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20小时高清视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模块三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视频讲解]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视频讲解]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和特征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也被称为行业道德,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

特征:

1.范围上的有限性;

2.内容上的稳定性、连续性;

3.形式上的多样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养成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品质,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既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关系,又制约于教育劳动的本质和职能,还决定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根本和核心,决定着教师职业活动的过程、目标和结果。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一)高层次性

高层次性是指社会和他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总是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较高水平和较高层次的。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必须要有知识;要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首先要加强修养。

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教化和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客观上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二)高自觉性

高自觉性是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及其社会意义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兴趣,较强的责任心和职责意识等。

我国学者叶澜指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与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自觉和自律地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耐心对待学生,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而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并不局限于课堂上、教室内和校园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必须身体力行。这也体现出教师在遵守职业道德方面要有更高的自觉性。

(三)承续性

承续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是在历史积淀中生成、继承和发展的。

一定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既是一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又是对历史上教师职业道行继承的结果。

(四)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教师的品德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行为具有榜样和示范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身体和心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学生。

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处事方式、行为修养等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一)教育作用

通过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协调作用

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师生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教师的协调作用,可以将各种关系制约在一定的秩序中,形成良好的教学、治学环境。

(三)导向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教师职业行为和师德修养指明行动方向。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评价导向

以教师职业道德为评价尺度,衡量教师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符合教育规律、是否与职业道德要求一致,从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促使教师工作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