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荒野之中
今天我们都有幸进军清华园。回望我们的昨天,脚底踩着共同的读书路。展望我们的明天,将迎接大学生活一个又一个挑战。正如烈士何敬平所言“把牢底坐穿”,我们执着地走到今天,走过曾经,又走向未来。
路遥,书如其名,厚重而又深沉。我们和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一样,都为自己铺陈了一条遥远的人生路。在双水村,在黄原,在辽阔的中国大地,《平凡的世界》中的每个人都在唱着一曲丰富独特的生命赞歌。
这是一个缺乏物质的时代,这是一个不缺乏境界的时代。
少安,砖场经营;少平,矿区求知;晓霞,用自己的亲历践行了一个记者的最高使命;哪怕是没有理想,默默无闻,地地道道的老百姓,也亲热着最温暖的黄土地,浑身上下浸透着泥土的气息。他们并非不平凡,而是不平庸,因为他们生动地诠释了生命本应有的诗意与质感。诗人托马斯·莫当特说过:“灿烂生命中一个忙碌的时辰,抵得上一世纪的默默无闻。”这也许就是对他们的最质朴写照吧!
平凡的世界里,不仅仅有他们。想起保尔·柯察金,想起《山峦》中的十二月党人,他们沿着由奋斗的火把所延伸的道路上昂首前行;想起麦田里丰收的穗穗饱满,想起窑洞里炕上的杯杯醇香,黄原的人们以坚实的臂膀和淋漓的汗水,构成最生活化的表达。这般奋斗,这般热情,为生命增添了一丝情调。
也许,真正令我们感动的并非奋斗本身,而是在命运无情的背景下奋斗。他们没有歇斯底里的怒吼,没有高举主义云云的大旗,只是勤勤恳恳地向着自己心中的象牙塔,渐渐远离那种粮种菜的命运。他们以人的形式存在,在毫无生机的环境中存在,默默地以行动靠近那并无头绪、并不明朗的前途。
但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反抗绝望。恰恰是窒息生命的村庄,使生活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贫困土壤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奋斗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汗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如今的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未来四年,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贫瘠的黄土地,没有沟壑纵横的面庞。在高度信息化、现代化的网络下,我们是否能挺直腰脊,脚踏实地,若问生命几何?奋斗足矣,存在足矣!
作者简介:
王昭,女,来自江苏省盐城市,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曾获江苏省三好学生,清华大学军训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母校寄语:
也许只有附中人,才不会忘记《百年孤独》与《山峦》,才懂得品味“幸福的高三”。徜徉茫茫学海,仍要做只孤帆,踏浪前行,接受远方的召唤。享受这一程,满怀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