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13/语文 感动你我——诗歌创作朗诵大赛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 姜海才

案例概述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初中)的姜海才老师以教材为依托,利用“双课堂教学平台”组织了一场诗歌创作朗诵大赛,激发、培养了同学们的阅读和写作热情,收到了传统课堂难以达到的效果。他是如何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前

在“双课堂教学平台”,教师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推荐七篇文章,让同学们分成七个小组认真研读和讨论。文章的来源包括课内和课外,分别是《老哥哥》《台阶》《手》《信客》《老王》《阿长与〈山海经〉》《苦恼》。二是让大家根据本组研读的文章,共同探讨、创作一首体现主人翁性格特征的诗歌。

课中

设计了两大部分:演讲和投票。

其中,“演讲”部分又嵌套三个小环节:第一,是让每组同学上台集体朗诵本组创作的诗歌;第二,是让该组的学生代表分享一下诗歌的创作思路和心得;第三,是让其他组的同学对该组诗歌进行点评,姜老师适时进行总结。“投票”部分,教师让所有同学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组诗歌。李某同学带领的小组创作的《记忆追逐·心灵归处》得到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可,获得最佳诗歌荣誉。诗的最后一句“小母马,我的儿子死了”,道出了主人翁的悲凉与凄楚,让听者为之动容,引发强烈共鸣。

课后

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根据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继续修改和完善本组的诗歌作品。有些组还尝试进行了第二首诗歌创作,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热情被很好地激发了。

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创造出好的作品,“多读”是必要前提。如何在纷杂的氛围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姜老师创设的“诗歌创作朗诵大赛”是个有益的尝试。通过论坛互动和课上分享,学生对语文阅读、写作有了新的认识,语文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本节课授课时间是2015年12月15日,是一节小说阅读课,教学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该单元的所有小说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让孩子们从文章中阅读爱、感悟爱,最终学会奉献爱、创作爱。

【教师简介】姜海才,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案例亮点

【亮点1:齐心创作修改诗歌】

各小组同学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原文,合作探讨出希望在诗歌中表达的人物特质,并在“双课堂教学平台”的“互动讨论”中发表共同创作的诗歌初稿。以往,小组合作受时空的限制明显,学生必须在同一时间、聚在一起才有合作的可能。现在,“双课堂教学平台”打破了这一局面,学生不用见面,只要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就可参与讨论,建立合作。就本课的课前任务来说,同学们一有时间便在论坛中发言,根据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不断修改本组作品。有时候,仅仅是一个字的修改,诗歌的意境就完全不同。例如,在李某组创作的第一稿诗歌《记忆追逐·心灵归处》中有这么一句话:“却,伸手不见五指。灯,隐约勾勒背影。”刘某同学读后,感觉缺点什么,但又说不出来;而董某同学认为,应该把诗歌中的“却”改成“夜”。因为“却”字虽有转折之意,但和后面的“灯”无法呼应。这样的修改,让诗歌更有意境,可以展现完美的、凄冷的画面(见图1)。类似于这样的修改很多,大家精益求精,都想提交出一篇完美的作品。在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经过一轮又一轮、一次又一次修改、完善,最终,一首诗歌作品完成了。

图1 小组合作创作、修改诗歌

【亮点2:集体朗读诗歌】

课堂上,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诵读方式:有的组是一人朗读一段;有的组是领读、齐读穿插着朗诵;有的组是根据诗歌内容分角色扮演朗读;有的组还齐声重复重点段落,以示强调。例如,程某组的《长妈妈》,他们组共五人朗读该作品:首先由一位同学朗读题目,然后分别由其他四位同学朗读第一段的四个季节;第三和第四段的内容分别由两个人齐读;最后一段首先由一个人朗读,最后以五人齐声再次朗读的方式结束(见图2)。全班90%以上的同学都参与了朗读,这充分体现了班级的合作与集体精神。每一篇作品都凝结了团队成员的心血:创作、修改、朗诵,将团队进行到底。

图2 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Qx MTY2NA==.html

【亮点3:创作过程分享和同伴精彩点评】

同学们进行完精彩的诗歌朗诵之后,还相互分享了诗歌创作的过程,全面阐释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语,很好地呼应了本章课文“爱”的主题。

另外,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也十分中肯,头头是道。以李某组创作的诗歌《记忆追逐·心灵归处》为例,一位同学点评说:“这首诗的第一段体现出了整首诗的风格,‘惨淡的月光’‘空无一人’描绘出车夫当时的孤独,没有人陪伴。之后,诗歌又引用了文章中的一些事件,体现出了车夫想给别人述说他儿子的经历,但是总被人拒绝的失望之情。最后一句‘小母马,我的儿子死了’把全文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类似的生生互评,肯定了作者的创作,同学的赞美比老师的表扬效果都好。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Qx MTg0MA==.html

【亮点4:票选最佳诗歌】

朗诵完所有的诗歌,教师带领大家在“双课堂教学平台”上投票推选出最优秀的作品,每人限投3票。同学们经过认真听、仔细考虑,投出了自己最神圣的一票。“双课堂教学平台”的统计功能,可以快速反馈同学们的投票结果(见图2)。最后,李某组创作的《记忆追逐·心灵归处》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天的最佳作品。这篇作品感情浓郁,用词准确,发人深思,也得到了现场师生的一致认可(见图4)。

图2 同学们票选出自己最喜爱的诗歌作品

图4 学生们投票选出的最佳诗歌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Qx MjA0MA==.html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我的教学经验不足,但有了“电子书包”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效果显著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所有作品,都是从课前的教学平台上生成的,我也紧随同学们的脚步,共同在平台中成长。同学们的问题也都一一掌握。掌握了学情,在课堂上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同学们通过互动教学平台来讨论和学习,他们很喜欢这种不限时空的交流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生的沟通障碍,任何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在以前是做不到的。同学们有空了就上来评论评论,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讨论出意想不到的成果。也让我大感意外。由于有了充分的讨论与发酵,他们的作品比以往的要好很多,我很开心。

尤其是这次活动,正赶上我在江苏宜兴出差学习,通过手机,也可以登录到平台中,查看学生们的进展,有问题及时引导,非常方便。这种教学形式的改变,让我受益匪浅,不再担心出差时无法照顾到学生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也能及时反馈,及时得到解决,不会产生滞后问题。

本节课作为一节诗歌朗诵课,不足之处是没有做到诵读指导。有了这次的经验,我下次会更好!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的就是这种新时代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引领改变世界的新一代的人们。加油!

专家点评

顾德希(北京市第四中学顾问,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信息化语文教学是什么?信息化只是手段,核心还是语文教学。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本节课也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利用课内课文的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最后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有阅读,有写作,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的状态。只要这两个做到了,语文学习也就达到效果了。现今,我们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读整本书,而这节课的效果似乎未必不及读整本书。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与其他伙伴共同探讨学习,互相激励,共同提高。

新诗创作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适合。姜老师设计得非常好。同学们写的诗非常好,很有诗味儿。为什么有诗味儿?他们通过阅读原作,对人物有了了解,随着讨论的深入,也渐渐对人物有了自身的感受,于是,借助诗歌把这种情感宣泄出来。有了感情在里面,也就很容易得到读者的共鸣。而且,不仅作品很棒,同学们的点评也很棒。这样的活动要多做,多做就能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语文成绩就水到渠成了。

课堂实录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QxMTA1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