雇高阶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