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先学前儿童的实物活动在心理发展中有什么意义?

答:(1)实物活动指的是操作实际物体(包括工具)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操作动作组成的。如果说,母子直接交往主要是情绪性的,那么通过实物活动而实现的间接交往则更具有认识意义。

(2)婴儿已经具有运用感知觉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但客观事物除了具有可被感知的特征和属性外,还有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的特征和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而认识事物的这类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

(3)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语言传递,从成人那里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知识);另一种是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的指导下实际地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这两种途径应该是互相结合的,但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来说也应该有不同的偏重。对学龄儿童来讲,言语传递是主要的,而对学前儿童,尤其是对先学前儿童来讲,亲身实践一进行实物活动更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期,儿童的言语尚在形成过程中,发展水平很低,往往不能理解成人的言语说明。所以,先学前儿童基本是通过实物活动来认识世界的。

2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先学前期,连续出现的一系列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言语真正形成

随着实物活动发生发展,婴儿的主要交际工具——身体接触、表情等渐渐显得不太适用了,而言语交际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促进了先学前儿童言语的迅速发展。

先学前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言语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概括性的发展。

(2)思维能力出现

思维是高级的认识活动,是智力的核心。先学前儿童的思维在实物活动中出现了,使他们的整个心理活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发生,不仅意味着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完全形成,也引起了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

(3)自我意识的萌芽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先学前儿童通过“人”与“我”、“物”与“我”的比较,逐渐认识到作为客体的外界事物和作为主体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对自己的认识,即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是调节自身行为的原动力。

3如何看待先学前儿童的“爱做事”和“闹独立”?根据这两个特点应该如何进行教育?

答:(1)“爱做事”

关于先学前儿童“爱做事”的观点

a.儿童学会独立行走和用手拿东西之后,变得非常好动。从早到晚,他们总是不知疲倦地进行活动。

b.成人不应责备他们,更不应禁止他们。要看到,这是儿童在探索、在学习、在了解自己的力量。如果一味打击他们的探索活动,他们的求知欲就会泯灭,并且使他们怀疑自己的力量,扼杀正在萌发的自信心。而这正是将来学习活动的最大障碍。

根据“爱做事”特点采取的教育方法

a.珍惜儿童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加强引导。成人若有意地引导儿童做事,给他们分配一些极简单的任务,不但可以避免总是消极制止他们乱跑乱动,避免大人跟在儿童后面转来转去的操劳,而且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b.要注意安全。只要成人注意把一切有可能造成伤害的东西收拾好就行了,大可不必用牺牲儿童活动的方法换取安全。

(2)“闹独立”

关于先学前儿童“闹独立”的观点

1岁多的儿童已经产生了独立性的需要,2岁左右,儿童独立行动的愿望更加强烈,表现为固执,不听从成人的吩咐。这一年龄阶段既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是第一个“危机期”。

根据“闹独立”特点采取的教育方法

a.帮助儿童度过人生第一个转折期,教育是关键。对儿童的“独立性需要”,不能一味满足,也不能过多限制。一味满足,容易造成儿童任性和执拗;过多限制,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从而变得驯服和依赖,缺乏自立能力。

b.当儿童的意见和成人的意见相矛盾时,不要和儿童硬顶,可以利用儿童的注意容易转移的特点,用别的事物把儿童吸引开,先暂时解决问题,再找适当的时机进行说理教育。

c.对这个年龄的儿童,表情和实际行动往往比语言禁令更有效。教育时表情一定要严肃,周围的人也要配合。

4有条件的话,将题目3中自己的教育设想亲自实践一下。把整个教育过程记录下来,并分析一下:儿童的表现如何?你采用了什么方法?效果如何?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效果?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