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4.3 强化习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注视图4-1时,出现的小正方形时而凸起时而凹陷的现象称为(  )。[统考2007研]

图4-1

A.注意起伏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分散

【答案】A

【解析】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长时间注意同一个对象,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该事物,出现一种周期性变化现象,即注意的周期性加强或减弱,也即注意起伏。B项,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注意转移不同于注意分散。C项,注意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与集中的对象或活动,而把注意指向于其他对象或活动上的过程。D项,注意分配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性。

2.上课时,学生被突然飞进的小鸟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统考2007研]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前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B

【解析】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A项,随意注意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积极主动形式。D项,随意后注意是指具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由随意注意发展而来,是人类所特有的注意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根据题意,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是不随意注意。

3.检验注意过滤器理论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是(  )。[统考2008研]

A.双耳分听 

B.语义启动 

C.双任务操作 

D.视觉搜索

【答案】A

【解析】双耳分听、双任务操作及视觉搜索都是注意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范式,分别注重研究注意的不同侧面,双耳分听范式关注注意的选择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双任务操作范式关注注意的分配性,用于检验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视觉搜索范式关注注意的集中指向性。语义启动的范式是研究语义知识在大脑中是如何存储的主要研究手段。

4.考生在奋笔疾书答卷时,飞进考场的麻雀并没有引起其注意。这种注意特征是(  )。

A.稳定性 

B.指向性 

C.选择性 

D.集中性

【答案】D

【解析】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麻雀并没有引起考生的注意,是注意集中性的表现。稳定性是注意的品质之一,是注意在同一对象(狭义)或同一活动(广义)上所能持续的时间。选择性是注意的功能之一,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后该指向那些有意义、符合需要、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刺激,避开或抑制那些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刺激或信息。

5.听表走动的滴答声,会感到时有时无。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注意现象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起伏

【答案】D

【解析】注意的起伏是指人在感知事物时,注意很难长时间地保持不变,而是表现为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注意品质有: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注意广度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对象数量。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同一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转移是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过程。注意的分配是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

6.在下列选项中,表述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答案】C

【解析】注意的分配是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说可以把注意同时分配到几种活动上面。A项,注意广度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对象数量。B项,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同一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D项,注意转移是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过程。

7.学生上完一节课后,不受该课内容的影响,自觉做好上第二节不同内容课的准备。这种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转移 

D.注意分配

【答案】C

【解析】注意转移是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过程。A项,注意广度是个体能觉察到的对象数量。B项,注意稳定性是注意在同一对象上所能持续的时间。D项,注意的分配是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注意的转移至人根据一定目的,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去的过程。学生上完一节课后,马上做好下一节课的准备,表现了注意的转移。

8.在下列选项中,对“鸡尾酒会现象”的解释所支持的注意认知理论是(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过滤器模型 

D.资源分配模型

【答案】A

【解析】鸡尾酒会现象指当你在拥挤的室内正和某人交谈,忽略了别人的谈话声和一般噪音,突然别人谈话中提到了你的名字,马上会引起你的注意。注意的衰减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该理论认为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某种过滤器,它不是按“全或无”原则,而是按衰减的方式工作。当输入的信息通过过滤器受到衰减时,由于强度减弱,不能被识别,但特别有意义的项目(如自己的名字)的激活阈值较低,因而能被激活、被识别。

9.根据感觉特征选择刺激信息,并按“全或无”原则加工处理,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知分析的注意模型是(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资源分配模型 

D.过滤器模型

【答案】D

【解析】注意过滤器模型假设认为,注意中存在着某种感官类内在“开关装置”的“过滤器”,它根据感觉特征选择信息,按“全或无”原则来加工处理刺激信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知分析。

10.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要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注意的选择是发生在刺激信息被知觉分析之后。这种注意模型是(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资源分配模型 

D.过滤器模型

【答案】B

【解析】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注意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且还要对选择对信息的意义反应。

11.在心算“38乘以16等于多少”的题目时,个体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这种注意现象可以用下列选项中的哪个注意模型加以说明?(  )。

A.衰减器模型 

B.反应选择模型 

C.资源分配模型 

D.过滤器模型

【答案】C

【解析】资源分配模型认为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认知资源,所以若执行一项任务时分配给较多的资源,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但完成另一项任务时就会受到资源的限制。在做心算时,分配给走路的资源就会减少,所以人会放慢脚步。

12.“心不在焉,则黑自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这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  )。

A.感知 

B.思维 

C.注意 

D.记忆

【答案】C

【解析】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注意与心理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其本质是意识的聚集和集中。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13.一个有经验的木匠与没有经验的个体在锯板时,他们之间的注意活动上的差异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答案】D

【解析】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开始学习锯木时,往往需要通过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把自己的注意保持在这项工作上,而有经验的木匠对这项工作熟悉了,就可以不需要意志努力而继续保持注意,原来的随意注意就发展成随意后注意。

14.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心理过程的是(  )。

A.感觉 

B.知觉 

C.思维 

D.注意

【答案】D

【解析】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它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心理活动过程的心理特性。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过程都属于心理过程。

15.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注意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的(  )。

A.优势兴奋中心 

B.诱发电位 

C.血管舒张 

D.脑电反应

【答案】A

【解析】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它是大脑皮层对当前刺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核心,具有适度的兴奋性,同时抑制邻近区域的活动,是注意的生理机制。B项,诱发电位是指作用于感觉系统的刺激呈现或消失时,脑部出现的电位变化。C项,血管舒张是注意的外部表现。D项,脑电反应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生理指标。

16.在下列选项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形容引起个体注意的种类是(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答案】A

【解析】注意分为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由于刺激与其周围的其他事物之间差异显著或对比鲜明,很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二、多项选择题

1.强调注意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某个特定阶段的理论有(  )。[统考2007研]

A.过滤器理论  

B.衰减理论

C.后期选择理论 

D.认知资源理论

【答案】ABC

【解析】注意认知理论涉及注意的实质,以及人脑对信息选择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A项,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认为,刺激信息在感觉登记后,经过过滤器选择某个输入信息,同时把某个刺激信息“过滤掉”,仅有被选择的刺激信息接受认知分析。因此过滤器理论认为,注意选择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认知分析的,即是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分析,处于语义分析之前。B项,注意的衰减理论认为,注意的输入既存在对刺激信息物理特征的加工处理,也存在对刺激信息的高级分析水平的意义(语义)加工处理,即根据语义特征选择信息。C项,注意的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输入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信息的选择依赖刺激的知觉强度和意义,注意并不仅仅在于选择知觉刺激信息,而是选择对信息意义的反应,即中枢神经分析结构可以识别输入的刺激信息,人只对自己感到是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因此,注意的选择发生在刺激信息加工的后期,而不是在前期,至少是在刺激信息已得到辨识之后。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以及后期选择理论,强调的是注意的选择性,而认知资源理论则强调注意的分配性。

2.注意的重要功能包括(  )。

A.选择 

B.维持 

C.调节 

D.监督

【答案】ABCD

【解析】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维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

3.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不随意注意

【答案】BC

【解析】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4.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  )。

A.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B.注意者的活动任务

C.知觉对象的特点   

D.注意者的知识经验

【答案】BCD

【解析】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也就越大);注意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的任务多少与注意范围大小成反向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范围就越大)。

5.影响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B.新的事物的性质和意义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D.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D项,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注意分配的重要因素。

6.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有(  )。

A.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B.认知资源有限理论

C.注意反应选择模型 

D.注意的衰减模型

【答案】ACD

【解析】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有:注意的过滤器模型、注意的衰减器模型、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有:注意的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注意的认知资源能量分配模型。

7.在下列选项中,认为注意对刺激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之前的观点有(  )。

A.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B.认知资源有限性理论

C.注意反应选择模型 

D.注意的衰减模型

【答案】AD

【解析】注意的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注意对刺激的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之前,因此,又被称为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C项,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刺激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阶段,注意的选择机制是反应的选择,发生在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之后。B项,认知资源有限性模型认为刺激能否被加工取决于它对于个体的意义性以及个体能分配的认知资源。

8.注意的基本特征有(  )。

A.前进性 

B.指向性 

C.集中性 

D.选择性

【答案】BC

【解析】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选择性是注意的功能之一。

三、论述题

论述注意的分配的认知资源加工理论和双加工理论,请举例说明。[统考2009研]

答:认知资源理论和双加工理论是关于注意分配的理论,这两种理论与以往理论(即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和完全加工理论)不同,以往理论试图解释注意对信息进行选择的机制,这两种理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不同的认知活动对注意提出的要求是不相同的。

(1)认知资源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与其把注意看成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是一组对刺激归类或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该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人们的控制,这样人们可以把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

这一理论还区分了两种任务:资料限制任务和智源限制任务。资料限制任务的作业成绩由资料的质量问题所决定,即使分配更多的智源也无法提高作业成绩。而智源限制任务的作业成绩则由分配的智源的多少决定,其作业成绩随着分配智源的增加而上升。

例:对一个熟练的司机而言,开车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可以毫无困难的一边开车一边和别人交谈。但是当交通非常拥挤时,他就必须小心翼翼的开车,这时他和别人的谈话不得不停下来。

这一理论有效地解释很多注意现象,但是这是一种循环论证。

(2)双加工理论

在注意的认知资源理论基础上,谢夫林等人进一步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受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

例:人们通常可能做好几件事情,如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看路边的风景,或是一边看电视一边织毛衣等。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其中一项或多项已变成自动化的过程不需要个体消耗认知资源,因此个体可以将注意集中在其他认知过程上。

意识控制的加工经过大量练习后,有可能变化自动化加工。例如:初学骑车时,需要全神贯注,当经过不断练习,已经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时,就可以边骑车边和别人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