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东发《中外出版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仓颉造字

答:仓颉造字是指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2.竹木简牍

答: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图书的主要载体之一,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由于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因此其影响也极为深刻和长远。直到今天,图书的计量单位仍称“册”,文章的计量单位仍称“篇”,许多从竹、从片、从木的字都与书籍有关,如籍、簿、笔、符、笺、笈、籀、版、牒、牍、本、札、检、榻、檄、椠。还有不少词汇和成语也反映了竹木简牍的深远影响,如尺牍、三尺法、版图、检署、杀青、汗青及罄竹难书、入木三分、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连篇累牍、断简残篇、韦编三绝等。在从古至今的出版印刷史上,由“版”和“本”组成的词汇更是举不胜举。

3.甲骨文

答: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

4.帛书

答:帛书又称缯书,是以丝帛为书写材料的。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

5.青铜器

答:青铜器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铭是镂刻、记载的意思。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也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6.铭文

答:铭文,是指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在上面铸刻的文字。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长达497字。

7.书同文

答:“书同文”是指针对文字异形采取的统一文字的措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秦始皇即命李斯等人校定文字,依古籀文,创制出一套笔画字形相对简省整齐的文字,称为“秦篆”,也叫“小篆”。秦以后,六国文字中与秦篆异形的字基本上绝迹。小篆以外,秦始皇还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隶书对篆字作进一步改进,笔画由圆变方,书写省便,更适于官方文件应用。于是,隶书很快就代替了小篆,成了普遍通行的一种文字。到了汉代,隶书还继续广泛使用。

8.焚书坑儒

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所采取的文化措施。公元前213年,李斯建议废私学,除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烧毁;除博士官所藏图书,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书一概送官府焚烧;民间的书籍,除医药、农书、占卜之类以外,概不许收藏,违者及议论《诗》、《书》的人一律处死,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实行禁书法令,并于第二年活埋了460多个儒生、方士。焚书坑儒实质上是专制主义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

9.《七略》和《别录》

答:《七略》和《别录》是指刘向、刘歆父子在编校群书的同时,编撰的综合性藏书目录。刘向在编撰叙录时,除将其随书抄录献给皇帝外,又“别录”了一份并按类汇集起来,称之为《别录》,其后刘歆又将其简编为《七略》。

10.槐市

答:槐市,是指长安太学附近出现的我国最早的书籍集市。槐市定期举行,集市每半月一次;参与主体身份比较集中,都是长安太学生;买卖物品并不局限于图书;有交往论学的功能;受到政府的直接影响和监督,政府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槐市。槐市不仅对当时的官方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图书流通和贸易的发展。

二、简答题

1.如何看待仓颉造字的传说?

答:关于文字的产生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是仓颉造字。许多古代文献中都有仓颉造字的记载。如《韩非子》、《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都认为上古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说得最为具体的当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序中的相关文字不仅说明了仓颉所处的时代及其所任职务、受何启示而创造文字,还回答了他发明文字的方法和步骤,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文”、“字”、“书”这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及所下的定义,同时也说明了文字书契产生后的意义和作用。

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野蛮时期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古人在长期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创造的,它是集体经验积累的结果,绝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功劳。

2.图书的夏代产生说都有哪些依据?

答: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和文献实物,但根据其他文献判断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论: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其论据如下:

(1)《史记》和《竹书纪年》都载有夏代帝王的世系表,尽管两者的记载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这说明两者是以同一份原始文献记录为依据的。

(2)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多士》中有这样一段人们经常引用的文字:“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说明夏商更迭之际已有典册。

(3)据古籍记载,夏代典籍有《夏书》、《夏时》等,《左传》、《国语》、《墨子》等多次提到《夏书》并引其文。

(4)夏代已总结出天文历法和农业知识。

(5)有关夏末地震和陨石的文字记录。

(6)夏末有太史和典籍等文献记载。

(7)殷墟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一定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发展。

3.早期的文字载体都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答:早期的文字载体及其特点如下:

(1)甲骨和甲骨文

甲是龟甲,契刻在龟腹甲(少数刻在背甲)上的文字称为甲文;骨是兽骨,骨(主要是牛肩胛骨或鹿头骨)上契刻的文字称为骨文。甲文和骨文合称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的一种文字记录,发现于商后期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的废墟遗址,因而又称殷墟甲骨。其内容主要是殷王朝的占卜记录。甲骨文又称殷墟卜辞、甲骨刻辞、殷墟书契等。

(2)青铜器和铭文

青铜器

青铜器的出现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之一,这意味着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社会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青铜器在书史上的意义主要体现于它的铭文。

铭文

古人在制作青铜器时,往往在上面铸刻一些文字,这种文字称为“铭文”。因为青铜器是用金属制作的,所以青铜器铭文又称金文;又因为这些文字是铸刻于钟、鼎、彝器上的,所以又被称为钟鼎文。铭文多刻于器底或器壁上,也有少数是铸刻于铸器的盖内、柄把或耳、口上的。

由于铭文内容关系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记载着许多重大事件,它本身就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现存青铜器铭文最长的是西周时期的毛公鼎,上面的铭文长达497字。

(3)石刻文书

现存刻石实物中,最早的是唐代陕西凤翔县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石鼓。

古代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及诸侯与士大夫之间为了在政治利益上相互约束,经常把向神盟誓时的话刻在玉石上,这种文书又称“盟书”。1965年冬,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出土大批盟书,其中最大的长32厘米,宽3.8厘米,形态规整,呈深灰色。据考证,这是春秋时期盟誓活动的“盟书”,被称为“侯马盟书”。

而古代的刻石文字保留至今且影响比较深远的则是儒家经典的刻石,其次是释、道的经典刻石。

(4)竹木简牍及其影响

写了文字的竹片称为简,写了文字的木板称牍。竹木简牍流行的时间长达数千年,经过三国、两晋,纸被广泛用作书写材料之后,简的使用才逐渐减少。直到东晋桓玄下令“以纸代简”,我国古代书史的简牍时期才宣告结束。古简,是研究简牍时期图书的内容和形式的实证。而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简策都是直排文字,由上至下书写,从右到左排列。备用的简放在左侧,左手拿来,右手书写,写好的简顺序推向右侧,因而形成从右到左的编纂顺序,即使先编好的简策也从右边开始,相沿成习。

(5)帛书

贵重的丝帛除用于书写一般文字之外,还有其特殊用途,比如丝帛可用以绘画、绘制地图、绘制简书中的附图、记载有纪念意义或重要的事情等。

现今所见到的古代帛书,最早的是1942年在湖南长沙发现的一件战国时期的帛画,其次则是两汉、晋初的遗物。仅从内容分析,已发现的实物大致可分为信件、绘画、书籍三种类型。

4.刘向等人编校图书分哪些步骤?给后世留下了什么经验?

答:公元前26年,皇帝诏令由刘向统领,组织专家学者对国家收藏的图书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理,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进行的古籍整理工作。

(1)刘向等人编校图书的步骤

首先将政府所收藏的一书的不同本子汇集起来,同时广泛利用私人和政府其他部门的藏本,进行比勘选择,剔除重复,挑选出一个比较好的写本作为正本,用其他的本子与之校对。将每一篇的文字校对完毕后,抄写清本,撰写一篇叙录,说明本书撰者生平事迹、全书内容大意及校对、缮写情况等等。

(2)给后人留下的经验

刘向领导的这次古籍整理活动,无论就其规模之大,还是就其方法之完善而言,都是空前的,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对校法是现代校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该种校对法就是深受刘向校书方法的影响。对校法是比照原稿校对校样,使校样上的文字、标点符号与原稿完全相符,达到消灭一切与原稿不符的录排错误的一种校对方法。它是各种门类出版物校对都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校对工作的基础。对校法的特点是比照原稿,逐字核对校样,发现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异同,以原稿为依据改异存同,保证将原稿正确无误地复制成付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