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课案型案例

006/语文 《祝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邓虹

案例概述

鲁迅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感到迷茫,认为很难教甚至无法教;学生也不愿意学习鲁迅的作品,认为文章读不懂,难以理解。上述现象导致鲁迅作品的教学很难推进: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记忆的模式。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文中描述了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惨一生,以此来折射当时病态社会的现状,激起人们进行社会改革的欲望。文章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不易想象,教学非常困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好学、乐学?我尝试用“双课堂”模式进行了《祝福》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前

引入“虚拟课堂”,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和对联来奠定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这一环节,教师在“虚拟课堂”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自主研读:第一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对小说单元的三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进行整体感知,并自主选择篇目写读后感;第二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做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第三个阶段,针对同学们在“虚拟课堂”中提出的焦点问题,教师用一节课的时间,在机房展开交流、研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虚拟课堂”的引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舞台,充分发挥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打开了学生色彩斑斓的世界,激发了他们内在的灵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虚拟课堂”中充分地表达心声、互通信息、沟通情感、相互协作,进行民主的、自由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在“虚拟课堂”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完成了自主性阅读任务,教师则可以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知道学生想要“学什么”,从而提高现实课堂教学任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课中

教师采用“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利用“现实课堂”,组织学生对“虚拟课堂”中提出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探究,组织、引领、点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现实课堂”中,教师先是对之前“虚拟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用一副对联“三张传神照,一世悲苦情”,把上节课的内容串连起来。接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在“虚拟课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梳理出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开展了题为“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针对所提观点进行讨论,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适时引导,使学生进一步去认识、体会、感受祥林嫂的形象与命运,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归纳小说的主题。

本节课授课时间是2009年3月19日,教学内容是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将“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相结合,有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和自主阅读的意识。学生不仅对《祝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解读文学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了更多了解,充分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师简介】邓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西城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科研带头人。

案例亮点

【亮点1:学生主动参与,自主研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祝福》,教师在“虚拟课堂”进行了课文自主研读的“三部曲”。

第一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并整体感知小说单元的三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及《老人与海》,并自主选择篇目写读后感,上传到“双课堂教学平台”。

传统的阅读教学通常也有“整体感知”阶段,但往往局限在课堂上的十几分钟,学生难以放开思维,对作品的感受也易受时间等因素限制而显得较为浅薄。“虚拟课堂”延伸了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自主阅读,充分感知、充分获取信息。有的学生这样写道:

与经典相遇——导语

《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作品背景不同,风格迥异。但是每一篇的字里行间有一种广博的、崇高的、难以轻易参透的精神力量,这是一种抗争的精神,一种战斗的精神,一种支持人类同自身命运抗争、同一切黑暗战斗的原动力。

荣国府里,贾宝玉以离经叛道的行为对抗迂腐的封建统治社会,坚决地追求个人精神自由。

鲁镇街边,祥林嫂的悲剧在深受封建宗法毒害的社会中理所当然地发生了,作者的每个字中都含着悲愤,悲愤之后是对旧社会最严厉的诅咒和最坚决的宣战。

加勒比海上,桑地亚哥和马林鱼坚强地对峙,同鲨鱼群英勇搏斗,他的行为诉说了为什么“真正的勇者可以被毁灭,却不能够被击败”。

这种精神穿越了广远的空间,又穿越了邈远的时间,深深地感召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我们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们得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和获得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教师要求学生自主研读《祝福》,评点鉴赏,写对联概括祥林嫂的形象。这一阶段,从阅读的要求上有所提高。

进行完第一阶段的整体感知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写对联,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小说人物。这一学习任务,引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上网搜寻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学生牢牢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们的作品质量之高令人钦佩,如:

嫁夫又丧两度,恐入地狱受劈斩

捐槛未捐一般,欲忙祝福遭拒绝

鄙薄眼里,辛勤奔忙,换得凄苦几十春

祝福声中,竭力挣扎,终成无辜牺牲品

凄如野草,夫亡子丧痛不及半

苦于呐喊,流言蜚语尽摧余生

上联:可叹,亡夫丧子?几度悲愁有谁怜。

下联:可悲,求神问鬼?一生尽没冷眼中。

横批:哪得春色换人间

中年丧子,两度丧夫,祥林嫂命运多舛,惨惨惨

鲁镇遭歧,一朝惨死,旧社会封建如磐,难难难

饱尝人间疾苦,祥林嫂终半疯,一人之痛

不问世道兴衰,放眼望皆看客,举国之悲

生即死,死于三千年宗法礼教的规则里

逝仍活,活在两万万劳动妇女之命运中

……

初读的感知和再读的鉴赏,使得思维的火花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尽情碰撞,学生们在“虚拟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感悟、认识和心得;也在阅读其他同学帖子的同时,产生新的灵感和疑惑,于是便有了“虚拟课堂”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教师针对同学们帖子中的焦点问题,展开交流研讨。这一阶段,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由于有了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学生的参与意愿大大提高。他们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就在此过程中得以实现。

“虚拟课堂”,给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激活,自主阅读的兴趣显著提高。

【亮点2:高效总结,研讨提升】

通过“虚拟课堂”三个阶段的自主阅读学习,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于是,在“现实课堂”中开展了“我眼中的祥林嫂——经典人物形象解读”第二课时的专题教学。这一主题的确立,既考虑了小说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是重点的因素,又切合了学生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中对祥林嫂形象的评点和鉴赏及他们的自主研读成果。

在“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先是用“三张传神照,一世悲苦情”的对联,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接下来,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梳理出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所有的讨论都建立在有文本依据的学习成果上。教师利用班级大屏展示了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学生代表帖,然后让发帖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持不同看法的同学可以进行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络起来。对于学生的一些零散和粗略认识,在讨论过程中给予适时地引导和鼓励。经过一番激辩,学生的观点基本明晰,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点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讨论的问题完全来自于学生在“虚拟课堂”的交流,教师只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出现,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现实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生成了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新认识,超越了“虚拟课堂”中的讨论结果。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Nz UxMDMyOA==.html

一个鲜活的例子是:上课前,班里的石某同学交给老师一个纸条,她用“素面青衫,身似孤舟不系;苍颜白发,心如槁木将朽”对祥林嫂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概括。这一小插曲,让人深切感受到“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帮助的。

教学反思

2002年我曾作过一节《药》的研讨课,被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批评为“请君入瓮式的对话课”(即教师预设好教学内容,学生进入预设便告成功),那节课让我开始思考真正意义上的、确实促进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发展的阅读教学到底该如何进行。2003—2006年,在“网络环境与个性化高中作文辅导实验”获得成功后,我便尝试将信息技术引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探索“整合网络自主学习资源,构建学生互动学习模式”的教学新路,并将实验文本确定为我本人特别钟爱,同时教学中时时有心得的鲁迅经典作品。

长期以来,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教育价值上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着力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基于此,我在《祝福》这节课的阅读教学中,采用“双课堂”的教学方式,集中探讨了信息技术与鲁迅作品教学的优化整合:以虚拟课堂网络平台的阅读研讨,奠定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基础;现实课堂教师组织、引领、点拨学生,在讲读讨论中得到升华,达到“课标”所要求的对课文准确、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同时通过在网络平台中的多种语言表达训练,加以深化与扩展,并转化为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专家点评

王大堃(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原十三中语文教研组组长,西城区中语会副理事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文本出发,从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在网络平台的自主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调动个人阅读经验和知识积累,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对文学作品独特的阅读感受;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客观看待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并给予适时、适度、适当的点拨。另外,这节课不是灌输型的课,而是探究型的课。教师不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且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学生网上的自主研讨,营造了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根据学生网络自主研读的过程和学习成果生成本节研究课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堂实录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NzUwNzkz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