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部分 课后习题

第1章 绪 论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

a.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b.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也绝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必然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2解释下面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关键期和危机期。

答:(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2)关键期

定义

关键期,又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那么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

几个重要的关键期

一些研究认为,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否则就很难学到纯正的发音。关键期的提出,可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3)危机期

定义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危机年龄

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例如,3岁儿童常常以“不,就不”来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岁的儿童,学习兴趣低落、成绩下降,行动带有不少盲目反抗性。

危机期产生的原因

危机期一般处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时期,心理变化急剧,特别是儿童的需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成人往往还用老眼光看待儿童,要求儿童,因而引起了儿童的否定性行为。

理性看待危机期

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中,危机期并不必然出现,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儿童心理和需要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儿童,教育得当,儿童就会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3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思想。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离不开量的积累,当积累了一定的量变之后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例如儿童学习走路就是一个连续性的量变的过程。

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特别是大的质变,意味着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形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学龄儿童的思维已经由具体思维水平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发展虽有阶段性,但阶段与阶段之间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是对同一个体而言的。

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

a.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就已开始出现,到十几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第二,抽象逻辑思维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青年期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b.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

一般说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越快。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

第一,6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

第二,6岁到青年期以前,发展速度比较均衡,青年期,发展又迅速起来,进入第二加速期。

关键期和危机期

a.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存在着一个最佳年龄,如果在这个时期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地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研究认为,2~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学外语最好不要超过12岁。

b.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例如,3岁儿童常常以“不,就不”来回答成人的任何要求;不少12岁的儿童,学习兴趣低落、成绩下降,行动带有不少盲目反抗性。事实上,儿童心理发展中,危机期并不必然出现,如果成人能够根据儿童心理和需要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要求儿童,教育得当,儿童就会顺利渡过这个时期。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方向、顺序是相同的,但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例如,有的儿童两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说话;有的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个性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有的儿童文静、腼腆,有的活泼、泼辣;有的热情善交际,有的孤僻不合群,等等。

4幼教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学前教育科学,必须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前教育学如果离开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就只能成为经验之谈。幼教工作者通过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掌握关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把日常工作实践中所积累的印象系统化,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尽可能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

(2)初步掌握了解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和技术。

(3)促进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的形成和巩固。

(4)深入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增强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巩固为学前教育事业献身的专业思想。

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有哪些?结合你的工作实际可以运用哪些方法?

答:儿童教师常用的方法是观察法、自然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而运用测验法时最好有专业人员指导。

(1)观察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儿童教师运用观察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天天与儿童在一起,可以了解到儿童在各种情境下(上课、游戏、日常生活等)的自然表现。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的材料要于当天之内及时而准确地记录下来。

(2)观察过程中可以加入自然实验或谈话。例如,为了深入了解儿童的友伴关系,可以设置一种游戏情境,以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当儿童发生争执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就如何解决矛盾发表各自的意见。

(3)只了解儿童在儿童园中的表现还不够,还要了解他们在家中的行为特点,了解家庭的教育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掌握儿童的发展情况以及形成某种行为表现的原因。为此,儿童教师要向家长开展调查。

总之,儿童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灵活地使用各种研究方法。

6有条件的话,希望你选择一个或几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本课程的展开,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进行个性鉴定。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