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防治及安全用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九、副结核病

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反刍兽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慢性肉芽肿、回肠炎为临床及病理特征。病牛产奶量严重下降、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另外,从人类的克罗恩病患者组织中分离到副结核分枝杆菌,认为克罗恩病与此菌有关(公共卫生)。

【病原】副结核分枝杆菌属于禽分枝杆菌副结核亚种,是一种细长杆菌,呈短棒状或球杆状,常呈纵排列,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和荚膜,革兰染色阳性,抗酸染色为阳性。本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5℃,最适pH值为6.8~7.2。该菌生长缓慢、原代分离极为困难,需在培养基中添加草分枝杆菌素抽提物,一般需要6~8周才能发现小菌落。

副结核分枝杆菌对热和化学药品的抵抗力与结核菌相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牧场、厩肥中可存活数月至1年,在牛乳和甘油盐水中可保存10个月。对湿热抵抗力不大,60℃经30分钟或80℃经1~5分钟可杀灭。另外,从消毒的奶中分离到了活的副结核杆菌,说明现行牛奶消毒并不能完全杀灭牛奶中的副结核杆菌。

【流行病学】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以奶牛业和肉牛业发达的国家受害最为严重。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大都有本病的发生。近年来,牛副结核发病也呈上升趋势。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常发生于春秋两季。主要呈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性流行。本病主要引起牛发病,尤其是在妊娠期和泌乳期的母牛最易感,幼年牛也非常易感。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动物也可感染,马、驴、猪也有自然感染的病例。家兔、豚鼠、大鼠、小鼠、鸡等小型实验动物都可以用来进行副结核感染研究。但鼠类实验动物最为易感,特别是BALB/c、C57/B6、SCID等品系的鼠类。

患副结核病的病畜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者和隐性感染的病畜均能通过粪便、乳汁和尿向体外排出病原菌,污染周围环境。动物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乳汁感染幼畜或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

【临床症状】潜伏期长,达6~12个月,甚至数年。本病为典型的慢性传染病,以体温不升高、顽固性腹泻、高度消瘦为临床特征。起初为间歇性下痢(症状时轻时重,腹痛缓急不一),后发展为经常性顽固性下痢。下痢呈喷射状、稀薄恶臭,粪便中常带泡沫、混有黏液或血液凝块。食欲起初正常,精神也良好,以后食欲有所减退,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畜极度消瘦,眼窝下陷,经常躺卧,泌乳减少或停止,营养高度不良,皮肤粗糙,被毛松乱,有时可见下颌及腹下水肿。最后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病菌侵入后在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繁殖,并引起肠道损害。主要病变在消化道(空肠、回肠、结肠前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以肠黏膜有明显增生性肥厚皱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肠黏膜增厚3~20倍,并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呈线绳状)变软,切面湿润,上有黄白色病灶。

【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诊断。

(2)实验室诊断 采集可疑病牛的直肠刮取物或粪便黏液,处理后制成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副结核杆菌呈红色球杆状、成团、背景为蓝色)。血清学检查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IFN-γ ELISA检测方法、皮内变态反应诊断(PPD试验)、补体结合反应(CF)和琼脂凝胶扩散试验。其中前两者的敏感性更高,对亚临床感染的带菌动物的检出率高于后三者。分子诊断技术包括各种PCR技术和核酸探针技术。在国际贸易中,尚无指定诊断方法,替代诊断方法有CF、PPD试验和ELISA。

【防治】用副结核灭活疫苗对污染牛群的新生犊牛在7日内接种,同时配合下述综合防疫措施:犊牛出生后立即与母牛分开,不吃初乳,吃消毒乳(经过80℃ 20分钟加热灭菌);犊牛由专人饲养、专牛舍居住,经常清洗、消毒牛舍。对成年牛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检疫(每年3次皮内变态反应或CF),检出阳性牛立即隔离和淘汰,消毒被病畜污染的畜舍、用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