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分别适合解释哪种类型的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国际商务硕士]
答: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着力解释产业间贸易,而新贸易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产业内贸易。
(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基于技术差异和资源禀赋差异的国际贸易。古典理论中,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分别强调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决定贸易模式。新古典理论中,最著名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从要素禀赋相对差异解释贸易。新古典理论的其他模型也从品味与偏好的差异和/或技术差异解释贸易的发生。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和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较客观地解释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主要解决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类型的贸易市场。但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不了二战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如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空前加强、产业的规模经济明显等现象。此外,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与产业内、公司内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主流这一现实。
(2)新国际贸易理论
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突破原有的假设前提,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所以新国际贸易理论适合解释存在规模经济效应的不完全竞争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试图突破传统理论与现状的隔膜,将规模经济引入贸易分析,提出了依靠政府支持,通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扩大出口、抢夺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发展。事实上,新国际贸易理论也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和贸易的不断增长以及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产生的。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存在垄断势力、产品差异化和规模报酬递增。
2垄断竞争优势论。[上海财经大学2015国际商务硕士]
答:(1)垄断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海默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创立了垄断优势理论,又称所有权优势理论或公司特有优势理论。之后由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补充和发展,形成了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是因为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2)垄断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传统的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理论是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资本从“资本过剩”的国家流向“资本稀缺”的国家,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间利率的差异,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追求较高的利率。海默等认为,这种理论已不能科学地揭示战后迅速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现实,因为当时的市场竞争不再是完全竞争,而是不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不仅存在着价格竞争,而且存在着非价格竞争。跨国公司之所以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排除竞争;二是利用垄断优势。
首先,不同国家的企业常常彼此竞争,但市场缺陷意味着有些公司居于垄断或寡占地位,因此,这些公司有可能通过同时拥有并控制多家企业而牟利。
其次,在同一产业中,不同企业的经营能力各不相同。当企业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优势时,就自然会想方设法将其发挥到极致。这两方面都说明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出现的可能性。
海默还进一步指出,从消除东道国市场障碍的角度看,跨国公司的优势有一种补偿的作用,亦即它们起码足以抵消东道国当地企业的优势。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个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从而在国外进行生产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这种垄断优势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一类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海默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对此作了进一步引申,列出了各种可能的补偿优势,如商标、营销技巧、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融资渠道、管理技能、规模经济,等等。
(3)对垄断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论从理论上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对象的新研究领域,使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这一理论既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垄断优势而进行横向投资,也解释了跨国公司为了维护垄断地位而将部分工序,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工序,转移到国外生产的纵向投资,因而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摆脱了新古典贸易和金融理论的思想束缚,为后来者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3新贸易理论下,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矛盾以及解决措施。[南开大学2015国际商务硕士]
答:(1)新贸易理论的内容
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它以规模经济不变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主要研究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可以用产品差异化、需求相似、规模经济等理论来解释。
新贸易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传统意义上的要素禀赋比率差异理论,解释部门间贸易模式,特别是对贸易流量中的要素含量差异,始终是有效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生产要素价格偏离边际价值;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反映一国的比较成本优势和劣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因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条件下,规模经济是独立于比较成本之外的又一引发对外贸易的决定因素和经济变量。前者属于垂直型产业间分工模式,后者属于水平型产业内分工模式。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矛盾
规模经济指某些产品的生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即扩大生产规模,每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会有更多的产出,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其主要优势在于企业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能够实现产品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产品差异化指企业以某种方式改变那些基本相同的产品,以使消费者相信这些产品存在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样,在实现规模经济时产品是同质的,而产品差异化却要求产品是不同质的,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虽然新贸易理论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来解释产业类贸易的发生,却没有解释这二者之间的矛盾。
(3)解决措施
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矛盾只在一国范围内存在。一国在封闭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很多,因为种类越多,生产规模越小,生产成本越高。在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或多国市场合一,突破了市场狭小与规模的制约,各国各自分别生产几种异质性产品,互不重合。这样通过贸易,互相出口各自的产品,既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又提高了福利水平,生产企业的效率也会提高。因此,要解决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矛盾,必须开展产业内分工和国际贸易。具体到企业上,在确定企业的具体分工模式时,需注意:
①在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经营策略。企业应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变化,通过对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方面制定出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策略,以达到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取得竞争主动权的目的。这样便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目的相结合,更好的满足市场和企业自身的需求。
②关注企业的异质性,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策略。从属于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模型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贸易的理论研究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的理论,主张贸易的基础应建立在企业层面的异质性的基础上,即企业自身不同的生产率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和配置资源,进而形成一体化的生产和组织方式,根据企业在行业中生产率水平的评估,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出口或去国外市场开展经营活动。企业虽然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要素,但这些生产要素必须与人力资本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各种不同物质资本的投入需要相应数量的人力资本来进行管理和配置,由此才能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4什么是产业内贸易?如何测度产业内贸易?[东北财经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中国人民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产业内贸易的内容
①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假设贸易双方的规模收益不变,然而在规模经济条件下,即使两国各方面的条件完全相同,双方也可以发生互利贸易。
②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希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越单一越好,因为这样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而由于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国际分工,一国只生产有限系列的同类商品,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通过国际贸易,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③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需求相似论,从需求面探讨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2)产业内贸易的量度
产业内贸易水平可以用产业内贸易指数T来衡量:
式中,X和M分别表示对某一种产业或某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子上的两条竖线表示对X-M的差取绝对值。T的取值范围为0~1。当一个国家只有进口或出口(即不存在产业内贸易)时,T=0;当对某一商品的进口等于出口(即产业内贸易最大)时,T=1。
5阐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评价。[天津商业大学2014国际商务硕士;南京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弗农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特征出发,分析创新时机、规模经济和不确定性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创建了国际贸易中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此分析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生产决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他提出了四阶段模型: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生命周期被具体化为以下过程:新产品由发明国占据优势地位,供应本国需要;在国内市场饱和以后,出口到国外市场;国外技术水平相近的国家模仿并有部分出口;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国家也掌握了该项产品的生产技术,满足本国市场需要,代替进口,进而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之后产品进入衰退期。
(2)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国际贸易模式的一种准确解释,它清楚地解释了成熟工业从美国移出进入低成本加工地区的变迁过程。然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非没有弱点。从亚洲或欧洲的观点来看,弗农所说的大多数新产品是从美国开发和引进的,似乎有一种民族优越感。全球化生产的引入可能伴随着全球性分散生产的出现,新产品的部件将主要在要素成本和技术两方面结合最具优势的地区生产。总之,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美国占有全球优势时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可能有效,但是和现代世界的关联却很有限。
6解释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条件下,建立在内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差异产品的贸易如何使所有国家的福利增加?[深圳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1)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中的内部规模经济理论主要是由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提出来的。这种内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是:垄断竞争,进入门槛高,且存在技术、专利等限制因素。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由于生产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设计、研究与开发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
(2)国家福利增加的原因
传统贸易理论假设各国生产的产品都是同质的,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而在现实世界中,大部分商品是有差异的,而不是同质的,同一产业内或同一类商品组中的差异产品由于类似而有一定的替代性,从而互相竞争;另一方面,这些产品又各有自己的特征。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从而使各种产品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其市场属于垄断竞争市场。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希望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越单一越好,因为这样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而由于相互间不能完全替代的差异产品的存在,使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一国在封闭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的制约,同种产品异质性“变体”的种类不可能很多,因为种类越多,生产规模越小,生产成本越高。在开展国际贸易后,两国或多国市场合一,突破了市场狭小与规模的制约,各国各自分别生产几种异质性产品,互不重合。这样通过贸易,互相出口各自的产品,既增加了消费者选择的余地,又提高了福利水平,生产企业的效率也会提高。但这都是在有产品差异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分工。这样,通过国际分工,一国只生产有限系列的同类商品,获得经营上的规模效益;通过国际贸易,为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福利。
7试述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南开大学2018国际商务硕士;上海财经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1)产业内贸易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2)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①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的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②产业内贸易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③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这些产品中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④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3)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①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同类的异质性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心理、消费欲望和消费层次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不同国家之间产业内部的分工和产业内部贸易的发生与发展。
②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国家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并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企业规模经济的差别。一国的企业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取得规模节约的经济效果,其成本随着产量的增长而递减,使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打破各生产企业之间原有的比较优势均衡状态,使自己的产品处于相对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扩大了该产品的出口。这样,产业内部的分工和贸易也就形成了。
③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部异质性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呈现出对异质性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市场。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趋于相等时,其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产业内分工和贸易发展的趋向就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