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教材及真题精讲[21小时视频讲解]
导 论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1经济一词的起源
古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并不相同。
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词,意指家庭管理。现在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2经济的含义
(1)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2)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3)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4)指节约、精打细算之意。
二、经济学的出现
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他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问题。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第一篇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形成
蒙克莱田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论述问题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政治经济学”一词逐渐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重商主义者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但它们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流通过程。
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到了19世纪30年代,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占居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但他们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它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性作用
(1)人类要生存需要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了,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2劳动过程三要素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进行劳动。一切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在三个简单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称为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是物质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
二、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1生产力
在生产力的构成中,包括着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1)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2)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
(3)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
(4)改进和变革工艺过程。
2生产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就形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和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就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关系
(1)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
一方面,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但是,分配、交换、消费也不是单纯被决定的消极因素,而是会反过来积极反作用于生产。
(2)对生产资料的一定占有方式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特定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总是要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
三、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决定或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2生产关系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关系的新的变革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如果生产关系滞后或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对生产力考察的重要意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力经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因此,政治经济学应当非常重视对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考察。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政治经济学虽然不直接以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为研究对象,但决不意味着可以离开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而孤立地、抽象地研究生产关系。只有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正确揭示它的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第三节 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
一、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
1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部矛盾,包括:
(1)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的需要的矛盾;
(2)劳动者尚未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及新的生产工具的矛盾;
(3)由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而形成的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的矛盾;
(4)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造成在生产过程中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矛盾。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的反作用,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1原始社会基本生产关系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决定了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集体劳动,这就产生了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原始公有制,并实行产品平均分配的原则。在氏族中,实行原始的民主与平等的原则,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在原始社会末期,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个体劳动成为可能。随着社会生产劳动逐渐由集体劳动过渡到个体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也逐渐从公有财产转变为私有财产。
2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进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畜牧业和农业分离出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尔后出现的手工业和农业相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剩余产品,商品交换由偶然变成经常的事情。当交换渗入氏族内部时,氏族成员也把自己的产品当作私有财产来交换。一旦土地也成为买卖对象,使历来公有的土地也被私有化,公有经济的最后阵地也终于失去了。
剩余产品的出现,使无偿占有别人剩余产品的剥削成为可能;同时,私有制和交换的发展,导致财产占有上的不平等,最终为剥削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当奴隶劳动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人类社会也就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它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1)将俘虏保存下来作为奴隶,减少了对劳动力的破坏。
(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大量集中在奴隶主手中,有利于实行分工和协作,推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3)城市的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发展。
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给予生产力发展的余地很有限。奴隶制度对作为社会基本生产力的劳动者奴隶实行野蛮的残酷的统治与剥削,因此奴隶没有丝毫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表现为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激烈的阶级斗争。这种斗争达到一定程度,就要爆发奴隶起义。
三、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
1封建社会基本生产关系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了大部分土地,农民要通过向地主缴纳地租,才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封建社会的农民人身依附于地主。同昔日的奴隶相比,他们有了一点人身自由,并有自己少量的生产资料,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这就使劳动者的积极性有了相应的提高。
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地租,经历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三种形式。
2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一些条件较好的手工作坊的行东日益富裕起来,终于转化为最初的资本家;而一些帮工和学徒则成为雇佣工人。商业资本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而且还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小商品生产者,最终使其完全丧失独立地位,实际上变成了雇佣工人,而包买商,则变成了工业资本家。
在封建社会末期,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农民变成独立的小商品生产者。大多数农民贫困破产,少数人发财致富,成为农村的资产阶级——富农。农村中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这样逐步产生了。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就要研究、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所包含的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
运用量变质变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则要分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局部的量变积累到何种程度,才能达到以及如何达到质的变化,并对经济过程的发展,产生什么样根本的影响。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研究社会经济,是要揭示出社会经济的发展绝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上,而是经历着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
二、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研究政治经济学,还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法。科学的抽象法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它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进行的。
三、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历史方法,则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它的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四、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研究政治经济学时需要借助于数学方法、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等。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换的。这是因为: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换的。
2经济规律的特点
(1)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主要是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运动。
(2)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强大武器;
(2)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3)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