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第一章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1.1 重难点解读
第一节 商品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指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它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对物品的有用性,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使用价值只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是属于商品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物品的使用价值与特定的社会形态无关,它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
2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马克思指出:“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指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有用性质的劳动,而是指共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或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3两种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就构成了商品。其统一表现在: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其对立表现在: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生产的商品是为了交换,对他有意义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对于商品购买者来说,他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对他有意义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也称为有用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形成了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具体劳动不以社会形式的变化为转移的,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具体劳动的种类和形式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马克思强调指出:具体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要生产某一种使用价值,总要有一定的自然物质为条件。所以,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总是以自然物质的存在当作前提的。
2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当把各种劳动的具体活动形式撇开,人们的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都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马克思把这种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之为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正是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差别
(1)具体劳动是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而抽象劳动则是抽去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
(2)不同的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没有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3)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永恒范畴,而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历史范畴。
(4)具体劳动虽然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抽象劳动则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是由劳动的自然尺度——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价值量便决定于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因此,只能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能否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直接关系到他们在竞争中的成败得失。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是指那些事先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那些需要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才能从事的劳动。
马克思指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从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在同一时间内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
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或者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表明劳动生产率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因素有:
(1)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的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因此,马克思总结道:“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第二节 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1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统一
左边的商品处于主动地位,要求把自己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因此称为相对价值形式;而右边的商品则处于被动地位,它是等价物,起着表现左边商品价值的作用,因此称为等价形式。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它们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都只能或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或处于等价形式;而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2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的产品,都耗费了抽象的一般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从量的方面来考察,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量相对地表现在处于等价形式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上;商品的相对价值量取决于相交换的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相对价值形式价值量的变化,取决于等式两边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因此这只是一种相对的价值量,即价值量的相对表现,而不是其绝对的表现。
3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具有三个特点: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4简单价值形式的整体考察
(1)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
(2)商品的价值形式或价值表现,是由商品价值的本性产生的,即商品价值的本性决定商品价值形式。
(3)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外化成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
(4)简单价值形式是与劳动生产物的简单商品形式相适应的,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在公社产品刚刚转化为商品的时候出现的。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公社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商品经常交换。价值的表现由简单价值形式发展到扩大的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
扩大的价值形式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一个质变,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反映出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和局限性:就商品全体来说,它们的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它们还没有一个一般的为大家所公认的等价形式。
三、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愿意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扩大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用等式表示为: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这是又一次质变。因为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和它们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完全地、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唯一商品,就成了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一般形式;生产这种商品的私人劳动,直接当作一般的社会劳动而存在。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四、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其等式为: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于是,原来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现在变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三节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一、商品交换的矛盾
1商品交换中面临的矛盾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了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另一方面,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
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从这方面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从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交换对于他又是一般的社会过程。但是某一商品所有者的个人过程,是别的商品所有者的社会过程,而他的社会过程,又是别的商品生产者的个人过程。
2矛盾的解决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为解决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在人们的交换实践过程中,使一种特定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成为被分离出来的商品的特殊社会职能。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现在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交换中的个人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矛盾获得解决,对商品购买者来说,他用货币购买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商品,只是个人过程;而对商品出卖者来说,他要把自己的商品实现为作为价值化身的货币,是一种社会过程。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作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价格或货币形式,同商品的所有价值形式一样,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与货币本身的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1)前者是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后者则是代表一定的金属重量。
(2)前者是在商品经济中自发地发生的,后者则通常是由国家以法律规定的。
(3)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其价值随着生产货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无关。
商品价格的变动,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规则只能作为一种平均化的趋势来为自己开辟道路。其次,价格形式不仅可以在量的方面与价值背离,而且可以在质的方面完全背离,即价格可以不是价值的表现。
2流通手段
货币出现,商品交换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这种中介作用,就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 商品流通过程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
(1)流通公式解读
第一形式变化是W—G,即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这一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商品的第二形式变化是G—W,即从货币形式变为商品形式。这一变化一般说来可以顺利进行。但是,由于商品流通过程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者在时间上和地点上可以分离,这就包含了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2)货币的流通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不断地作为流通手段实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它自身也不断地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这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与各种商品更换位置,就构成了货币流通。可见,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商品流通的性质本身造成了相反的假象,似乎商品流通不是由商品本身的形式变换引起的,而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引起的,即把商品流通看成是货币运动的结果。
3贮藏手段
货币之所以能成为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生产商品和购销商品都要一定时间,为了使生产不致中断,需要有一定量的货币贮藏。此外,在求金欲的支配下,人们也会在出卖商品后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绝对形式贮藏起来。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好比是一个蓄水池,可以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量。
4支付手段
在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中,由于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各不相同,这就必然会出现赊销赊购现象,从而在买者和卖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债务和债权关系。在这种用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在清偿债务时,就是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时,首先要完成两种职能:
(1)对所卖商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执行观念的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出现后,一方面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支付手段的发展,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之间会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形成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5世界货币
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贵金属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
(1)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
(2)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
(3)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三、货币流通规律
1简单的货币流通规律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取决于需要流通的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它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而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为:
2考虑支付功能的货币流通规律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职能的条件下,公式为:
3纸币的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仍以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根据这一前提,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相当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纸币与金属货币具有同等购买力;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则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贵金属货币量就会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四、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1银行券
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它是由发行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的银行票据。银行券是不定期的,持票人可以随时向发行银行要求兑现,解决商业票据流通的局限性和银行现金不能满足商业票据持有人贴现需求的矛盾。
2银行券和纸币的区别
(1)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是价值符号的完成形式;银行券却产生于信用关系,是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基础上形成的。
(2)纸币是由政府发行,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银行券是由银行通过短期商业票据贴现而发行的。
(3)纸币不能兑现,银行券则可以随时兑现。
(4)纸币如发行过多就会贬值,而银行券不会贬值,如果它停止兑现,就变成了纸币。
3现代纸币制度的主要特点
(1)通过信用程序,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发行。
(2)它是一国流通中的合法通货,其发行数量与黄金准备没有联系。
(3)国家对货币流通的管理和调节日益加强。
4现代纸币的形式和电子货币
现代纸币的形式主要有钞票和支票存款两种。钞票就是纸币,又称现金;支票存款也称为存款货币,是指存在银行使用支票可以随时提取的活期存款。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货币形式的发展从有形到无形,现代纸币将逐渐发展到电子货币,即贮存于电子计算机中的存款货币。这样,一切交易都不需要现金,可以通过银行电脑转账。
电子货币是一种纯粹观念性的货币,它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这种无形的货币,既迅速又简便,可以节省银行处理大量票据的费用。
5货币量的计量
M1=通货+所有金融机构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M4=M3+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公司债券、人寿保单等)
五、商品拜物教
1商品神秘性的来源
随着劳动产品取得了商品形式,人类劳动的同一性质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用时间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便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而人们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则表现为商品与商品之间的物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却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形成了物对人的统治关系。马克思把人的社会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人的关系颠倒地表现为物的关系并反过来支配人们的命运的现象,称为商品拜物教。
2商品拜物教的来源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私人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进行生产,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又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是为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而生产商品的。
私人劳动必须表现为社会劳动。一旦商品卖不出去,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也正是这一矛盾,使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不是表现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货币产生以后,又形成了货币拜物教。
马克思的商品货币学说第一次揭露了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这种拜物教的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各种各样的拜物教观点。
第四节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如何决定的规律,也是价值如何实现的规律。
个别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的交换是按社会价值进行的。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该种商品的社会价值,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和比较的结果。
“另一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价值不是由某个生产者个人生产一定量商品或某个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由当时社会平均生产条件下生产市场上这种商品的社会必需总量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这就是说,商品要按照社会价值进行交换,就必须使社会生产这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总量时间,和根据社会需要应当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相适应。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表现价值,不仅取决于商品的价值量,而且取决于货币本身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和生产货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商品的价格水平还与商品的供求关系紧密相关。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市场价格的波动来实现的。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这种自发的调节作用,虽然能够使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保持一种暂时的大体平衡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建立是以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和损失为代价的。
(2)价值规律能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会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1.2 历年考研真题解析
【例1.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南开大学2006、2009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1)商品经济中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所决定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表现出来,而进行商品交换,就必须要求对生产商品的劳动量进行比较和计算。为此,必须把不同的具体劳动还原为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出来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这样,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又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因此,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矛盾都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能否卖出去,意味着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被社会承认,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决定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少数人发财致富,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成为资本家,大部分人贫困破产,沦为无产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上产生的。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例1.2】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南开大学2002研]
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着商品经济活动的一切方面,贯穿于商品经济的整个发展过程。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表现。
(1)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商品只能按价值进行交换。商品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即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只能通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表现出来。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产生了货币,一切商品的价值就都通过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不仅反映价值,而且还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这是由于价格是以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来相对表现商品价值的,这当中就必然存在着一种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商品代表供给方,货币则代表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方。商品价格的这种规定,决定了价格和价值有可能发生量的不一致。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即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经常是不一致的。但是,价格偏离价值,不意味着破坏了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时期看,涨落部分会互相补偿,彼此抵消的,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相等的。第二,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个平均数、一种倾向、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在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机器大工业阶段,形成了自由竞争的环境,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在这种条件下,利润才能转化为平均利润,从而价值才能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这时,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挥着以下的作用:
①生产价格规律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当一个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而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要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不仅能实现平均利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起着调节社会生产、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
②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③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由于同一部门内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个别成本价格不同,因此由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形成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而在市场上都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生产条件好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能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加剧了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刺激他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值规律的表现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价格形成,从而价值规律表现为垄断厂商以价值为基础,制定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高价或者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低价。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依靠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所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垄断价格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垄断利润构成。在垄断价格体系中,首先包括垄断组织在出售商品时制订的高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高价;其次包括垄断组织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所制订的低于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简称为垄断低价。
源于经济垄断的垄断价格不同于源于自然垄断或稀有物垄断而产生的垄断价格,在客观上受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般条件的限制。所以,垄断价格的高度以及垄断利润的大小从长期来看都是有限度的。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一般基础上形成的垄断资本,以及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价格运动,最终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
【例1.3】为何说“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中国人民大学2010研]
答:(1)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决定条件。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也曾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没有认识到价值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奠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