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发《中外出版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河图洛书

答:“河图洛书”是一个传说。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就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和“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2.侯马盟书

答: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经常把向神盟誓时的话刻在玉石上,这种文书也称“盟书”。19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是以朱色或墨色写在玉片或石片上,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立盟人是晋国六卿之一赵鞅(赵简子),他是一位从奴隶主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主持订立的侯马盟书反映了在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过程中,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以及新兴地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且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新兴的晋国赵氏集团取得了胜利。

二、简答题

1.文字的产生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答:文字的产生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概括起来可分以下三个阶段:

(1)语言与传说阶段

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最早用语言来表达思想。语言是人们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义、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猿揖别”后人类从事劳动的产物。劳动使语言具备了意义,它是经验成果在语言中的反映,这个反映活动又是以单个个人进行的。人们用有声语言通过声波传达语义,相互交往,互通信息。因此,人们依靠语言的传递方式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经验知识交流。语言一方面作为反映知识的工具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作为人们传递的工具而使用。由于它维持着劳动共同体的存在,使之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社会特性。简单说来.官诞生于社会,也使用于社会。

但是,语言只是脱口而出的声音,转瞬即逝,不能保存,也不能送到稍远的地方。而文字则具有保存性和传递性的优势。

(2)实物记忆阶段

单纯依靠记忆来表达、交流思想,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为任何事物尽管都可能在脑中保留印象,但“深浅”不同,印象深的可以保持较长的时间,很久以后还能记忆;印象浅的,事过境迁,就不复记忆了。即使是印象深的,过了一定时期,也会出现许多差异。一种古代传说经过若干年口传以后,必然会变得离原样很远。无论是“结绳”还是“刻木”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来保存经验、传播知识的工具。虽然可以表示一些简单的意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但它们都还只是某一具体事物的代表,不能表达复杂的感情、抽象的思维和简洁的概念。它们毕竟还不是文字。文字是从另一种东西——图画发展而来的。

(3)图画和文字阶段

文字的产生起源于绘画。远古时的人们曾经利用绘画来表达思想。如画一头牛和一个持弓射箭的人,就表示狩猎或射箭的行为;如要表示杀猪、宰牛,就画一头猪或牛。加上一把刀和一只手。只要想说什么就画什么,并用称呼事物的名称去称呼它,长此以往,图画只要很少的几根线条就能表达意思,当简单的线条和语言相结合,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时,便产生了最早的象形文字。

汉字在夏代的中期逐渐成为体系,殷朝的甲骨文字已相当完备,是我国汉字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大约已有4600个单字,据考证,可辨识的甲骨文字所记载的事,距今已有3300多年了。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成为记录只是、传播科学的重要手段。

没有文字便没有书籍。文字的产生对人类的历史和图书出版的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文字就使一定范围里的人,能够通过一个符号,了解和认识到它所代表的某一事物的数量、形成和概念。没有这样一种可以共同使用的文字,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就难以交流,更说不上积累。文字是书籍产生的先决条件。

2.简述西汉的图书出版业状况。

答:由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事业的繁荣,西汉旧有的图书收藏日渐增多,同时,新的学术著作也出现了不少。两者汇集起来,反映了西汉时期图书事业的发展。“以经断事”成为西汉时期政治生活的风气,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也大多以阐发、解释儒家经典为己任,因此儒家著作激增是这一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特征之一。私人藏书在西汉也开始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西汉末年,西汉一代聚集起来的图书遭到王莽之乱的浩劫,图书事业的发展再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

(1)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

西汉政府的整书校书工作概况

西汉政权建立后,就开始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图书编校工作。由于当时对兵家较为重视,对兵书的编校活动也较多。

公元前26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并编制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图书目录《七略》。

刘向父子的图书编校活动

a.刘向整理藏书的步骤

首先将政府所收藏的一书的不同本子汇集起来,同时广泛利用私人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藏本,进行比勘选择,剔除重复,挑选出一个比较好的写本作为正本,用其他的本子与之校对。将每一篇的文字校对完毕后,抄写清本,撰写一篇叙录,说明本书撰者生平事迹、全书内容大意及校对、缮写情况等等。

b.刘向父子图书编校活动取得的成就

刘向去世时,这一工作尚未完成,由其子刘歆继任其事。经过20年时间,刘向领导的政府校书整书工作完成了,一共整理了13269卷,596家。西汉一代的国家藏书最终得到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这也标志着西汉图书编辑出版事业鼎盛时期的到来。刘向、刘歆父子编辑校定的图书,从学科内容和品种数量上看,几乎包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全部古籍;从分类体系和校勘质量上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刘向父子称得上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的奠基人”。

c.《别录》和《七略》

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又相继编撰了综合性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据后世文献记载,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七略》大约完成于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是当时西汉政府藏书的一个总记录。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中对《七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它不只是目录学、校勘学的开端,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一部极可珍贵的古代文化史。”

(2)西汉时期的图书流通

两汉时期图书贸易正式开展起来的标志是书肆的出现。西汉末年(公元1—8年)和王莽的新朝时期(公元9—23年),中央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太学生的数量也空前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在长安太学附近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

与民间贩卖者经营的书肆不同,槐市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定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参与主体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买卖物品并不局限于图书,而是包括了“笙磐乐器”及各地特产等物品;有交往论学的功能;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槐市。

槐市不仅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三、论述题

关于图书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

答:我国图书最早出现于何时,现在很难做出比较准确的结论。目前存在的说法有五种:

(1)河图洛书说

中国最早的古籍《易经》有“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另一部古籍《尚书》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有人进一步解释说:“伏羲统治天下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在文字发明以前,就先有了图画和一些简单的符号作为传播信息的工具;我国文明的最早发生之地是在黄河、洛水一带的中原地区。

(2)伏羲产生说

关于伏羲造书的传说,多种史籍都有记载。根据唐代的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黄河流域远古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具体情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标志着伏羲时代人们已开始创制文字、制造文书,准备接受文明的洗礼,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

伏羲造书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代的现实。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还缺乏科学依据。

(3)夏代产生说

尽管至今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推论: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如下:

《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经常引用的文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明夏商更迭之际已有典册。

据古籍记载,夏代典籍有《夏书》、《夏时》等,《左传》、《国语》、《墨子》等多次提到《夏书》并引其文。

夏代已总结出天文历法和农业知识。

有关夏末地震和陨石的文字记录。

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文献记载。

殷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一定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发展。

(4)殷商产生说

持此种观点的人认为书籍产生于殷商时期,理由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掌管图书的人员——史官。但是,图书的产生应该早于掌管书籍的史的产生,因为没有书籍,何来史官?

(5)春秋末年产生说

春秋末期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与百家争鸣,并且兴起著书立说之风,因此,有学者认为图书的产生年代应是春秋末期。春秋时期是图书写作、生产、传播的一个繁荣期,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认为此前就没有图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