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上、下) (著者长期探究、倾情奉献科技语言写作类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逻辑

逻辑除去逻辑学这一语义外,是指规律,即平常所说的事理、道理,包括客观的规律性和思维的规律两层意思。

1.6.1 言语表达的逻辑性

言语表达是通过人脑的思维使用语言符号来记述、表现客观事物的。

记述客观事物时,应以遵循客观事实和规律为前提,尽可能不加进个人色彩。例如:

据说有一天,苏东坡到丞相王安石的府上去拜访,当时王安石正忙着接待别的客人。于是家里的仆人就引导苏东坡到书房里先坐一下,等王安石忙完了再过来相见。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房里等得很无聊,就跑到书桌前看看。他发现王安石的书桌上有一张纸,纸上有一首还没写完的诗,里面有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大概意思是:昨天晚上西风吹到了我的园林里来,把菊花全部吹落在地,一片金色。苏东坡读完后哈哈大笑,说这叫什么诗,堂堂一个丞相,又是一代大文豪,连季节都没有搞明白。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怎么会有菊花落下来呢?所以苏东坡就拿起笔写了后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意思是:菊花与别的花不一样,秋天是不掉的,你这位诗人想明白了再吟诗吧。写完之后把笔一扔就走了。过了不久,苏东坡犯事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了这个地方,有一年的秋天,他推门一看,突然发现自己花园里的菊花被风吹落满地,一片金色。苏东坡大惊:菊花秋天怎么会落呢?他以前所看到和了解的只是一部分菊花,而天下的菊花真有秋天会落的。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166−167.)

此例说明,一个人学问再高,如果不知道、不注意或没有全面掌握客观的规律性,说写时就容易犯逻辑错误。

表现客观事物时,也应实事求是,但毕竟可以加进个人的体验、感受和认识,甚至可以完全虚构、设想,个人色彩明显,不同的人在表现同一事物时,可能会有明显不同的结果,但思维的规律还是要遵循的。正常的言语表达要讲求逻辑性,但有时因为说写者的局限性(如个人认识水平、能力和角度等的不同,呆傻人对正常语言使用的限制、困难),或为了某种修辞手法,说写出不符合逻辑的言语也属正常。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言语表达还按正常逻辑展开,反而就不正常了,这时的不符合逻辑(正常逻辑)反而是符合逻辑(不正常逻辑)的。试想,如果呆傻人的言语内容完全同于正常人,那他还是呆傻人吗?如果文学作品的言语表达完全符合客观事理,那还能有文学创作吗?

1.6.2 思维基础

思维是人脑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概念(相当但不等同于语义)是思维的最小单元,也是思维最简单的形式,其作用在于关联它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如果概念没有这种关联性,那么思考问题、相互交谈、撰写文章便无法进行了。

明确表达一个思想,单独使用一个概念往往是不够的,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个概念,这自然要使用由多个概念联结成的思维形式。可见概念的作用之大,可以说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基础,言语表达都必须使用概念。只有在特殊情况如反思问题时,才会考虑概念自身,这时的言语表达须特别加以强调,以区别于日常的言语表达,如书面语中可以对需要强调的语句加上特别的标点符号(如引号或着重号等)。

言语表达特别是篇幅长的讲话或文章中,会用到大量的概念,用好概念是语用的基础。用好概念至少可以从概念的确定性、灵活性以及对概念的定义几个方面来把握。

概念的确定性指在同一思维过程(如一次讲话、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种理论、一种规章制度、一种法律文书等)中,概念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即概念的含义(内涵和外延)保持不变。形式逻辑研究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对概念确定性的要求重在统一,而辩证逻辑在更宽广的范围内和更深刻的程度上研究思维的性质,对概念确定性的要求重在准确。概念的真正含义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质上就是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思维弄清了概念的含义,自觉不自觉地把“名”(概念)与“实”(事物)确定不移地联系起来。保持概念的确定性是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否则概念就会失去内容,从而言语就失去了意义。

然而,保持概念的确定性是有条件的,并非一个概念只能有一种含义,只能和一种事物保持同一。其实概念还具有灵活性(如伸缩性、模糊性、可塑性、可变性、能动性、相对性等),概念必须始终与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保持相互依存、转化的关系。有人统计,在经常使用的概念中,具有灵活性的概念占90%以上,说明概念的灵活性具有普遍性。概念的灵活性也有条件性,这通常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如事物处于变化过程、含义发生变化、具有多种称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及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条件、解释等。概念的灵活性与概念的确定性是相辅相成的。

概念与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对概念下定义来完成的。下定义就是对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确切简要的说明,明确概念的含义,把概念与其所反映的事物间接地联系起来。语用中,多是直接使用定义好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若要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新认识进行表述,而又缺少现成的概念时,就必须先对其定义,再来使用。完整的定义由被定义概念、定义概念和定义联系词组成。例如:“教师是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解释被定义概念“教师”的是定义概念“担任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么一个整体,这是由被定义概念的最邻近种概念(专业人员),加上被定义概念的属差(担任教学工作)来确定、解释定义概念的。下定义时,往往把概念分解成其固有的各个矛盾方面,指出种概念和属差,这种定义可表示为:被定义概念=种概念+属差。

1.6.3 思维规律

思维有其规律,语用中应自然而然地加以遵守。常见的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其中同一律是思维的根本规律。

同一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如概念、论题、语境等)必须始终保持同一。违反了就会犯混淆、偷换或转移概念、论题、语境之类的逻辑错误。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反对的思想不同时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互相矛盾指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互相反对指两个思想不能同时为真,但可以同时为假,语用中常将自相反对列入自相矛盾的范畴中。违反了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中律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为假,其中必有一个为真。违反了排中律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但两个互相反对的命题同时为假不违反排中律。

同一律不讲思想真假,只要保持前后一致就行,而排中律只讲思想真假。矛盾律讲真假,对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肯定或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矛盾律,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对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同时肯定,但可以同时否定,同时肯定违反矛盾律,同时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1.6.4 思维形式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密切相关,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又非常复杂,思维必然有多种形式,具有的特征及语用要求自然就不同。对某一具体思维,其形式不可能仅限于一种,几种思维形式组合在一起是正常的,这给语用带来复杂性。下面介绍几种思维形式。

1.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也叫直感思维或艺术思维,指思维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基于对客体形象的感受,通过主观认识和情感识别,以某种手段和工具来创造和描述形象。这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常使用模仿、想象、组合、移植等方法,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可以是非语言的,如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设施等,也可以是语言的,如语言文字表达的一切可能性。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等特点,言语表达时,大体对应于言语的表现境界。

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思维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事物形成概念,运用陈述、判断、推理等方法,对客体进行解释、说明或反映。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形式,常使用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它是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而合理展开、科学抽取事物的本质的,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等特点,言语表达时,大体对应于言语的记述境界。

具体的不同抽象思维形式对语用的要求自然不同:

(1)陈述表达思维主体对客体的感性认识,表达真相和假相(正确反映了客观现象的认识是真相,相反则是假相)。其言语形式常对应于陈述句,由主项和谓项组成,主项使用概念的外延表示客观对象,谓项使用概念的内涵表示客观对象的状况,主、谓项之间一般不用联系项。

(2)判断表达对客体是否有某种属性的理性认识,表达真理和谬误(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认识是真理,相反则是谬误)。其言语形式常对应于判断句,由主项、谓项和联系项组成,主项使用概念的外延表示客观对象,谓项使用概念的内涵表示客观对象的属性,常用“是、可能、必然”等做联系项。

(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另一个未知的判断即结论。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取决于推理的前提是否真实和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主要使用演绎、归纳或演绎和归纳相结合的方式。

陈述、判断、推理是反映(或说明)客观世界的思维形式,其共同特点是有真假之分,但没有优劣之分。

3. 创新思维

以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划分是从思维载体的不同来说的。其实,思维具有多层次结构、多样化形态,还可从其他角度来划分,例如从思维主体,分为个体思维与群体(社会)思维;从思维过程,分为循序渐悟思维与灵感顿悟思维;从思维结果,分为保守思维与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相对于保守思维,其最大特征是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某一思维只要其结果具有创造性、创新性,不管其载体、主体、思维过程等怎样(思维结果不合常理也没有关系),都可看作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常用设想(猜测、想象、灵感萌发)、命令、理念等方法,无固定程序,其方向及结果必然多样化。创新思维用言语表达时,大体对应于言语的糅合境界。

具体的不同创新思维形式对语用的要求自然不同:

(1)设想表达人的目的和计划,言语形式上常对应于祈使句,分为主项、谓项和联系项,主项表示设想的主体,谓项表示内容,联系项多用“想、要、希望”等助动词。

(2)命令表达直接支配人们行动、行为的思想,分为主项、谓项和联系项,主项表示发布命令的主体,谓项表示命令的内容,联系项常用“命令、决定、请”等动词,主项和联系项有时可省略。

(3)理念表示人的信念、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主项是有认识、行动能力的个人或集体,谓项是支配人行动的思想,联系项多为助动词“应该”或“不应该”,主项和联系项通常可省略。

设想、命令和理念是改造世界的思维形式,没有真假之分,只有优劣之分。

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能深刻认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但不能改变客观世界的现状;改造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能创造出客观世界没有的东西,也有助于改变客观世界的现状。只有把概念、判断和推理之类反映世界的思维形式与设想、命令和理念之类改造世界的思维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表示出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反复接触客观事物,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才能获得凭感觉无法获得的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从而最终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1.6.5 逻辑的不确定性

言语表达应首先符合逻辑,可以说是否符合逻辑是判断语句是否有语病的重要标志之一。逻辑指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事物的逻辑或逻辑的某个方面通常是确定的,这就是逻辑的确定性。从这个角度讲,言语表达只要符合相应的逻辑就是正确的。这是普通的道理,大家是最熟悉不过的。但客观事物如纷繁复杂,判断逻辑是否正确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事实上,语境或个人认识的不同,给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带来不确定性,进而使得相应的逻辑会呈现出相对性,这就是逻辑的不确定性。这样,就不能简单地凭是否符合某种逻辑作为衡量一定言语表达正确与否的唯一逻辑标志。下面讲述笔者的几个经历或认识,也许能有助于说明这个事理。

【1】

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皮肤病,到医院看,不同层级的医生可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笔者一食指上曾患有寻常疣(疣的一种),先到北大医院挂了14元的专家号。她的治疗方法很简单,用某种药水直接与疣体接触——烧治法,一周左右烧一次,直到将疣体烧掉为止。于是,烧啊、烧、烧啊,烧……,历经八九次,也不见效,反而那个东西越发顽强,而且虽然每次烧治时间只有二三分钟,但需要忍受难言的烧烤穿刺式疼痛。这何时才是一个头啊!我实在没有信心了,就向那几位烧治人员询问,这个方法究竟行还是不行啊,还用烧多久?她们的回答非常明确,疣就得烧啊,坚持吧,总有一天会被烧掉的!但面对现实我还能继续吗!

接着,我又挂了一个7元的普通号。此位医生很年轻,看完病例说,既然烧不行,就不烧了,据说有一种专治疣的药,涂抹在患处,也许能治好,但这种药本医院没有,外面是否有也不大清楚。我问此药叫什么名,人家也不告知。这叫什么方案,先给人以希望,然后没办法实现,真是绝望呀!

过后,我还不死心,又烧了几次,结果当然还是不行。我又挂了那位14元的专家号,说了情况后,她的回答是,看来烧之路不行,那我就推荐你到本医院门口一家药店,我给你写好单子,你去买好一种药使用就可以了。我就按要求到此家药店买了一种叫“伊科尔”(另配一瓶“科林沙棘油”)的“药”(标签上写着“消字号”字样)。药店工作人员吩咐,此药不能由患者自己直接使用,需要到指定机构处理一下。我就选择来到离家不太远的某指定机构,其处理方法是先用工具铲除疣体表面及周边的皮肤组织,再涂上那种药。待适当时候自己涂上那个沙棘油,差不多两周一个疗程,再来进行同样的处理。我就又开始了新的过程!说实话,这个过程也经过了不下十次,原先买的伊科尔、沙棘油用光了,可以在该机构直接买,不过价格好贵啊!这期间我也同样失望过,多次询问工作人员,她们说,没问题,肯定会治好的,你没觉得那个疣越来越小向治好的方向发展吗!最后,确实于某天处理完后,就再也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了。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复发过,看来确实是治好了!!!

此例说明,对于同一事物,不同层级、水平的人,或因知识、实践的局限,或出于某种利益、什么原因,其观念、认识是不同的,因而就有不同的说法、方案,形成不同的逻辑,相应的言语就会出现逻辑上的差别。因此对于一定的言语,听读者应该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来判断其逻辑正确性的意识,不宜凭某种逻辑来轻易地否定相应的另一种逻辑。这是逻辑的认识局限性,属于逻辑的不确定性。

【2】

前几年装修一个蜗居,有一场经历还记忆犹新!卫生间西北墙角有一根从屋顶穿下来再穿过本楼地板到楼下的较粗的下水管(下称管道)。管道屋顶部分与其他方向来的下水管道汇合(拆下几块吊板才可看到),与屋顶之间的空间狭小,没法看见里面的管道表面,连手都很难伸进去。可就是在这个空间的管道表面出了问题,总是有水渗出来,形成一条细小水流从上部顺着管道流到地面。刚装修完的房子,出现这种问题,感觉不大好。水从何处来,上方不可见,附近可见的部分总是湿湿的。装修贴了砖,吊了顶,使本来有限的空间更加狭小,操作更是困难。我先找了物业,物业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瞅了瞅,说别人家也出现过类似问题,都解决了。他让一个小伙子来了,带来一桶原子灰,取了一些较为随意地涂抹在那可见的湿处(在垂直面,下称垂直面),说是没事了。可过后,问题照旧。我又找到物业,那位小伙子又来了,这次带来了堵漏灵,现场加水混合成较稠的泥,再大手一挥将其涂抹在那可见的湿处。我的直接感观是,这几次的方法都没有操作那管道的上表面(在水平地,下称水平面,对着屋顶,不可见),如果那个“元凶”就在那里呢?

过后,我问了一些出售建材的人,他们说原子灰是用来粘贴木料的,用于下水管道是瞎扯淡,堵漏灵可能合适些。我经过仔细思考,觉得可以用堵漏灵试一试。于是找到装修房子的工头,他说可以帮忙给弄弄。他的做法是,将堵漏灵加水和成稀泥,非常稀,犹如清汤,然后用手捞一些,往那个不可见的空间洒,尽量将手或几个手指伸进那个不可见空间,以洒得充分,洒出的液体除少部分留在那个水平面外,大部分自然往下流,其原理就是让这个非常稀的泥水自然渗透到管道表面的缝隙内,原理不错!但我的第一反应是,那水平面如果有缝隙,洒上的液体应该是可以渗入的,可这个液体是顺着垂直的管向下流动的,怎么会改变方向以水平方向渗入垂直面呢?谁知那个“元凶”在哪呢?当然,过后,问题依旧!

郁闷啊,我拆掉那个问题空间下面所有相关的铝扣板,一有空,就用手摸,用眼观,用心体会,仔细琢磨,细心研究,觉得问题“元凶”不在那水平面,而在那垂直面,还是用堵漏灵来试试吧。不过这次不能请物业,物业一者牛,二者操作随意,也不能请那位工头,其操作明显存在漏洞,还是自己亲自弄吧。为此我特别买了最好的堵漏灵,仔细研究说明书,果然要求的工艺很严格(施工前精心准备,须将施工表面清理平整干净;施工时还要考虑管道材料类别,类别不同操作就不同,对应的水和堵漏灵的混合比例也不同;操作后还要进行多次喷水保养),还需用细小的专用工具。我严格按照堵漏灵使用规程,精心准备,细心操作,重点在那个垂直面进行施工操作。果然这次很不错,不漏了。不过过了数月,又漏了,不太严重,我就再重新施工操作,经过几次折腾,目前真的是不漏了!

此例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时会因条件所限,不容易深入、有效进行,如本例是空间所限,没有提供给人们进行直接观察、检测和操作的环境,结果就不能亲眼见到管道表面出现裂缝的地方(位置),在认识上就会受到限制,再加上个人的认识水平、地位、职业等的不同,在认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逻辑,进而采取不同的办法,有的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是逻辑的客观局限性,也属于逻辑的不确定性。

【3】

人的一生很有意思,两头由不了自己,其间的过程却是每个人要走的。有的人顺利,经济上富裕,生活上美满,有的则不顺,不富裕,生活也不如意;当然有的人虽然没有多少钱,但生活知足,也很幸福,而有的人腰缠万贯,可就是没有生活质量,甚至还有不幸发生。同样是大学毕业,有的当上了国家总理、部长,或总经理、董事长,而有的却是小民一个。那么不同的人,对人生就有不同的感受,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用同样的几个词语来表达人生,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例如“人生原属可悲,却也美丽”就是积极的,而“人生原属美丽,却也悲哀”则是消极的。就拿我来说,通过自己的奋斗,经济上无忧,生活上知足,理想上凑合,总体上对人生持积极态度,有时难免也会碰到一些挫折,悲伤过,想不通过,甚至求佛拜神,对人生产生过消极情绪。

此例说明,人是感情动物,而人的感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不同感情的人对同样事物的记叙、描写,会有不同的结果。对于写作者写出的语句,读者阅读时需要考虑写作者表达时所融入的这种感情特性,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修养,以及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等要素给其写作造成的感情取向,不宜简单地说合逻辑或不合逻辑。这是逻辑的感情性(多面性),也属于逻辑的不确定性。

【4】

我给孩子报了个“学而思”的数学班,每周二下午4点后送孩子上此课,不过因工作关系,送孩子的任务由孩子的奶奶来完成。送孩子上课,必须带“上课卡”。有一次,我正在上班,孩子用老人的手机打来电话,好像是说“上课卡”找不着了。我的第一反应是,卡在家中什么地方挂着,你自己找一下就可以了,但对方的意思是不可能按我的想法来做,我很生气,这么简单的事还用麻烦我!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不是在出发前在家中找不着卡了,而是已经出发了在快到学校的路上发现卡没有带,不大可能返回家中去找了。

此例说明,言语都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出现的,这个时空语境很重要,决定了言语表达的本意。也就是说,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其意思是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的。这就给理解言语表达方的逻辑带来不确定性,读者理解其表达逻辑时一定不要忽略言语所处的时空环境,否则就会因时空错位而产生逻辑错位的错误。这是逻辑的时空性,也属于逻辑的不确定性。

【5】

笔者曾在加拿大生活过一段时间,发现那里与中国文化有很多相异之处。那个地方的汽车开着时,大灯总是亮着,开始我不以为然,以为是司机一时的疏忽,要么就是他们不懂得节约。后来发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我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了,于是我就问了当地的华人。他说我看到的完全属实,这个国家的汽车一开着大灯就亮着,汽车的这种功能已经设计好了,是固定的,只要车一启动,大灯自然就亮了;之所以有此功能,原因是,这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形复杂,道路坡多,忽上忽下,转弯较多,路上不时还有山洞,因此设计此功能完全是出于人的安全考虑。原来是以人为本啊!

这期间我的固定住所位于多伦多这个城市附近的一个小镇上,离开此小镇到加拿大别的地方旅游时,总是需要先到多伦多,再换乘别的交通工具,如地铁、城铁、公交、巴士、长途汽车等,发现不同的交通工具的换乘都可在一个名为“Union Station”的联合车站完成,上面下了公交,下了台阶就能上城铁了,也许再拐个弯就是巴士、长途汽车了。地地道道的方便啊,原来它是一个融多种交通工具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很多公交站有站牌,但站牌上无站名。对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很不适应,乘车过程中,老是观察是否到站了,一不小心就会坐过了,或提前下了车,带来很大不便,而且旅客下车时,不用等人家自动停车,而是自己先拉动一下车内的专用停车绳即可!

有一天晚上,与当地朋友聚会,期间抽空上网与远在中国的一个朋友在QQ上聊天,这位中国朋友问我在做什么,我说与朋友聚会,这位中国朋友马上说,你们真清闲,真有意思,早上还聚会呀!我听了一时发愣,这明明是晚上呀,但马上又想通了,中国朋友也没错呀,人家的那个时间不就是早上呀!唉,原来是时差捣的鬼!

此例说明,时空语境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本国家、本地区和同一时区时间,在新时代下其范围大大地超前扩展了,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以及互联网、微信、QQ提供的便利,同一次言语交际,言语交际双方可以不限于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和同一时区时间来进行。这样就产生了逻辑的多重性问题(民族性、国家性、地区性和时区性等),交际双方必须将对方的具体言语放在对方的环境中来理解,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甚至产生笑话。这是逻辑的多重性,本质上是超级时空性,也属于逻辑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