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新闻传播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传播学专业)》题库【历年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及其特性。

答: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的特性具有以下特性:

(1)它是个体(个人)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

(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3)人内传播的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环节和要素构成,是能动的意识、思维和心理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

(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与其他类型的传播相互衔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

答: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是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的理论,该理论包含以下要点:

(1)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2)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而互动的介质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人的思维、内省活动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

(3)这种由自我传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任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答:(1)“自我互动”理论是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中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这一理论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与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2)布鲁默认为,“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布鲁默的这个观点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或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上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4.人际传播的特点。

答:人际传播是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人际传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传播者可以使用多种渠道或手段来传达信息,受传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接收信息。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为丰富和复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答:(1)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从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上说明了人际传播的重要性。

(2)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镜中我”。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3)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与他人的传播活动越活跃、越丰富,形成的“镜中我”也就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6.姿态的传播功能。

答:姿态符号又称为“体语”,包括表情、手势、动作等,也能传达意义。日本学者船津卫认为,在传播和自我表达活动中,姿态至少有以下五种功能:

(1)强调语言。例如讲话中配合挥手、握拳、上身前倾等动作,以加强语言的力量。

(2)补充语言。在语言表达不充分的时候,起到补足语言的作用,例如话说了一半,而后半部分用摆手、点头、摇头等等加以补充。

(3)代替语言。在使用语言困难或不便明说等情况下,利用动作来传达意义。例如用耸肩来表示无可奈何,用撇嘴表示蔑视或用眼神传达其他较为隐秘的含义等等。

(4)控制语言。即体态可以利用它们所形成的情境对语言的效果加以限制和制约。眼神、表情以及动作都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在许多场合,体态或动作比语言本身更具有雄辩力。

7.群体传播的功能。

答:(1)群体传播的含义

群体传播主要是指一般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岩原勉认为:“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而这种意识和结构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的共同性。因此,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

(2)群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群体传播的社会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将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纽带。

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形成社会规范,保证社会秩序的连续性。

完成个人力所不及的社会协作。

8.群体意识与群体规范。

答:(1)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在群体传播中形成。群体意识,是指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这里不仅指由各成员的密切接触和协作而产生的。

群体归属意识,即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所产生的认同感。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体意识越薄弱。

(2)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一般认为,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

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通过群体压力来制约成员的偏离行为。

9.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答:(1)群体暗示是指一种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方式。集合行为中的群体暗示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即人在失去理智判断、分析能力的状况下,对周围信息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的现象。

(2)群体感染是指在集合行为中,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速度蔓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10.流言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答:(1)流言的含义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的计算公式是: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2)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是流言。但它与常态下的流言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大多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就会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若干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传回它的发布者那里,而这时由于流言已经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它的原貌,于是往往会把它作为新的信息加以接受。集合状态下的流言传播,往往伴随着这样一种恶性循环机制。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在集合行为中,总会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煽动者和利用者,他们往往会利用人群的昂奋情绪和巨大能量来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而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

11.组织传播的功能。

答: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是指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协调

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责,又在统一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2)指挥管理

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互动的机制下进行的。

(3)决策应变

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建立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基础之上。

(4)形成共识

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和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等,在组织成员中形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是一个组织内的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达、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1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特点。

答:组织内传播的过程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传播渠道两种。

(1)组织内正式传播渠道

正式传播渠道指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环节在组织系统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因其具有单向流动性,又区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因此具体而言,正式传播渠道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下行传播,即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或行动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

上行传播,是指下级向上级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达活动。

横向传播,是指同级部门或岗位之间互通情况、互相协调的信息交流活动。横向传播具有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的特性。在组织内部,正式传播渠道得到制度的保证。

(2)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

非正式传播渠道是指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组织内非正式传播渠道的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

信息交流具有双向性和平等性。

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非正式渠道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感情的重要纽带,有助于在组织内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

13.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

答:现代组织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的信息输出活动,即组织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1)公关宣传

“公关”是公共关系的简称,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关系和联系。公关宣传,则是指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包括赞助社会公益事业、社区服务与沟通、发行宣传刊物、举办新闻发布会等。

公关宣传的作用包括使外界公众了解组织的宗旨、目的和社会意义,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以及防止和解决组织与周围公众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等等。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与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

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分为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两大类。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是现代企业组织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宣传的主要手段。广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而且具有直接的促销效果。

因此,现代企业都非常重视广告宣传,一般大中型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广告部,系统地制定广告战略,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

(3)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是指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视觉或听觉符号系等统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组织形象的活动。

企业标识系统一般由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企业标识系统宣传是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的统一。

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其效果非常显著。在现代社会里,除了企业以外,其他机构、团体等社会组织也都普遍开展了CIS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