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语文 文言文学习与语言实践相结合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 何尹
案例概述
语文学习本质是一种言语实践活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理解语言和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活动中,我以课文为起点,借助“双课堂教学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而有意义的写作活动。
前期
“现实课堂”中,用一节课时间以“郑国危机要如何化解”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课文研读。这种以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非常有效,可以迅速点燃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首先,教师投影了一张春秋时期的形势图,让学生判断化解郑国危机以哪个国家作为突破口比较合适。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若自己化身为烛之武要去说服秦国,应该阐述哪些理由。等学生的想法充分展示之后,让学生回归课文,看看烛之武本人的说法,并与之前学生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
中期
现实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写作兴趣已经被点燃。为保持和延续这种学习热情,教师借助“双课堂教学平台”,在课后布置了4个拓展延伸作业(见图1),采用论题的形式,提出《烛之武退秦师》的4种可能场景,组织学生发帖,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图1 何老师在教学平台上创建的四个论题
论题设计及说明:
(1)《烛之武退秦师》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一:秦伯与烛之武的对话。
原文中,当烛之武陈述完大段不宜灭郑的理由后,秦伯便“与郑人盟”。秦伯居然没有说一句话!太不可思议了。
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吧,设计一段秦伯与烛之武的对话,也许秦伯能驳倒烛之武呢。
(可用白话,但建议尝试用文言文设计对话。)
(2)《烛之武退秦师》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二:烛之武说服晋侯。
晋侯、秦伯围郑,晋国占主导地位,灭郑的决心似乎很坚定。烛之武选择从秦国一方下手,拆解秦晋联盟,化解了国家危机。
有没有同学愿意挑战难度,从晋国一方游说?
(3)《烛之武退秦师》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三:晋国试图巩固秦晋联盟,继续攻郑。
原文中,秦国与郑盟之后,晋“亦去之”。
假使晋国也派出使者,去秦伯面前陈述继续巩固秦晋联盟,合力攻郑的理由,那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如果你是晋国派出的使者,你会怎么劝说秦伯呢?
(4)《烛之武退秦师》的另一种可能 设计四:秦国安抚晋国。
后期
虚拟课堂持续了4天的学生创作,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带来很多惊喜,师生交流互动非常充分。学生主动反馈,表示他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希望在网络课堂的讨论能继续,且能出现他们感兴趣的新的话题。于是,教师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学习引向纵深,加入现实观照。在“双课堂教学平台”发起新的讨论:“围绕新闻热点‘黄岩岛事件’,假使你就是当代‘烛之武’,代表国家进行外交谈判。你会准备好什么说辞呢?”
在论题下,教师交代了“黄岩岛”事件的大致背景及新浪新闻的专题链接,鼓励学生去收集、整理事件资料,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见图2)。
图2 何老师在教学平台上创建的“黄岩岛事件”论题
本活动完成时间是2012年5月,《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
【教师简介】何尹,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东城区骨干教师。
案例亮点
【亮点1:“活动”设计别出心裁】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往往着力于一字一词一句的讲授。这样的课堂,文本的意义是破碎的、割裂的,学生的学习则是机械的、被动的。
这节课,教师首先围绕“郑国危机要如何化解”这一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自主探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迅速调动起来。接下来,充分发挥虚拟课堂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抛出四个论题给学生,假设烛之武说服秦伯之后的几种可能情境,由学生代入角色畅所欲言。这四个问题既是课堂活动的延伸,也是对文本意义的拓展,学生既有兴趣,又有话可说。看到学生的热情,教师趁机把讨论引向纵深,抛出当下热门政治问题由学生讨论,这场学文言、用文言的自由创作活动被推上了一个高峰。
从平台数据看,两天时间,中期的四个论题,全班49位学生有41位参与了讨论(其余8位同学因家里无法上网的原因递交了书面作业),共发主题帖63个,回帖146个。发帖最多的学生一人发了6个主题帖,关注度最高的帖子被点击了110次,回帖10次。后期的“黄岩岛事件”讨论,学生发帖27个,回帖79个。关注度最高的帖子被点击了194次,回帖9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亮点纷呈。
【亮点2:放手让学生去学文言、用文言】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
通过“虚拟课堂”,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情,孩子的潜力得到了很好地挖掘,展现出自己更丰富更精彩的一面。在“虚拟课堂”中,好多同学尝试了用文言文发帖,不仅文言词语、句式的使用基本正确,而且能活用已学过的文言文词句,表现出让人惊讶的语言使用能力。而从讨论的内容来看,可以见到大量有创意、有见地的发言。
一些学生则对原文进行了改编。周某同学是个才子,平时就爱文学创作,这次他把《烛之武退秦师》改编成三部曲小说:《明月在上》(见图3)、《明月之中》和《明月背后》,文学色彩相当浓郁。袁某同学创作了一个剧本,还写了一个评书段子(见图4),又押韵又有趣。王某同学把秦晋两国的关系套入了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风》里,颇有新意。
图3 学生作品:周某同学创作的《明月在上》
图4 学生作品:袁某同学创作的“评书段子”
在“虚拟课堂”中,孩子们还展示了他们的多样性格。梁某同学以往给老师的感觉是个很腼腆的大男孩,没想到他在“虚拟课堂”上充分展示了自己幽默的一面,创作的穿越版《秦国别走》,加入了许多现代元素,秦晋两国通过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两国矛盾。这一创意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肯定。张某同学平时在班上的语文成绩并不突出,处于中等偏下位置,这次尝试用文言文发帖,文通字顺、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展现了惊人的潜力。
在“虚拟课堂”里,每个人既是关注者也是被关注者,处处能看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相点评或讨论,形成了互动的良性氛围,由现实课堂中两点间的交互,变成了多点间的互动。王某同学在自己的发帖后面附上了自画的形势图(见图5),以此说明自己的观点。不少同学在后面跟帖,以示鼓励。
图5 学生作品:王某同学“图文并茂”呈现观点
【亮点3:古为今用,联系实际】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写作欲望”。那么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呢?从“烛之武退秦师”走向当代政治问题解决,在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方面,该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
通过“虚拟课堂”的不断发酵,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充分激发。以此为基础,教师将话题引向当时的新闻热点中菲“黄岩岛事件”,让学生用智慧尝试解决“黄岩岛事件”,开启学生对社会、对世界的关注和思考。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学生展现出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多元的语言运用能力,大部分同学都进行了独立的资料筛选、提炼、加工、整合,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瑞某同学发布了一篇1800多字的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问题,观点鲜明,远远超出了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虚拟课堂”给了她展示自我的平台,将其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张某同学用文言文分析“黄岩岛事件”,500余字的文章,不管是从内容还是语言上评价,都属上乘之作(文章略)。
教学反思
文言文行文用词与现代文差别很大,理解起来有难度,文言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又让学生觉得很枯燥,学生普遍不爱学习文言文。高一下学期的课本上共有11篇文言文,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设置了很大难度。一开始,我采用比较常规的方法教授文言文:首先介绍背景及相应文学常识;之后读课文;然后再讲解重要的字词句;最后分析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这样教了几篇课文后,我发现学生越学越倦怠,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课堂上完全得不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抑制。我迫切想改变这种状况,“双课堂”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讲《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我尝试把“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结合起来,让这两个课堂都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出来,让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在“现实课堂”中,我打破原来的做法,没让学生先看课文,而是投影了一张当时的形势图,让学生判断要化解郑国危机以哪个国家作为突破口比较合适,学生最终选定了秦国。然后我再让学生想象自己化身为烛之武要去说服秦国,他应该阐述哪些理由。学生一下来了兴趣,小组激烈讨论之后,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从地理位置上分析灭郑对秦不利,对晋有利,有的说秦国与晋国为盟潜在的风险,有的阐述了存郑对秦的好处……说法五花八门,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非常活跃。等学生的想法充分展示了之后,我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文,看看烛之武本人的说法跟学生的有哪些不谋而合,又有哪些是学生没有想到的,这时他们再看这篇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而且阅读能由浅入深,学生也找到了阅读中的趣味。
这堂课上,学生们积极活跃,而且意犹未尽,还有很多想法要表达,“虚拟课堂”给了学生课后延伸的机会。我告诉学生,我在“虚拟课堂”中给他们出了几道难题,让他们去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这一举动激发了学生,将他们的胃口一下吊了起来。
我在“虚拟课堂”中设置了四个论题,从不同角度打开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他们在“虚拟课堂”中的表现给了我很多惊喜,自主性、创造力得到尽情释放。学生纷纷向我反馈,他们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希望在“虚拟课堂”中的讨论能继续,并且能出现新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我想能否把《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学习引向纵深,加入一些现实观照,引发孩子们对现实人生、社会的思考,由“只读圣贤书”到“关心窗外事”。当时的新闻热点是“黄岩岛事件”,既然能言善道的烛之武能解决大国间的矛盾,化解危机,那么我的学生是不是也能当一次当代“烛之武”,用智慧尝试去解决“黄岩岛事件”。虽然这个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有难度,但是至少能激发他们对社会、对世界的一些思考,并且能运用他们在《烛之武退秦师》里学到的外交辞令技巧。于是我在“虚拟课堂”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交代了这个事件的大致背景,并给出了新浪新闻的专题链接,鼓励学生去收集、整体这个事件的资料,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双课堂”的学习方式,使原本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创造力在这里得到释放。给学生们一个释放个性的舞台,他们往往会还给我们很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