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岩茶画

2015年春的某一天,我在家中品味武夷山天心禅寺的白鸡冠,啜饮之余,在茶底夹出两片茶叶,放入白色茶盏,注入清水,想仔细观赏天心禅寺白鸡冠呈现的武夷岩茶茶色之“活”——从几经烘焙已成墨绿色的干茶色回归到如五月刚刚采摘下来的嫩绿鹅黄色的新茶色,以及摇青时形成的红镶边。

为更清晰地看清茶叶的色泽,我在茶桌上轻摇慢移着茶盏,摇着、移着,两片茶叶不断地变化着位置,无意间,我定睛一看,盏中出现的居然是一幅“夏日鹅憩图”:荷塘中,在一片大大的夏荷之下,一只美丽的天鹅闲适地休憩着,一片心静自然凉的意境。兴奋之余,拍照留念,并与诸茶友分享,获得赞声无数。

由此,想起南宋时流行的“茶百戏”。当时喝的茶是将茶叶碾碎成末后再加水啜饮的末茶。先是无聊有闲又风雅的文人们以沸水注入茶中,观茶末形成的图案纹路,或曰画或曰书法,以增茶趣,之后这一茶戏上进入宫廷,下流入市井,成为一种社会性的时尚,技艺日趋繁杂,作品种类也不断增加,终成为一项有了“茶百戏”之称的程式化、模式化的茶事娱乐活动。这一茶事娱乐活动一旦正规化和正式化,尤其被皇室乃至皇帝所欣赏,就难免从单纯的娱乐转化为竞争性的娱乐。于是,比花纹图案者有之,比花纹图案时间持久者有之,比以茶末所显示花纹图案而赋诗作词者有之,比以花纹图案界定茶品优劣者有之,“茶百戏”也就有了另一别名:“斗茶”。而方便人们观斗茶、赏茶百戏的建盏也名声鹊起,尤其以“金油滴”和“兔毫”为最。

由于战乱又起,民不聊生,随着南宋的灭亡,元朝对南方士人的镇压,尤其是出身底层、体恤民生的明朝创始人明太祖朱元璋对贡茶茶品由蒸茶改为散茶的改革,以末茶为基础且颇有富豪奢靡之风的“茶百戏”日益衰退,直至今天,几近失传,只留下“斗茶”一词仍在福建等地流传。比如,武夷山每年在岩茶开喝之时的十月,都会有“斗茶会”,持续数日,以评上下,不过“斗茶”只是单纯地茶与茶之“斗”了。

联想之下,我将这幅用白鸡冠茶底摇晃而成的“夏荷鹅憩图”的画种命名为“岩茶画”。这幅画具象明显,可以作为岩茶画下的一个分类,叫做形象画。带着创作的新鲜感,第二天喝另一款岩茶肉桂时便想再作一幅。只是无论怎样摇晃茶底,始终没有什么可供想象的图案纹理显现。无奈之下,我只得把茶盏中茶汤沘入另一茶盏中养盏,然后倒掉茶底。回转身看,见白瓷茶盏中,黄棕色的汤色如日落黄昏的江上,暮云四合,夕阳斜照在江面,几粒褐色的茶渣落处形同一艘小小带蓬渔船,“渔舟唱晚”四字在心中油然而生。这幅画是抽象的,有一种中国古典诗词式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境。如同黄昏夕阳中的惆帐,孤舟独行的寂寥,日月山河变化的苍茫,都在这一盏棕黄色和几粒褐色之中。这一画种可作为岩茶画下的另一个分类:意境画。

也许,真的可以将岩茶画作为一种画种推广,当然所属还有更多的分类。而要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是:在品茶器皿中加水,放入岩茶茶底(茶渣),不用任何辅助工具或添加物,仅以摇晃或移动该器皿而成图案纹理,并加以命名。而这一规则也可视为对岩茶画的定义。

如同“茶百戏”一样,岩茶画的作品具有临时性的特征,不易保存。好在现在摄影技术发达,摄影工具普及,一旦形成岩茶画,便可拍摄之,供收藏,供分享,供众人观赏和评判。作为一种新兴的茶事娱乐活动,岩茶画集品茗、绘画书法、作诗吟词、摄影等雅事于一体,可自娱,可众乐,行之,当为生活增添开心多多。

某日,将此茶趣与几位同学兼茶友分享,大家又一起品茶、摇画,更得佳作若干。观赏讨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岩茶画可遇不可求,如有“天意”左右着图画纹理,故而,将岩茶画命名为“天意岩茶画”更为恰当。于是,摇画成为我们品味武夷岩茶时的又一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