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历年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5年暨南大学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汉语语言学基础知识题(共80分)

1.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采用________字母拼写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方案。

【答案】拉丁

【解析】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2)“ɡuī”这个音节有________个音素。

【答案】4

【解析】uei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ui,因此该音节应为4个音素,声母g,韵头u,韵腹e,韵尾i。

(3)普通话中的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是________,其国际音标是________。

【答案】j;tɕ

(4)从汉字符号记录语言的单位来看,现代汉字基本上是一种________文字。

【答案】表意

【解析】从记录语义入手,用符号(字形)直接表示语义,造出义符,以义符带音,即间接表音,这种用义符直接表示语义的文字,叫义符文字,即表意文字,例如汉字和埃及古文字。

(5)根据传统汉字“六书”,“本”是________字,“斩”是________字。

【答案】指事;会意

【解析】“本”的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属于指事字。“斩”属于会意字,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6)现代汉语词汇是一个动态的集合体,它有不同的来源,如“驸马”是________词,“埋单”是________词,“克隆”和“WTO”是________词。

【答案】古语;方言;外来

【解析】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历史词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过而在如今一般交际中不使用,在叙述历史事物或现象时,才使用它们的一类词。“驸马”就属于属于古语词中的历史词。“埋”来自于粤语,被普通话吸收使用,属于方言词。“克隆”和“WTO”是从英语中借用过来的词,属于外来词。

(7)在双音节词中,从构词方式上来看,合成词占绝对优势。合成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

【解析】合成词有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种构词方式:复合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相同的词根结合在一起构成。重叠式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又称派生词。

(8)“着”用在动词后表示________或________。

【答案】动作正在进行;状态的持续

【解析】“着”是动态助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

(9)从语法结构关系上讲,“吃面条”和“吃食堂”都是________结构,但从语义结构关系上讲,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动宾;动词-受事;动词-处所

【解析】宾语和动语的关系很复杂,可粗略分为三种:受事宾语、施事宾语、中性宾语;受事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支配、涉及的人或事物,包括动词的承受者、动作的对象;“吃面条”中“面条”就属于这一类。中性宾语表示施事、受事以外的宾语,细分为结果、处所、时间等;“吃食堂”中“食堂”就属于处所类。

(10)《礼记•大学》“如好好色”一句古注曰:“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今音第一个“好”读________,第二个“好”读________。

【答案】hào;hǎo

【解析】“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前一个“好”字读为“呼”和“报”的反切,反切即上取声母,下取韵调;因此应取“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及声调ˋ,因此应读为“hào”,第二个“好”释为“如字”,即按照它本来的音来读,应为“hǎo”。

2.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汉语普通话中四声的差别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  )。

A.音高

B.音强

C.音长

D.音色

【答案】A

【解析】汉语音节里声调的不同,句子里句调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声音的高低升降造成的,即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2)“北京市”的正确汉语拼音书写是:(   )。

A.běi jīnɡ shì

B.Běijīnɡ shì

C.Běijīnɡ Shì

D.Běijīnɡshì

【答案】C

【解析】《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部分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北京市”中“北京”为专名,“市”为通名,所以二者应该分写,且首字母应大写。

(3)出现在ü和n之间时,音位/a/的变体是:(  )。

A.[a]

B.

C.[ɑ]

D.[ɛ]

【答案】A

【解析】üan的呼吁前鼻音韵母,现代汉语中/a/音位受语音环境的影响,会出现四个变体,它们出现的条件是:[a],出现在韵尾[-i、-n]之前,如爱[ai]、安[an];[A],出现的条件是后面没有韵尾,如啊[A]、呀[iA];[ɑ],出现在韵尾[-u、-ŋ]之前,如好[xɑŋ]、昂[ɑŋ];[ε],出现在韵头[i-]和韵尾[-n]之间,如:烟[iεn]。

(4)普通话韵母er属于:(  )。

A.复元音韵母

B.单元音韵母

C.前鼻韵母

D.后鼻韵母

【答案】B

【解析】er属于普通话中十个单元音韵母之一,属于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汉语拼音方案》中的r用在er中不代表音素,它不是韵尾,只是表示卷舌动作的符号,所以er虽用两个字母标写,仍是单元音,

(5)首创“部首法”的字书是:(  )。

A.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B.明梅膺祚《字汇》

C.清《康熙字典》

D.《新华字典》

【答案】A

【解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说文解字》首创部首法。

(6)汉字字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变化是:(  )。

A.小篆的出现

B.隶变

C.楷书的定型

D.行书的出现

【答案】B

【解析】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7)下列词语繁简转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皇后——皇後  理发——理發  丑陋——醜陋

B.谷物——榖物  修理——脩理  乙丑——乙醜

C.出发——出發  才干——才幹  剩余——剩馀

D.公里——公裏  脸面——臉麵  放松——放鬆

【答案】C

【解析】“皇后”对应的繁体字应为“皇后”,“理发”对应的繁体字应为“理髪”,“修理”对应的繁体字即为“修理”,“乙丑”对应的繁体字应为“乙丑”,“剩余”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剩餘”,“馀”常见于文言文、古诗词中,常代替“餘”,“公里”对应的繁体字应为“公里”,“脸面”对应的繁体字应为“臉面”。

(8)从构词法的角度来讲,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个是:(  )。

A.猩猩

B.潺潺

C.娓娓

D.仅仅

【答案】D

【解析】“猩猩”“潺潺”和“娓娓”属于叠音词,由不成语素的音节重叠构成,重叠后仍只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仅仅”属于重叠式的合成词,由相同的词根语素重叠构成。

(9)下列各组中划线的词,不属于同形同音词的是:(  )。

【答案】C

【解析】同音同形词是指字形相同、语音相同而意义之间并无联系的一组词,是多词同形同音现象。A中作为名词的“米”和作为量词的米,B中作为动词的“出”和作为量词的“出”,以及D中作为名词的“花”和作为动词的“花”,都是同音同形词,其意义之间没有联系。C项,锁门的“锁”与作为名词的“锁”在意义上有一定联系,属于多义词。

(10)从词性上讲,“将来”属于(  )。

A.副词

B.动词

C.名词

D.区别词

【答案】C

【解析】将来属于时间名词,能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还能与介词一同组成介宾短语,如:到将来。

(11)下面的“VP+的”结构中,歧义指数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给他的

B.游泳的

C.吃的

D.喝的

【答案】B

【解析】歧义指数P=n(动词的配价数)-m(在“的”字结构中出现的行动元)。“吃”和“喝”是二价动词,“吃的”和“喝的”可以同时指代施事和受事产生歧义,p=2-0=0;“给”属于三价动词,“给他的”中出现了一个行动元“他”,p=3-1=2;游泳是一价动词,p=1-0=1,不产生歧义。

(12)下列句子中,属于受事性主谓谓语句的一个是(  )。

A.这件事我没有听说过。

B.老张身体非常棒。

C.这孩子,我真没办法。

D.麦老师教我们英语。

【答案】A

【解析】主语表示承受动作、行为的客体,也就是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叫受事主语。“主谓谓语句”就是主谓短语作谓语的句子。 “这件事我没有听说过”即“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这件事”是受事主语,“我没有听说过”是主谓短语作谓语

(13)下面句子中,不属于是非问的一个是(  )。

A.你去北京吗?

B.你是老张吗?

C.你有什么办法吗?

D.你去北京干吗?

【答案】D

【解析】是非问的句法结构像陈述句,即没有表示疑问的结构或代词,它带有“吗”或可以带“吗”。回答是非问句,只能对整个命题作肯定或否定,用“是、对、嗯”或“不、没有”等作答复,或用点头、摇头回答,所以又叫然否问。D项例句不能用“是”或“不是”简单回答,“吗”是句中的一个疑问词,相当于“什么”,需要具体作答。

(14)下面“动词+了+时量+了”结构有歧义的是:(  )。

A.伤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想了三天了

【答案】C

【解析】“看了三天了”中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看”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也可以指明这一行为动作所持续的时间。A项中指“伤”这一动作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BD两项中均指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

(15)“在高原的土地上种下一株株的树苗,也就是种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使用的辞格是:(  )。

A.排比

B.对偶

C.双关

D.拈连

【答案】D

【解析】“拈连”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本题采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把原本适用于“树苗”的动词“种”也用在了“希望”上,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形象生动。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对偶和比喻

B.对偶和夸张

C.比喻和拟人

D.比喻和夸张

【答案】D

【解析】“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这句诗将直流而下的瀑布比喻成落九天的银河,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17)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是谁之过与?

C.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D.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B

【解析】B项意为“这是谁的过错啊?”不属于宾语前置。

(18)下列句子中的“于”,不表示被动的是:(  )。

A.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C.吾甚惭于孟子。

D.郤克伤于矢。

【答案】C

【解析】C项的“于”翻译成“对”,意为“我对于孟子感到很惭愧”,不表示被动。

(19)“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中“谅”的意思是:(  )。

A.体谅

B.谅解

C.勇敢

D.诚信

【答案】D

(20)下列句子中的“解”,用的是其本义的是:(  )。

A.太祖与韩遂、马超战渭南,问计于詡。对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

B.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C.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

D.解履不敢当阶,就履,跪而举之,屏于侧。

【答案】B

【解析】“解”的本义是“剖牛,取牛角”,B项用了“解”的本义。A项“解”意为“明白”,C项“解”意为“解体”,D项“解”意为“解开”。

3.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举例说明普通话中“儿化”的作用。

答:儿化具有区别词义、区分词性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

区别词义:有的词儿化后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

头(脑袋)、—头儿(领头的);眼(眼睛)、—眼儿(小孔)

区分词性:兼动、名两类的词或形容词,儿化后就固定为名词;有的名词、动词儿化后借用为量词。例如:

画(名词、动词)、—画儿(名词);堆(动词)、一堆儿(量词)

表示细小、轻松或表示亲切、喜爱的感情色彩:有的词儿化后就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例如:小皮球儿、勺儿

(2)举例说明调位/214/的音位变体。

答:上声变调可以分为上声字单用、上声+非上声、上声字连用三种情况。

上声音节单念时调值是214,在语流的末尾时调值不变。例如:单念“我”时仍读214,“我来找你”中的“你”调值是214。

在非上声(阴平、阳平、去声)的前面,调值由214变21,在原为非上声改读轻声的字音前,变调情况也相同。例如:“首都”、“祖国”、“解放”、“尾巴”中的“首”、“祖”、“解”、“尾”都读21。

两个上声紧相连,前一个调值从214变成35,例如:“水果”、“了解”、“领导”中“水”、“了”、“领”均改读35。

(3)“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请解释什么是“仄声”。

答:古代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平仄,“平声”指四声中的平声;“仄声”指上、去、入三声,“仄”即是“不平”的意思,可能因上、去、入三类声调的调值都有些升降变化,不像平声那样既平且长。在古代诗词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平仄两大类声调(平与不平),可使诗词音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使诗有音乐旋律的美感。在近体诗中,也要求平仄相间,平声和缓,仄声短促,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

(4)举例说明什么是“社区词”。

答:社区词是指在某个社会区域内流通,反映该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有词语。社会区域主要指社会制度的背景不同,比如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台湾省以及中国以外的华人社区,在这些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社区词。

例如“人蛇”一词就属于香港地区的社区词,指以香港地区为中转站或目的地的偷渡者。再例如台湾用“同志”一词表示同性恋者,这一用法已为香港报章广泛采用,文学作品中也用。而中国内地,“同志”则长期以来用于人和人之间的一种称呼,有时用于正式的场合,所以会排斥加在“同志”上的“同性恋者”一义。

(5)简要分析“我们单位就订了十份杂志”产生歧义的原因。

答: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就”字的语义指向不同。

当“就”理解为“仅仅;只”,指向“十份”时,该句的意思是单位订的杂志的数量少,只订了十本,表示主观上的小量。

当“就”指向“单位”时,该句的意思是仅仅我们单位就订了十本杂志,说明订的杂志总量多,表示主观上的大量。

(6)举例说明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答:有时疑问代词在句中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反问、任指(泛指)或者虚指。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

反问的形式与疑问句的形式一样,但作用不同。反问句中虽有疑问代词,但并不要求对方回答。句中如有否定词,一般表示肯定的意思;如无否定词,一般表示否定的意思。如:

“谁不认识他呀?”意思是“谁都认识他。”

疑问代词的任指(泛指)用法

疑问代词代表所说的范围无一例外,即任何人或事物全部如此。如:

“谁都认识他。”意思是任何人都认识他,“哪个班人少就让他进哪个班。”中“哪个班”可以指任何一个班。

疑问代词的虚指用法

疑问代词指代不必说、不想说或者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不必要求回答。如:

“他一定是有什么事瞒着我们。”中“什么事”就是指说不出来的某件事。

(7)动词重叠式表达什么语法意义?

答:动词的重叠可表示时短、量少,尝试和委婉等语法意义。

表示时间短,带有持续语义特征的动词,重叠后相对于动词单用,具有了持续时间短的特点。例如:

你在这里等等我,我马上回来。

表示尝试,动词重叠形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带有尝试的特点。这种句子一般表示期望、使令的意思。例如:

这颜色挺好的,要不您试试。

表示语气轻缓、委婉。在表示祈求、亲昵、谦恭和随便的句子里,动词重叠可以使句子带上轻微、舒缓、委婉的语气。例如:

明天我打算去逛逛商场。

(8)举例说明什么是“隐喻”。

答:从修辞的角度而言,隐喻首先是一种修辞格,是比喻的一种,又称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使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喻词。例如:中国是一只沉睡着的雄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得到了强调。

从认知的角度而言,隐喻是指通过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解释某一类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活动。可分为三类:

a.  结构性隐喻:黑暗的旧社会是一间铁屋子。

b.  方位性隐喻:在这件事上,我同意你的看法。

c.  本体性隐喻:这件事在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

二、汉语应用能力题(共40分)

1.语音题:请用汉语拼音和国际音标为下面这句话注音(5分)

他去年差一点儿考上交通大学。

答:tā  qùnián  chà  yīdiǎnr  kǎoshàng  jiāotōng  dàxué.

2.汉字题(第一小题3分,第2小题2分,共5分)

(1)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一愁莫展、大放绝词、不径而走

答:“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

“大放绝词”应为“大放厥词”。

“不径而走”应为“不胫而走”。

(2)写出下面两个汉字的笔顺:肃、脊

答:肃: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脊:点、提、撇、点、撇、捺、竖、横折钩、横、横。

3.词汇题: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释义(每小题1分,共5分)

(1)别提多难受了。

答:动词短语,字面意思是“不要再提、再说了”,实则是表示程度之深。

(2)A:我们很久没去看过王老师了。

B:可不

答:即“可不是”,用反诘形式加强语气,表示赞同附和别人的话。

(3)恐怕他今天不会来了。

答:副词,表示估计、担心或疑虑,相当于“大概”、“也许”。

(4)出于安全考虑,切勿酒后开车。

答:即“因为、由于”,这个“出”是“发生、冒出来”的意思。

(5)他明天去。

答:副词,表示肯定,即“一定”。

4.语法题:分析“一衣带水”、“狐假虎威”的节律停顿与语法结构(5分)

答:(1)一衣带水

节律停顿:一衣/带水;语法结构:一/衣带/水,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2)狐假虎威

节律停顿:狐假/虎威;语法结构: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

5.文言文阅读题(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朔 文 辞 不 逊 高 自 称 誉 上 伟 之 令 待 诏 公 车 奉 禄 薄 未 得 省 见 久

之 朔 绐 驺 朱 儒 曰 上 以 若 曹 无 益 于 县 官 耕 田 力 作 固 不 及 人 临

众 处 官 不 能 治 民 从 军 击 虏 不 任 兵 事 无 益 于 国 用 徒 索 衣 食 今

欲 尽 杀 若 曹 朱 儒 大 恐 啼 泣 朔 教 曰 上 即 过 叩 头 请 罪 居 有 顷 闻

上 过 朱 儒 皆 号 泣 顿 首 上 问 何 为 对 曰 东 方 朔 言 上 欲 尽 诛 臣 等

上 知 朔 多 端 召 问 朔 何 恐 朱 儒 为 对 曰 臣 朔 生 亦 言 死 亦 言 朱 儒

长 三 尺 余 奉 一 囊 粟 钱 二 百 四 十 臣 朔 长 九 尺 余 亦 奉 一 囊 粟 钱

二 百 四 十 朱 儒 饱 欲 死 臣 朔 饥 欲 死 臣 言 可 用 幸 异 其 礼 不 可 用

罢 之 无 令 但 索 长 安 米 上 大 笑 因 使 待 诏 金 马 门 稍 得 亲 近

(班固《汉书•东方朔列传》)

答:(1)标点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2)翻译

东方朔上书的文辞不谦逊,赞美抬高自己,汉武帝却认为他是个奇伟的人,命令他在公车府等待召唤,但他俸禄微薄,得不到汉武帝的省问接见。过了很久,有一次东方朔哄骗看管御马圈的侏儒说:“皇上认为你们这些人对朝廷没有用处,耕田力作本来就赶不上旁人,位居民众之上当官不能治理民事,参军杀敌不能胜任用兵作战,对国家没有丝毫用处,只会白白地耗费衣食,现在皇上要把你们全都杀掉。”侏儒们非常害怕,哭哭啼啼。东方朔教唆他们说:“皇上即将从这里经过,你们要向他叩头请罪。”过了一会儿,听说皇上路过,侏儒们都哭着跪在地上磕头。皇上问:“你们为什么这样?”侏儒们回答说:“东方朔说皇上要把我们全都杀掉。”皇上知道东方朔诡计多端,就召见东方朔,责问他: “你为什么恐吓那些侏儒呢?”东方朔回答说:“臣东方朔活着也要说,死了也要说。侏儒高三尺多,俸禄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钱。臣东方朔高九尺多,俸禄也是一袋粟,二百四十钱。侏儒饱得要死,臣东方朔饿得要死。如果我的话可以被采纳,希望能够改变对待我的礼节;如果不能采纳,就罢免我的职务,不要让我白吃长安的米。”武帝听了大笑,因此让东方朔在金马门等候召唤,逐渐得到皇上的亲近。

三、汉语语言分析题(30分)

1.语音分析题:举例说明声调的重要性(5分)

答: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形式。

(1)汉语声调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中音节的数量较少,导致许多词的语音相近,许多语音形式(声、韵)相同的词需要通过不同的声调来进行区分,例如珠子、竹子、主子、柱子四个词就是通过声调进行区分,按时、暗示、安适三个词,不同的声调构成了不同的词,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

(2)声调的平仄抑扬使得语言富有音乐性、节奏感。例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一诗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相间,使声音变化多样,波澜起伏,极富音乐美。

2.词语辨析题(共10分)

(1)辨析“缺乏”和“缺少”的异同(5分)

答:同:“缺乏”与“缺少”都是动词,都指应有的东西没有或不够。

异:从意义上来看,“缺乏”语义较重,有极度匮乏之意,强调极少或没有。“缺少”语义较轻,多指在数量上少一些,有时也指没有。

从词语搭配上来看,“缺乏”多用于抽象的事物,也可用于具体的人或物。跟它搭配的词常见的有三类:抽象名词、行为动词、表示集合概念的名词。而“缺少”多用于具体的人或物,特别是可以计数的东西;但有时也用于抽象的事物,如“信心、文化、经验”等,这时的“缺少”可与“缺乏”通用。“缺乏”的宾语前面一般不用数量词指出具体数量。如一般说:“缺乏经验”,在可计数而又需要具体说出缺多少的时候,一般用“缺少”,不用“缺乏”。

从词语的感情色彩方面来看,“缺乏”一词,具有较浓的消极色彩。而“缺少”的消极色彩不浓。

(2)辨析“一切”和“所有”的异同(5分)

答:同:“一切”和“所有”都是形容词,都有“全部”的意思。如:一切(所有)力量。

异:

从意义上来看,“所有”的意义通常是从个体方面去说明的,指由每个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每个个体都拥有同样的性质,而“一切”更强调一个整体的概念。例如:“所有学生”是指每个学生组成的一个群体,而“一切利益”是指一个整体概念。

从词义所表示的范围来看,“所有”指一定范围内所领有的、所存在的东西,如“尽其所有”,“一切”指全部的东西,如“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所表示的范围大于“所有”的。

从词义的搭配方面来看,与“所有”搭配的词语意义往往比较具体,而“一切”更抽象。例如:“所有教室必须按时锁门关窗。”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所有”还有动词用法,如“一切财产归她所有”,“一切”没有该用法。

3.语法分析题(共10分)

(1)用合适的方法分析下面5个歧义句(每句1分,共5分)

a.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答:使用变换分析法来消除歧义

可将句子变换为“桌上放着许多礼物,这些礼物是朋友送来的”;

也可将句子变换为“桌子上放着礼物,礼物是许多朋友送来的”。

“许多”的语义指向有歧义

当“许多”指向“礼物”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桌上放着许多礼物,这些礼物是朋友送的;

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当“许多”指向“朋友”时,这句话的意思是桌上放着礼物,礼物是许多朋友送的。

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b.爸爸要开刀。

答:语义指代不明,“爸爸”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

当“爸爸”是施事时,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要给别人开刀。

当“爸爸”是受事时,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要被开刀。

c.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答:我们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    |

|  |     |

||| | |

表示我们没有犯错误或者做坏事。

表示我们非常厉害,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

d.王老师刚来,许多人还不认得。

答:“不认得”的语义指向有歧义。

当“不认得”指向“王老师”时,“王老师”是受事,该句的意思是很多人不认得王老师。

当“不认得”指向“许多人时”,“王老师”是“施事”,该句的意思是王老师不认得许多人。

e.他和她的老师都来了。

答:他和她的老师都来了。

|  |   |

| |||

|||

表示他和她,他们两个的老师都来了,来的两个人都是老师。

他和她的老师都来了。

|      |   |

| |  |||

|| |

表示她的老师和他两个人来了,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

 

(2)举例说明“居然”的意义和用法(5分)

答:意义:“居然”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大多情况下可用“竟然”代替。例如:我真没想到他居然/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来;有时也用于书面用语,表示“明白清楚;显然。”例如:居然可知。

用法:“居然”是副词,语气较重,多作状语,可用于主语后,如:卫队居然开枪。也可用于主语前,如:这么大声音,(居然)你没听见。这种用法的“居然”一般不用“竟然”。

4.修正偏误句(每句1分,共5分)

a.现在人等车的很多?

答:现在等车的人很多?

b.凡是老师都喜欢他。

答:凡是老师都会喜欢他。

c.我每天下午复习从三点起。

答:我每天下午从三点开始复习。

d.今天天气很美好,很适合出去玩,不过我必须准备考试。

答:今天天气很好,很适合出去玩,但是我必须准备考试。

e.我们好久没见了,没想到你这儿。

答:我们好久没见了,没想到你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