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税收的效率原则
税收效率原则是指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并通过税收分配促使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
税收效率原则的内涵包含三个层次: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努力使税收行政优化,以最少的征收费用或者最小的额外损失取得同样或较多的税收收入;税收的经济效率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税收的社会生态效率是21世纪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税收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一、中国古代税收的效率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税收效率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点:
1.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对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影响经济这一辩证关系有着相当深刻的理解。他们强调的治税模式大多是以财政职能为主、经济职能为辅的财政型治税模式,其特点是主张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增加财政收入。
中国传统治税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财政收入,表现为一种财政—经济—财政或税收—经济—税收的思维模式,发展经济仅仅被看作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以取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为中心考虑经济发展问题。在中国古代,治税观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发展经济仅仅局限在发展农业,农业是本,其他各行各业都是末,税收政策“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因素。
2.税收的确实和便利
中国古代理财家注意到税收制度必须确实和便利,通过税收的确实和便利减轻征税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西晋傅玄提出“至平”、“积俭而趣公”、“有常”三条税收原则,其中“有常”论及税收制度要确实,有一个可以遵照执行的定制,使百姓在纳税时心中有数,也会减少增税减税的任意性,减少征税官吏在征税过程中滥用职权坑害百姓的行为。
唐代杨炎的“两税法”也内含便利征收的思想。“两税法”把“租庸调”、地税、户税和青苗钱等杂税合并建立统一税制,分夏秋两次征收,减少了纳税项目,简化了纳税手续,对纳税时间和纳税办法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方便了农民缴纳税款,也对政府提高税收的征管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有利条件。
二、西方税收的效率思想
亚当·斯密以来,西方税收的效率思想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
1.斯密的税收效率思想
斯密的税收效率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中性税收政策主张,以及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三个原则中。
斯密所主张的中性税收政策,其目标是为自由竞争创造环境,他不仅主张税收决策者在政策意向上保持中性,而且主张在税收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只为国家提供充足的收入,要尽量避免征税对纳税人造成除了税收以外的其他损失。
斯密所强调的确实原则,实质是说明课税要以法律为准绳。便利原则是指征纳手续应当从简,征税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应尽量使国民感到方便。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是指在征税过程中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税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即将税务部门征税时所花费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2.额外负担理论
政府征税不仅导致纳税人付出税款而造成损失,而且由于征税过程影响了纳税人的决策和行为,如果结果使其境况或福利不如税前,那就产生了超过已缴纳税收的福利损失,就把这种福利损失称为额外负担。额外负担大说明税收效率低。
3.建立在福利经济学基础上的税收效率思想
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把资源的配置能使国民收入极大化的情况,称为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庇古主张,如果一个经济单位边际私人纯产品超过边际社会纯产品时,政府课以较高税收,则使该部门缩小;反之则给予补助,以刺激其扩张,那么社会经济福利会增加。庇古还提出可用税收的办法来防止污染,就是征收一种税使其税额等于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这样就能实现外部成本内在化,污染制造者为了获得利润就必须像控制其他成本开支一样控制污染。
然而,科斯认为在市场充分竞争、信息完全、产权明确、交易无成本的假定下,市场主体之间可通过谈判自动地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从而达到经济的最优状态和实现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无需政府介入。
4.以实现宏观经济均衡为目标的税收效率思想
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并不会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必须引入国家力量,通过运用税收在内的经济杠杆,调节投资和消费,实现宏观经济均衡,从而保证经济有效率地稳定发展。
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效率原则
1.节约直接征税成本,提高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的行政效率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收收入的对比衡量。一般的说,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国家财政收入之间的比率越小,税收行政效率就越高。
2.控制纳税人的奉行费用
奉行费用包括办理税务登记的费用和时间耗费、填写申报表的劳动耗费、聘请税务顾问和律师的酬金以及税务人员稽查给纳税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在我国,奉行成本还包括为了与税务官员建立联系而花费的接待费用和时间精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税收的奉行费用越大,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成本越大,经济效益值就越小。
3.降低税收额外负担,追求额外收益
如果征税过程干扰了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并且使有效率的选择发生变形;或由于对信息的把握不全面、不准确,制定的宏观税收政策不反映客观实际,不是起有效的调节作用而是起副作用,造成经济运行的低效,从而产生额外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