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传承到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从技艺到情感,丰富非遗的表达

千百年来,非遗大多存在于民间,处于自生自灭、自我保存的原始状态,直到互联网与新兴传播平台的兴起,其传播方式才被改变,进而影响我们的文化生活。如今,要找到与现在的受众相关联的地方,找到时间点和故事点,从而引起受众的兴趣,与之产生共鸣,这种传播才是有效的。比如,《光明日报》在龙泉的直播中展现了噼里啪啦的开窑声,不仅抓住了开窑时充满期待的瞬间,而且引起了手机直播前受众的共鸣。它让年轻网民更加喜爱,也树立了受众的文化自信,使受众为传统文化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发自内心地参与传播过程。2017年年底,《光明日报》邀请腾冲皮影来到“年度非遗人物”揭晓会上,在小巧的会议室里他们展现了令人称奇的表演效果,这其中的技艺已经传承了六代。幕布退去的时候,三代人从幕后走到台前。媒体报道时抓住了谢幕时的细节,引得许多观众反馈其震撼与感人之处,感受到了非遗在民间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新媒体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表达和传播方式,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