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十万尸骨换来汗血马
荀彘攻陷王险城的同一年(前108),大汉帝国的军事力量开始介入西域。
张骞通西域后,汉政府派出大批使者,出使西域诸国。楼兰与车师两国地处交通咽喉之处,暗地与匈奴相勾结,提供汉使团的情报,导致使团经常受到匈奴骑兵的攻击。要保证丝绸之路的交通安全,就必须控制楼兰与车师。
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任命赵破奴为远征军的总指挥,率数万人马远征楼兰、车师。赵破奴乃是一员悍将,曾追随霍去病参加过河西战役与漠北战役,屡建战功,勇猛善战。他的作战风格与霍去病相近,强调勇气与快速突击。
为了达到闪击效果,赵破奴将大部队甩在后面,只率领七百名精锐骑兵,快马加鞭,轻装疾进,直奔楼兰。楼兰的军队不多,军事力量不强,在赵破奴出其不意的袭击下,猝不及防,很快被攻陷,楼兰王成了俘虏。赵破奴仅凭七百人的小部队,便攻破楼兰,西域诸国无不震骇。当他挺进到车师时,车师军队做了象征性的抵抗后,便放下武器,举部投降。
汉军第一次在西域亮相,一亮剑便寒气逼人。占领车师后,赵破奴继续西进,炫耀兵威,直抵乌孙与大宛。乌孙、大宛都是西域大国,尚且震慑于汉军之威,更别提其他小国了。诸王纷纷派出使者前往赵破奴兵营,向汉军谢罪。
楼兰、车师一役,意味着汉在西域的政策做了重大调整,由和平外交走向军事控制。这一转变的背后,仍然是为了对抗匈奴。自漠北战役遭重创后,匈奴人远遁北方,经十余年的蛰伏,元气慢慢恢复。匈奴力图控制西域诸国,将西域当作其后花园、补给基地。对匈奴人的战略,张骞是看得明白的,他提出“断匈奴右臂”的计划,这一计划成为汉对外军事外交的重点,并被长期坚持下来。
帝国的势力渗透进西域后,汉武帝的目光便盯住西域优良的马匹。
汉军能在对外战争中战无不胜,得益于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骑兵的战斗力与马匹的性能有直接的关系,为了提高马匹性能与耐力,汉军的马匹用粟米喂养,称为粟马。粟马在漠北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饲养费用昂贵,成本很高。尽管粟马比普通马要优良,但与游牧民族的良马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汉与西域交通后,获得不少西域的良马。比如乌孙国曾献给汉帝国一千匹良马,汉武帝非常高兴,命名为“天马”。不过后来他发现来自大宛国的汗血马更为出色,便把“天马”的头衔给了汗血马,而把乌孙马称为“西极”,意为西域之极品。
汗血马乃是西域宝马,产于大宛国。张骞第一次通西域,在大宛国看到一种奇特的马,马的四肢强健有力,奔跑时迅疾如风。更特别的是,奔跑时渗出的汗滴,竟如殷红的血珠,故称为“汗血马”。汗血马是大宛的宝贝,大宛人惜之如命,将汗血马集中在贰师城内(在大宛首都贵山城东南一百公里处),不对外开放,谢绝参观。
为了得到汗血马,汉武帝不惜血本。他派出以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前往大宛,以千两黄金及一个黄金铸成的马匹金像,开出天价交换汗血马。
不料大宛国君臣称汗血马乃是国宝,不对外输出,拒绝以黄金换宝马的要求。车令大怒,当着大宛王的面破口大骂,将金像当场击碎,然后裹起碎片,扬长而去。作为外交使节,车令过激的举动无疑令大宛王十分难堪。大宛王一怒之下,也做出一个不计后果的决定:命令郁城王截杀汉使团。
郁城王接到命令后,派出军队拦截汉使团。包括车令在内的所有使团成员,一个也没活下来,全部死于大宛军队的刀下。这是一桩国际大屠杀,元凶就是大宛王。
可以想象,当使团覆灭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暴跳如雷。自登基以来,帝国经略四方,开疆拓土,连匈奴这么强大的对手都被打趴下,小小的大宛王竟敢太岁头上动土。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大宛虽远,虽远必诛!
汉武帝召来曾经出使过大宛的使节姚定汉,询问其军事力量。姚定汉认为只需三千精兵,就可轻取其国,生擒大宛王。这个判断,严重有误。大宛距汉有数千里之遥,隔荒漠崇山,国内有大小城邑七十余座,民众数十万人,以区区三千人,怎么可能取之呢?可见此时帝国上下有一种盲目的乐观与自大,自大要是过头了,是很危险的。
令人颇感诧异的是,汉武帝把远征大宛的任务交给从未上过战场的李广利。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李广利的妹妹是汉武帝最宠幸的李夫人,只是红颜薄命,年纪轻轻就死了。临死之前,李夫人请求皇帝关照她的兄弟李广利。汉武帝想当然地以为远征大宛是手到擒来之事,不如让李广利有个立功的机会,也好名正言顺地封他为侯。
就这样,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李广利成为西征军统帅。汉武帝拨给他的军队远不止三千人,而有数万之多,其中包括六千名胡人兵团(以归降的匈奴人为主)。远征大宛的目的,除了为车令使团复仇之外,更重要的是夺取大宛贰师城内的汗血宝马。汉武帝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从这个头衔可以看出,得不到汗血宝马,皇帝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贰师将军李广利率数万人马向西域挺进,出玉门关后,沿着塔里木盆地北道行军。很快,他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首先是补给的问题。越往西行,离边境越远,粮草、水的补给都得就地解决,可是沿途经过的西域国家,都拒绝为汉军提供粮食物资,人家没这个义务。李广利不得已,只得下令攻打拒绝提供粮食的国家。大家想想,士兵们饿着肚子,想要攻下这些国家的城堡,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只能放弃,绕城而走。
越往西去,气候越干旱,缺水少粮的远征军数量锐减,死亡人数与日俱增。这几乎是死亡行军,从玉门关出发时有数万人,行至大宛国境时只剩下数千人。仗还没有开打,远征军已经减员八九成。活下来的几千人,经长途行军与饥饿的折磨,也毫无战斗力可言。
大宛郁成王发现他面对的只是一支人数稀少、疲惫不堪的汉军时,毫不犹豫地出击。这一战,李广利兵团大败。千辛万苦才到大宛,第一次交锋就打残了,剩下的乌合之众,就是打土匪也不见得有胜算。无奈之下,李广利被迫撤退。
疲惫之师又踏上通往茫茫沙漠之路,仍是一次死亡行军。数千人撤退,回到玉门关时仅剩下数百人。李广利心里明白,这件事没法向皇帝交代。他没敢踏入玉门关内,在关外给皇帝上了一折奏疏,为失败的军事行动辩解,将原因归结于饥饿与兵力不足,请求班师回京。
汉武帝闻讯目瞪口呆,无法相信这样的结果。你李广利丢的是朕的面子!他简直快发疯了,派人快马传谕李广利:“胆敢入玉门关者,杀无赦。”李广利吓得魂不附体,提心吊胆地等待皇帝下一步的指示。
怎么办?大宛还打不打?大臣们力主放弃远征大宛,偏偏汉武帝死要面子,不达目的不肯罢休,他一意孤行,决心将战争进行到底。
这次投入的兵力更加庞大,除了征调部分边关骑兵外,又从各郡国征发囚犯与恶少年参军入伍总计有六万多人。汉武帝还嫌不足,又征天下七科谪。所谓七科谪,就是七种没有社会地位的贱民,包括吏有罪(犯了法的小吏)、亡命(流浪汉)、赘婿(男人入赘妻家)、贾人(做小买卖的零售商人)、原有市籍者(曾经在官府登记注册从事小买卖的商人)、父母辈有市籍者、祖父母辈有市籍者。汉代重农抑商,你做小买卖,就是奸商,即便你没做生意,你爹娘、爷爷奶奶做过生意,你就躲不过贱民的身份。
除此之外,为解决补给问题,朝廷给远征军配备大量后勤人员,以及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一万多头驴和骆驼,还补充大量的兵器以及粮秣。这样,远征军总人数加起来不下十万。
西征军的统帅,仍是贰师将军李广利。
早年的汉武帝颇有识人、用人之明,大胆起用卫青、霍去病,成就两位军事天才之名。然而越到晚年,汉武帝在用人上越发混乱,比如朝鲜战争中任用两员大将,在前线相互拆台。至于用李广利,则完全是看在李夫人的面子上。李夫人虽死,在汉武帝心里分量确实挺重,否则李广利早就被砍了脑袋。
李广利又一次兵进西域,而且兵力更强。原先不合作的西域诸国开始害怕了,大汉帝国是动真格了,万万不能得罪。于是许多国家来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主动向汉军提供粮食与住所。但仍然有些国家不合作,其中态度最强硬的是轮台。
远征军行经轮台,轮台政府关闭城门,拒绝汉军入城。李广利大怒,下令攻打轮台。汉军兵强马壮,轮台如何抵挡,经过几天的血战,终于陷落。为杀鸡骇猴,李广利下令屠城,血洗轮台。大屠杀的消息传出,西域诸国无不骇然,轮台以西的国家,没有一个敢违抗李广利,全都大开城门迎接汉师。
西征兵团一路通行无阻,抵达大宛。
郁成王见汉军人多势众,不敢出城迎战,只是固守郁成城。李广利留下部分兵力监视,主力则绕城而过,直扑大宛首都贵山城。
汉军先头部队三万人抵达贵山城外,大宛王想先声夺人,率军出城作战。一战下来,大宛王自知不是汉军对手,只得收罗残兵败将,退入贵山城固守。为了应对汉军报复,大宛王作了充分的准备,事先储备大量粮食,足够贵山城军民吃一年以上。
不过,大宛王忽略一件事,光有粮食还不够,还得储备足够的淡水才行。这回,李广利带来一支特殊的部队,是一支水利工程队。这支部队有一个特殊的使命,便是截断流向贵山城的河水,迫使河流改道。一旦没有足够的淡水,贵山城很快就会陷入瘫痪,不攻自破。
李广利这一招实在厉害,幸好大宛王急中生智,想起城内关押一批汉军俘虏。这批俘虏来自汉地,不少人懂得凿井技术。大宛国地处费尔干纳盆地,地下水资源丰富,大宛王利用战俘凿井,渐渐地淡水可以自给了。
截流困城计划失败,李广利只能强攻。
贵山城之战持续整整四十天,汉军终于取得重大进展,攻克贵山城的外城,生擒其大将。大宛守军被迫退入内城,继续顽抗,并向邻国康居求援。康居援军出动,行至大宛边境,见汉军人多势众,未敢贸然行事,只是按兵不动,静观事态的发展。
自贵山外城丢失后,大宛贵族们开始恐慌失措。他们将责任推到国王身上,若不是大宛王下令屠杀汉使团,怎会招致汉军报复呢?想到李广利在轮台的大屠杀,贵族们个个心寒,为了保全自己小命,只能借大宛王的人头与李广利谈和。
贵族们秘密协商后,发动政变,杀死大宛王,斩下首级,交给李广利,并说道:“截杀汉使的命令,乃是大宛王下达,我们把大宛王的人头献上。您若停止进攻,我们就交出汗血马,任由你们挑选,并为贵军提供粮食。若决意再战,我等将杀死所有汗血马。我们已向康居国求援,若康居参战,结局尚未可知呢。”
李广利远离国土作战,颇担心康居国卷入大宛战争。如今首恶元凶大宛王已伏诛,贵族们答应献上汗血马,任务算圆满完成了,应该见好就收,便同意与大宛讲和。大宛贵族们信守承诺,贰师城内的汗血马任由汉军挑选,总计挑了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马匹以及母马三千多匹,以为繁衍所用。
另一位战争元凶、杀害汉使的郁成王逃往康居,上官桀率追兵紧咬不放,一直追击到大宛与康居的边境。由于大宛已投降,康居王不愿得罪李广利,遂交出郁成王。郁成王步大宛王的后尘,被斩首以祭车令。
第二次大宛战争以汉军胜利而告终,但赢得不漂亮,代价惊人。
出玉门关时,汉军仅战斗人员就有六万多人,还不包括运输部队。当李广利第二度返回玉门,生还者仅一万多人。第二次西征是比较顺利的,汉军并没有发生缺粮的情况,战斗中的伤亡也不大,是什么原因导致士兵的大量死亡呢?
根据史料所记:“贰师后行,军非乏食,战死不能多,而将吏贪,多不爱士卒,侵牟之,以此物故众。”原来是贰师将军纵容手下官吏虐待士兵,由于士兵的组成主要是囚犯、恶少年及七科谪,均来自社会底层,受到各级官吏的压榨迫害,在不缺粮食的情况下,居然导致数万人抛尸于野外。
两次远征大宛,汉军死亡人数估计有十万人左右,绝大多数是非战斗性死亡。对此,李广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将功成万骨枯,十万汉军尸骨铺就李广利的锦绣前程。凯旋回国后,他不仅未受到汉武帝的批评,还被封为海西侯,日后还成为汉军最高统帅。朝鲜之役,荀彘有大功却被诛杀;大宛之役,李广利有大过却被封侯。这种差别,足见汉武帝任人唯亲,赏罚尺度只是凭着自己的喜好。
当然,大宛战争并非一无所获,至少表明帝国政府有能力在远离国门之外,打赢一场区域战争。这场战争,令大汉帝国威震万里之外,对日后经营西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