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1 复习笔记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

1.定义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

2.注意的基本特征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

(1)指向状态

注意的指向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而离开或忽略其他对象。注意的指向状态有两种情况:

某一心理活动指向一定的对象,去感知它,回忆它或思考它等等;

几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一定的对象。

(2)集中状态

注意的集中状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停留在被选择事物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保证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注意的集中状态可以用心理努力的程度来表示。有两种情况:

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同一种心理活动不仅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维持着这种指向,使活动不断地深入下去。

注意的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是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注意指向状态是注意集中状态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集中状态是注意指向状态的体现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3.注意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

注意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与脑干网状结构、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等脑组织密切联系。

1.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被认为是保证觉醒和注意的最泛化状态的脑结构。

2.大脑的激活状态是选择性注意的必要条件。选择性注意必须有更高位的脑组织——边缘叶和大脑额叶的参与。边缘叶中的海马和尾状核称为是有机体实现选择性注意的重要器官,抑制无关的习惯化的刺激的信号进入大脑,而对新的有意义的刺激作出反应。

3.大脑额叶的作用是直接参与主动注意和集中注意。

(三)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模型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D.E.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

(1)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以防止信息传送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2)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

2.衰减模型

衰减模型是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过滤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单通道,而是双通道,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于其接受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这种模型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能解释更多的现象。

3.中枢能量理论

中枢能量理论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

(1)该理论不同于上述模型,它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2)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

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

(3)根据该理论,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可进一步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

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

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

(4)该理论能较合理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如一心二用。一个人能同时做两种事而不受干扰,这是因为这两种活动所需资源未超过个人能量分配的资源总和。

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1890年威廉·詹姆士(W.James,1842~1910)在其《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注意的双重系统假设,即把注意区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

现代电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这两种注意状态下的脑电活动是不同的,从而支持了注意的双重系统假设。

(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因素,同时这两方面的原因也是密切联系的。

1.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任何相当强烈的刺激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注意,强烈的刺激物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引起无意注意时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是指这个刺激物与其他刺激物的强度相比较而言。一个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其他强烈刺激物构成的背景上出现,就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一个不甚强烈的刺激物,如果在没有其他刺激物的背景上出现,则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显著,特别突出,就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性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习惯化刺激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奇心是指人们对新异刺激的注意和探求。

2.人的内部因素

(1)需要和兴趣

凡是能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的事物,都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因为这些事物对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情绪状态

凡能激起某种情绪的刺激物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当一个人心胸开朗,心情愉快,平常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当一个人无精打采或过于疲劳时,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这时也不会引起他的注意。

(3)知识经验

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保持注意有着巨大的意义。新异刺激物容易引起无意注意,但要保持这种注意则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无意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不仅人有,而且动物也有,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最初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而后才产生有意注意。

(二)有意注意的保持

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对注意的干扰可能是外界的刺激,也可能是机体的某些状态,或者是一些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等。为了坚持对某一对象的注意,应设法采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1)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所以,对于任务的重大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那么,为完成这项任务所必须的一切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2)明确了活动任务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了实现活动任务的决心和愿望之后,还要善于组织自己的活动,使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服从于活动的任务。

要经常按照活动任务的要求,提醒自己去注意正在进行的活动。特别是在要求加强注意的紧要“关头”,这种对自己的及时提醒,可以起到组织注意的作用。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经常提出问题,也可以加强对活动的注意。

在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把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和外部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这对于保持有意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持注意,最好是把应当注意的对象变成实际行动的对象,因为实际行动本身就要求有注意参加。

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

在有意注意中,注意和兴趣的关系往往是间接的,人对于活动的直接结果可能没有兴趣,但是对于活动的最后结果却有很大的兴趣。这种间接的兴趣,即关于结果的兴趣,几乎存在于自觉进行的每一件工作中。这种间接兴趣越稳定,就越能对活动的对象产生有意注意。

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1)能否有效抵抗内外干扰,把注意力维持在当前的任务上,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对保持有意注意是至关重要的。

(2)发展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要培养良好的稳定注意的习惯;

有意地培养自己抗干扰的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

(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1.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虽然存在着区别,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它们往往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有这两种注意的参加。

2.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活动中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相反,有意注意也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称为有意后注意或随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1.注意的范围也称为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范围受下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知觉对象的特点

在知觉任务相同的情况下,知觉对象的特点不同,注意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变化。其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反之,则注意的范围就小。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知觉的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或知识经验不同,其注意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二)注意的稳定性

1.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2.注意稳定性的相反特征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在注意起伏的现象中就开始表现出来。如在知觉“双关”图形时,可以观察到注意的波动起伏。请你注视图4-1这个截去尖端的棱锥体。

短时间(1~5秒)的注意起伏不会影响对复杂而有趣活动的完成。因此,注意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同一对象,而是说行动所接触的对象和行动本身可以变化,但是活动的总方向始终不变。

图  4-1

3.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

(1)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以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

(2)注意的稳定性主要是与人的积极性有关。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理解得深刻,具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并且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或处于疲劳、疾病的时候,注意就容易分散。

(3)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一方面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人的主体状态有关。

(三)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分配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2.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其最重要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或相当熟练的。

(四)注意的转移

1.定义

注意的转移是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2.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的区别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后者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3.注意转移的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专注度

原来注意越专注,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迅速。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新的注意对象愈符合于人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越迅速;反之,注意的转移就越缓慢。

4.懂得学生注意转移的规律,对于搞好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造成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中学生对学习不能集中注意而导致注意力涣散。学生注意力涣散可能是偶发的,也可能是经常性的。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可能受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受自身机体疾病的影响,也可能受教学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教学上造成注意力涣散的主要原因有:

1.刺激过多或过少

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教师无意义的重复或冗长的言词,都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产生厌烦,导致注意力涣散以寻求其他的刺激;教师讲课声音过高或过低,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要么使学生容易疲劳,导致分心,要么由于刺激不够,不能充分占有学生的注意,而使学生注意涣散。

2.情绪急剧波动

一上课教师就分发上次的测验卷子或宣布考试的成绩,会使学生情绪特别兴奋或沮丧。一上课教师就进行测验也会使学生情绪特别紧张。课堂上的这类情绪急剧的波动使学生难以把注意及时转移到教学中来,因为他们的注意还纠缠在分数或做错的题目上。

3.反抗或淡漠

如果教师处理问题不公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可能把不满情绪迁怒到教师讲课上,以不听课或捣乱的方式加以反抗。有的学生或因学业上屡遭失败,或因其他原因屡受挫折,这类挫折一旦超过了该生的容忍度就可能导致对学业的反抗或对学业的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

有些学业成绩欠佳的学生,或品德、能力欠佳的学生,由于受到人们的忽视、鄙视或奚落,他们当中有的人在上课时可能故意搞恶作剧以寻求教师或同学们的注意和承认。

(二)课堂上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克服上课时学生注意力的涣散,除了从根本上消除学生注意力涣散的原因之外,教师还应当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注意规律,使学生集中注意于教学活动。其具体做法是: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内部状态所引起的。教室内部的布置和周围的环境,师生的衣着和行为,教师讲课的声音、板书以及直观教具的出现和使用等等,都可以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2)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另一方面则要尽量创造条件使学生注意去听课。

(3)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学习是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以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活动,因此,学生要搞好学习就不能只凭直接兴趣,还要靠发展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培养学生有意注意的主要途径。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下列方法促使他们注意听讲:

(1)给予信号

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及时给予信号能有效的加以制止。

(2)邻近控制

为使信号更加奏效,教师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教师走近学生并站立其旁,若加以提醒(或轻拍其背,或轻加警语),效果更佳。

(3)提出问题

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应面向全班,然后指名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应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以激发其听课的积极性。

(4)特殊安排

有些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初中低年级学生,在自习时早已完成了教师统一布置的学习任务,但又不会安排余暇时间,于是他们违反教室纪律的行为就会不时发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预先作特殊的安排,这种特殊安排可以消除他们利用余暇破坏课堂纪律。

(5)提出批评

学生不注意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教师应当加以批评,提醒他们要遵守纪律,指出他们不注意听讲的可能后果,要求他们遵守教学常规。但应当注意,批评应力求简明扼要、客观,避免唠叨或冤家式的指责,更不能对学生人格进行侮辱,批评最好是在课下进行。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教学中,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但如果只让学生依靠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的主动性及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力的发展,难于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

使学生的注意作节奏性的变化,没有固定模式,这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依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学生注意力的发展水平与表现情况巧于安排,并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