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有效性分析:逻辑与批判性写作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批判性思维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识别、评价、重构论证。要对论证进行分析和评估,既离不开逻辑知识和原理的指导,又要对论证作出清晰准确的批判性理解。

一、逻辑的非形式转向

传统逻辑的创始人是西方逻辑之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集其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了逻辑巨著《工具论》。到17世纪,莱布尼茨开创了现代逻辑,现代逻辑的标志就是逻辑学的数学化,也就是对推理、论证的研究的完全彻底的形式化和符号化。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逻辑(即数理逻辑)的创立和进一步发展,逻辑学在计算机和电子技术、人工智能、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认识论、思维学等各个学科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形式化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对人们日常的推理、论证只进行形式研究的局限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其局限性表现在:一是形式化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并非一切理论都能形式化。二是形式化的方法离实际思维太远。人类的日常思维不是建立在符号体系的逻辑推演上,而是依靠自然语言的论断和推论来表达和交流思想。三是现代逻辑在取得辉煌成果的同时,却基本丧失了逻辑最初的教导作用,即通过学习逻辑使人逻辑性增强,提高思维能力,表现在头脑清楚、说话有条理、能言善辩等。传统的形式演绎逻辑并不能给学生提供分析和评价日常论辩的适当工具。许多学生学习逻辑课程的目的是改善他们的实际逻辑技能,而研究形式演绎逻辑难以达到这个目标。从传统逻辑向现代逻辑的发展来看,对推理、论证形式化的程度越高,它们与日常推理、论证之间的距离就越远。正是在日常思维对实用逻辑呼声日益高涨和数理逻辑对此状况无能为力的背景下,非形式逻辑作为一门独特的逻辑学科脱颖而出。

逻辑的非形式转向,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首先在北美出现了一种“新逻辑”,并很快在大学课程中流行开来。这种逻辑被命名为“非形式逻辑”(informal logic)。日常思维所运用和处理的大量推理,不是形式推理,而是非形式推理。处理非形式推理的逻辑,就是非形式逻辑。

在形式逻辑看来,正确的推理、论证必须保证从真实的前提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即具备有效的推理形式,但日常推理与论证往往因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灵活性而难以进行形式刻画,所以并不具备必然性和有效性,或者并不具有形式逻辑学所能概括的精确性和规范性的形式。既然形式逻辑所提出的有效性、必然性的标准是与形式研究方法密不可分的,那么,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就是放弃形式逻辑所提出的有效性、必然性的标准。非形式逻辑之所以是非形式逻辑,是因为它以日常生活中的论证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传统上作为范式的逻辑形式的分析标准和正确性(真前提+形式有效推理)评价标准。非形式逻辑对推理、论证的形式研究转变为对推理、论证的内容分析,同时用合理性标准代替了逻辑学原有的有效性标准。

形式演绎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蕴涵,而非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论证。形式推理有效性的根据在于推理的形式结构,而非形式推理正确性的根据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内容关联。一般地,非形式逻辑从非形式的角度,运用非形式的方法,研究和处理日常逻辑思维。非形式方法的特征是用自然语言来研究自然语言。非形式方法不使用变项。是否使用变项,是区别形式和非形式方法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非形式逻辑以论证为中心,传统逻辑也与论证密切相关,但非形式逻辑却远优于后者,非形式逻辑可以被看作是在特定意义上对传统逻辑的复归。非形式逻辑理论认为,一个推理或论证是合乎逻辑的,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使用它或接受它就是合理的,即使前提并不蕴涵它的结论。非形式逻辑的注意力集中于论证,这种论证不是形式化的系统,而是经验的和实际的论证。

二、批判性思维运动

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在西方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是同时伴随着逻辑的非形式转向而产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质上是一种非形式的日常逻辑思维,当面对日常推理、论证时,批判性思维从一开始就没有继续走对推理、论证进行形式分析的老路,批判性思维所要做的是把人们的关注点从推理、论证的某种形式的框架转向就其内容提出批判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并且为人们如何提出批判性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和方法。事实证明,这种非形式的分析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逻辑的非形式转向和“批判性思维运动”从美国发起并影响到全世界,有效地发挥了逻辑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批判性思维的理念在西方教育界受到重视和推崇后,于上世纪中叶更形成了一股教育改革的浪潮,波及了世界上诸多国家。上述这场“批判性思维运动”产生了以下两个重要结果。

(一)普遍开设了批判性思维课程

在现代欧美的高等教育中,开设了一门以教学生“如何思考”,即以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批判性思维。目前,全美上千所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多达数百种。全美成立了“批判性思维”学会。国际批判性思维学术研讨会每年举行一次。

今天,国际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最核心的教育成果就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美国州立大学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ASCU)和公立大学联盟( Association of Public and Land-grant Universities,APLU)为了对高等教育水平进行评估,尤其是为了对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水平进行评估,于2006年共同推出了一个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自愿问责系统”(Voluntary System of Accountability,VSA),该系统中定义了4项“核心教育成果”(Core Educational Outcomes,CEO):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阅读和写作。

美国哲学学会制定的哲学教育大纲规定,主修哲学的学生可以学两种逻辑课程,一种是符号逻辑,另一种是批判性思维。如果一名学生主修哲学,但以后并不打算以哲学为职业,则选修“批判性思维”足矣。据初步统计,目前,在美国大学特别是哲学系中,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占到40%以上。

批判性思维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评价信息源,特别是大众传媒,以避免因偏见、自欺、主观愿望的思考等类似的东西使人们的推理出现偏差。

(二)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能力型考试模式

批判性思维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素质的差异,其本质不在于对知识掌握的多少的差异,而在于日常逻辑思维能力(即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差异。而且,国际教育界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使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测量,这就是各类能力考试的理论基础。能力型考试,如美国的SAT(大学本科入学考试)、GRE(研究生入学考试)、GMAT(商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LSAT(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MCAT(医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等,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型考试,这些能力型考试的测试主要目标是考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即测试考生运用、评价日常推理和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国ETS和ACT两大考试机构共同承担了VSA系统的CEO测试任务。在ETS测试CEO的《ETS能力透视测试(ETS Proficiency Profile,EPP)》和ACT测试CEO的《大学学术能力评估(Collegiate Assessment of Academic Proficiency,CAAP)》中,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重要的测试内容。在2002年以前,美国的GRE考试(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于除法律与商业外的各专业),包括言语、数量和分析(Analysis)三个部分。在2002年10月推出的新GRE中,原有的分析部分被放弃,增加了“分析性写作”部分。在ETS官网上对“分析性写作”部分的说明是:“这部分测试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性写作技能,尤其是清晰、有力地表达和论证复杂思想的能力”(Measures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alytical writing skills,specifically your ability to articulate and support complex ideas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国内也推出了多种能力型考试,包括管理类、经济类、工程类等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已采用了这一考试模式,其中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有效性分析两类试题设计的理论基础就是“批判性思维”,其重要的考察方向就是科学、公平、准确地测试考生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目的是选拔并培养具有这样品质的考生:遇事不盲从、不迷信,经常问为什么,清楚地、有条理地思考,追求事物的合理性。

三、批判性思维的内容与意义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Edward Maynard Glaser)于1941年提出。从词源上说,critical来源于希腊词krinein,意思是“判断其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罢了。”寻根刨底地探究问题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本质特征。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否定性的,其本质上是发现缺陷,甚至仅仅是批判别人,战胜别人,于讨论中不断挑刺、钻牛角尖。这是对批判性思考的应用有错误的理解。事实上,一个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不仅仅只是悬疑判断,不仅质疑、批判别人,而且也质疑、批判自己;同时,不仅要为自己辩护,也要为别人辩护。质疑、批判是为了寻求理由或确保正当性,为我们的信念和行为进行理性奠基。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建设性的。

20世纪90年代,鉴于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严重分歧,美国哲学学会面向哲学和教育领域的专家,运用德尔菲方法(Delphi method)对“何为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德尔菲方法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以函件的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通过函件提交意见。经过多轮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较高共识的集体判断结果。这项研究的结果认为,在认知方面,批判性思维包含6项核心技能和16项子技能。(见表1-1)

表1-1 批判性思维技能

具体地说,批判性思维是识别、构造、评价实际思维中各种推理和论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从是否合理的角度来评价推理与论证,“合理性”作为一个相对的、模糊的标准更适用于带有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灵活性的日常推理与论证。合理性标准比有效性、必然性标准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它能对日常推理、论证做出全面、深入的评价。

批判性思维使人们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中的价值、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多样性。批判性思维认为,日常推理与论证并无绝对的正确与不正确之分,推理与论证的前提是否正确,其中隐含着怎样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正确,人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人们也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批判性思维只是具体提出了如何评价一个推理、论证是否合理的标准,并进一步提出在日常推理、论证中应遵循什么原则,思考什么问题,注意什么事项,避免什么错误。因此,其所起到的作用是启发、引导人们自己提出问题,帮助人们更好地思考。其落脚点不是在于要替人们得出什么结论,而是力求使人们广泛、深入地思考,让思考者本人自己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总之,批判性思维要求给出一个人的信念或行动的各种理由,分析、评价一个人自己的推理或论证以及他人的推理或论证,设计、构造更好的推理或论证。

批判性思维将逻辑学理论与现实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普遍适用的推理与论证的工具。进入21世纪,批判性思维被认为是社会公民必须具有的核心技能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阅读能力和分析性写作能力,被认为是现代优秀人才的核心标准。

在浩瀚驳杂的信息海洋里,谁都试图说服你,如果人们抱着来者不拒的态度,不加分析、思考地吸纳信息,我们就有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那些真实谎言所误导,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无所适从、手足无措的尴尬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具备选择信息,评价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必须确定自己接受什么观点,拒绝什么观点,对什么观点不置可否。这就需要我们具有一种独立的批判性思维,你必须有所批判,有所选择,确定你要接受什么,拒绝什么,形成自己的一套观念和见解。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过程或思考行为,这就是反思和质疑。它不仅是对别人的思想言论甚至行为进行反思和质疑,同样也包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质疑,并要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观念及其后面的假设前提进行质疑。

现代人面对如此汹涌而来的因信息爆炸而产生的信息旋涡,都会面临以下问题:第一,在如今的信息社会,处处充斥着各种宣传媒介,如广告、新闻报道、科学评论等,我们不得不随时对它们进行评价。第二,多数问题都有好几种解决方案,你能否比较、分析和判断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呢?第三,在更加强调合作的信息社会里,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在和他人交往时,你能否随时发现他人观点中所包含的立场、假设和谬误呢?批判性思维为我们提供的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是:学会质疑与选择。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预设是:在理性和逻辑面前,任何人或思想都没有对于质疑、批判的豁免权。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任何思想都没有受质疑的豁免权。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可以,并且应该受到质疑和评价;另一方面是,任何观点或思想都应该通过理性的论证来为自身辩护;任何思想都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批判性思维是获得知识、追求真理的重要条件。因为真知必须经得起质疑和反思,没有质疑和反思,就难免被假知识、伪科学所蒙蔽。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因凡事都质疑和反思,所以他们不会盲从、人云亦云,不会迷信权威,绝不会被动地接受来自环境的信息,也不会对别人的观点不加批判地接受。

中国文化缺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传统,中国教育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在实际教学中,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表现在大学的课堂上,而是在改善和提高人们的思维素质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今天,伴随网络的发展,获取某种特定知识越来越容易。以往为了得到某一个资料,我们可能要在图书馆中查找许多天,今天借助移动互联网,借助搜索引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需要的知识。因此,当今社会,对特定知识的记忆和灌输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却凸显了出来。由于批判性思维能够融入现实生活,培养并提高人们的实际论证能力,增强人们接受和回应外界信息的思维技巧,所以它们对信息获取、理性决策、言语沟通、有效交际、参与竞争等现代人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实在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