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答案】B

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

A.尝试——错误说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答案】A

3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分别是(  )。

A.学习行为和操作性为 

B.刺激行为和反应行为

C.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D.操作性为和反应性为

【答案】C

4个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  )。

A.刺激分化 

B.刺激泛化 

C.刺激混淆 

D.刺激类同

【答案】B

5在一定反应后呈现厌恶刺激可以使有机体反应概率降低或终止,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恐惧性条件作用

【答案】C

6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这就是(  )。

A.操作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条件反射 

D.经典条件反射

【答案】D

7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是(  )。

A.分配律 

B.准备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答案】C

8奥苏伯尔认为,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含义学习 

D.机械学习

【答案】B

9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有意义接受学习 

D.内化学习

【答案】A

10提出先行组织策略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 

B.布鲁纳 

C.维果斯基 

D.奥苏伯尔

【答案】D

二、概念题

1UCS and UCR,CS and CR(华中师大2004研)

答:即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是指在无条件反射过程中引起恒定反应的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如,狗看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这里的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因为其在狗身上的功能是固有的。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就称为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是指本来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射,但在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同时或先后呈现后也引起反应的中性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作条件反应。

2程序教学 (programmed instruction)

答:程序教学是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学生按设定的程序进行学习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美国心理学家S. L. 普雷西1926年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教学机器。斯金纳在操作条件作用和强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用计算机呈现程序教学的教材,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特点是:按照对学习过程的设想,程序编制者把教材分成许多小的、难度不断增加的项目,设置成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做出反应,同时提供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基本原则是将教材分成小部分、自定步调进行学习,及时反馈,积极强化,尽量降低错误率。

3先行组织者(advance organizer)

答:先行组织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的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习者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可帮助学习者确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其抽象性、概括性、包摄性比将要学习的新材料更高,以便为即将学习的更具体、更详细的材料提供固定点。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明确地意识到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与联系,进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分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前者是上位的有关材料,后者是增加新旧经验的可辨别性的材料。之后的研究者扩展该概念,认为组织者既可在学习材料之前呈现,也可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其概括性、抽象性和包摄性水平既可高于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学习材料。

三、简答题

1比较负强化与惩罚的异同。

答:负强化指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惩罚指当有机体做出某个行为之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者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者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1)负强化与惩罚的相同点

负强化与惩罚是条件反射理论中的两个概念,二者都是塑造行为的方法,用于塑造机体的行为。

(2)负强化与惩罚的不相同点

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惩罚是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取消正强化物。

负强化是使有机体良好行为或反应概率提高的过程。惩罚是使有机体不良行为或反应概率概降低的过程。

2厌恶疗法的心理学原理。(华中师大2003研)

答:(1)厌恶疗法又叫“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它是应用惩罚的厌恶性刺激,即通过直接或间接想象,以消除或减少某种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厌恶疗法的特点是,治疗期较短,效果较好。

(2)厌恶疗法的一般原理是:利用回避学习的原理,把令人厌恶的刺激,如电击、催吐、语言责备、想象等,与求治者 的不良行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3)厌恶治疗的形式已有下列三种:第一种是电击厌恶疗法。即将求治者习惯性的不良行为反应与电击连在一起,一旦这一行为反应在想象中出现就予以电击。第二种是药物厌恶疗法。即在求治者出现贪恋的刺激时,让其服用呕吐药,产生呕吐反应,从而使该行为反应逐渐消失。第三种是想象厌恶疗法。即将施治者口头描述的某些厌恶情境与求治者想象中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厌恶反应,以达到治疗目的。运用厌恶疗法进行治疗时,厌恶性刺激应该达到足够强度,通过刺激确能使求治者产生痛苦或厌恶反应,持续的时间为直到不良行为消失为止。

四、论述题

1论如何运用行为主义理论去改变儿童攻击性行为。(北师大2003研,华中师大2004研)

答:(1)早期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斯金纳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

(2)在教学中,在单独运用一种行为改变技术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行为技术塑造良好行为。

塑造良好行为。通过连续接近技术等逐步引导塑造儿童的良好行为,通过自我比较调节,达到减少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在塑造行为时要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学生必须在他们能力所及的行为范围内得到强化,同时这些行为又必须能向新的行为延伸。

消退不良行为。消退就是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去寻找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根源,然后有针对性地去消退不良行为。教师在消退时要注意,要前后一致地忽视某些不好的行为,并且,应结合消退使用其他方法,如强化适当的行为。最后,有些错误行为在密度和频率上一开始会上升,这种上升如果还属于能忍受的范围,就从这种情景中选择准备消退的行为。

根据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表现特征、根源等综合运用多种行为改变技术,包括消退法、渐隐法、惩罚法等,矫正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2试述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程序。

答:行为矫正技术是斯金纳提出的,其原理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操作性行为与其随后出现的行为结果之间的相倚关系,控制着该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基本程序如下:

(1)确定目标行为。应用行为矫正技术的第一步就是要观察课堂上所有学生的行为表现,以确定需要矫正(增加或减少)的目标行为。

(2)建立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目标行为确定以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一般至少三天)的观察,来测定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或持续的时间,以此作为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

(3)选择强化物。行为矫正技术主要感兴趣的是如何运用强化物来塑造个体的良好行为,而不是如何运用惩罚来消除个体的不良行为。因此,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是应用行为矫正技术的关键。

(4)必要时,确定惩罚与惩罚标准。当无强化的消退程序对问题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手段来强制性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5)实施行为矫正程序,观察目标行为并与基线水平作比较。为了考察行为矫正程序的实际效果,需要对该程序实施期间的目标行为表现做观察和记录,并与先前建立的基线水平进行比较。

(6)在行为矫正程序起作用以后,减少强化频率。通过逐渐减少强化频率,良好行为的保持时间便会愈来愈长,从而有助于良好行为向其他情境中迁移。

3试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与过程。(华南师大2004研)

答: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系统知识的主要方式。它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

(1)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合乎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

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2)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奥苏贝尔认为基本的有意义学习分为三种: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此外还有较高级的发现学习,包括知识运用、问题解决和创造。

表征学习,是最低层次的意义学习,是指学会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其学习的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之间建立起等值关系。

概念学习的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它的两种具体形式。概念的形成指从许多具体实例中通过概括而获得概念;而概念的同化是通过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概念理解新概念。

命题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命题学习必须以概念学习为前提。

4试论联结派学习理论与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区别。

答:(1)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联结的实现过程,是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空上结合产生了替代作用,使条件刺激与原来只能由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建立了联系,这个过程也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联结派学习理论坚持用实验的方法对学习行为进行客观的研究,揭示了学习的机制。但不足是把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忽视人的学习的社会性,忽视人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有缺陷的理论。

(2)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不够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