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3.1 复习笔记

一、环境的内容

(一)环境的概念

1.环境(environment)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如大气、水、动植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2)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2.心理学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1)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如人际空间、建筑物等;

(2)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3.情境是指在一定场合下能被个体感知到的那一部分环境

(二)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1.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人的心理与行为不仅取决于当前的刺激和人格特征,而且也取决于整个环境及其特征。

2.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人类的行为使得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那就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甚至会危及生命。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动物、人类及其环境地位。

3.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

人在社会中生长,在社会中死亡。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活动和交往包括在这一关系之中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规范(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等)对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

(三)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1)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在其《格式塔心理学原理》(1935)一书中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前者指现实的环境,后者指个人意想中的环境。他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2)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动力场理论与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基本相同。他在《拓扑心理学原理》(1936)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动力场理论。勒温的动力场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叫生活空间。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也就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其公式如下:

B(行为)=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这里勒温所说环境不是现实的客观环境而是心理环境,即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在人头脑中实际发生影响的环境。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个体的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强调环境的作用取决于人的心理因素,强调人对环境影响的行为反应的主动性,这无疑是合理的。但是,他们片面强调个人心理因素的实在性及其作用,则有失偏颇。

2.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布朗芬布伦纳把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

(1)微系统,指与个体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交流系统。家庭、学校、同伴群体中的个人都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的组成部分。个体微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与个体交互作用。

(2)中系统,是几个微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

(3)外系统,是指两个或更多的环境之间的连接与关系,其中一个环境中不包含这个个体。

(4)大系统,是指与个人有关的所有微系统、中系统及外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这是一个有文化特色的系统。

(5)长期系统,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所有的社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制约作用:

从空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直接的、面对面水平上的微系统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微系统与微系统的交互作用关系,微系统与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特殊文化和亚文化)交互作用关系的影响。

从时间上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受传统文化的制约,而且受时代变迁的制约。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主要的缺点是无法进行实证研究。

二、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其中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影响很大。

(一)空气质量与心理

空气质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1.气温

气温即空气的温度。虽然人类可以适应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到北极冰原的各种环境,但气温的改变确实会影响着人的心理与行为。

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似乎不像自然灾害、拥挤或噪声那样引起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它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也相当严重。

(二)噪声与心理

噪声(noise)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无组织的、不定型的听觉刺激。判断一个声音是否为噪声,有三个维度:强度、可判断性、可控性。

噪声既是一个污染源,也是一个应激源。噪声会降低工厂工人的效率,工作中常常失误。噪声还会引起多种疾病,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攻击行为。

(三)社会密度

社会密度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拥挤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高社会密度会提高唤醒水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是不舒服的。

高社会密度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社会密度容易使人们感到空间太小,产生拥挤感;

2.高社会密度能产生过度刺激,导致感觉超载,令人烦恼;

3.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

4.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感到特别拥挤。

(四)自然灾害的影响

海啸、火山爆发、地震、飓风与龙卷风、洪水、暴风雪等都是极具破坏性的、突发的自然灾害,会引起身体伤害、心理创伤和家庭离散的无比痛苦。

1.灾难综合征发展的三阶段行为模式

(1)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觉察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险,可能漫无目的地徘徊;(2)受害者仍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

(3)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向人讲述灾难中的细节。

2.经历一种超出人正常痛苦范围的灾难性事件,会对受害者产生严重而又长期的影响。一些灾难的幸存者患上了灾难后压力障碍。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

(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

(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

(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

三、文化传统与拷贝世界

(一)文化传统

文化(culture)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狭义的文化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仅限于意识形态;广义的文化则是指人类社会的全部遗产,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行为文化。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

1.文化的多样性

特里安迪斯提出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加以分析:

(1)规范;

(2)文化的复杂度;

(3)主动性—被动性;

(4)荣誉感;

(5)集体主义一个人主义;

(6)纵向关系—横向关系。

2.文化的共同性

文化的多样性蕴涵着文化的共同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性下有“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就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二)拷贝世界

拷贝世界是由电视、网络、书、报、杂志、广播、电影、光碟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大众传播对受传者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方式:

1.为受传者提供支持其固有立场、观点和行为的相关信息,增强受传者的固有观念。

2.巧妙地将一种新观点或行为同受传者原有的价值观和需要联系起来,使受传者乐于接受这一新观点或行为,而不必改变他自己的原有立场。

3.为受传者提供信息,证明其基于某种需要和固有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正确性,从而进一步支持受传者已采取的行动。

4.提供相关信息,把受传者的固有立场同新发生的事件联系起来,对行为起引导作用。

5.在争议不大的问题上,重复传播特定观点与相关信息,直接改变受传者的行为。

6.向受传者人群倡导乃至直接制订出一套行为规范,形成某种特定共有的文化规范。

总体说来,拷贝世界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决定于个体自身的需要、价值观乃至意志品质。而当大众传播的影响集中而有力时,则既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和谐,也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四、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包括其他人或团体的社会影响。

(一)从众与服从

1.从众

(1)从众(conformity)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2)从众的原因主要有:

人们对规范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人们对社会规范是敏感的,懂得哪些是被社会接受的规则和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

人们对信息的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反应。尊重规范并不是人们从众的唯一原因,人们从众还因为团体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人们越相信团体的信息,越重视团体的观点,就越容易与团体保持一致,从众现象就越多。

2.服从

服从(obedience)是指个体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下而做出某种行为的倾向。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中下列几种情况导致服从率最高:

(1)发出命令的合法权威者就在旁边;

(2)权威者受有声望的机构的支持(米尔格拉姆的后续实验没有在耶鲁大学做,服从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深信权威者的见解和动机;

(4)受害者被隔离开或在一定距离之外,甚至在另一个房间里;

(5)没有见到其他人抵制权威者的命令。

(二)团体影响

1.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是指个体因他人在场而提高活动效果的现象。

2.社会懈怠

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视为一个总体时所产生的个体努力水平的下降现象。

3.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融人群体情境的现象。人群中的个人被激发起来并处于匿名状态时,往往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

五、舆论、风俗和时尚

舆论、风俗和时尚等大众心理现象属于个人生活中的一种环境因素,它们对个人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

(一)舆论

1.含义: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2.舆论对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舆论是一种行为指导;

(2)舆论是一种社会力量;

(3)舆论是一种社会压力。

(二)风俗

风俗(custom)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其主要特点是自发性和持久性,即风俗伴随特定文化区域内的地理与文化特点自然形成,代代相传。

(三)时尚

1.时尚(fashion)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从服饰、发型等有形具体的东西,到歌曲、说话用词等无形抽象的东西,只要社会上一时崇尚,任何样式都可以成为时尚或流行。

2.时尚或流行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反传统性,包括新奇原则和立异原则。二是一时性,即只在一个时期里合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