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让中医融入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特殊时期的调养

特殊时期特殊养,先天后天要顾及;幼儿稚阴又稚阳,内外娇嫩费心机。
妇女经带更年期,胎产哺乳耗血气;大病小病阴阳倾,表里内外正邪争。
阴阳平衡需平复,脏腑气血复有序;气机升降内外达,脉络气血顺流通。
后天脾胃先天肾,饮食起居慎调整;全身整体一盘棋,特殊慎养重之重。
古人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我们不仅要在平时注意养生;更要在特殊的生理状况下,当心自己的身体,注意祛寒保暖,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注意采用传统的、有益的特殊养护,帮助他们茁壮成长;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养生知识,以防在不慎染病之后,着意进行特殊的调养,以配合正规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一)婴幼儿时期的养护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对婴幼儿的养护与教育。尤其是在期盼人丁兴旺的古代,人们更是将上古流传下来的育儿经验,总结记载到了用一笔一画精心写成的古书之中。
如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养生方法的受益者、药王孙思邈,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道:“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于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至疾病。若常藏在帷帐之中,重衣温暖,譬犹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堪风寒也。”从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的长远处着眼,增加抗御疾病的能力是最好的方法;也是中医养生防病与治未病思想的体现;更是在疾病丛生、没有疫苗等防御措施的古代,能够增加人体抗病能力的最现实的方法。
婴幼儿身形娇小、身体娇嫩,五脏六腑的功能亦比较脆弱,是属稚阴稚阳之体,极易遭受风寒的侵袭和饮食不宜的损伤。患病不仅妨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还因为小儿不能很好地诉说病情;而且脏腑脆弱不能任意地使用药物;还有,更因为“是药三分毒”,如若不慎就会对婴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所以,重在防御的思想,就成为了我们中国人育儿的传统观念。
如明代的临证针灸名家杨继洲,在其著名的针灸专著《针灸大成》中记载道:“小儿月满剃头,须就温暖避风处”,“忍三分寒,吃七分饱;多揉肚,少洗澡”,“小儿于天气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戏,频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肉坚,可耐风寒,不致疾病。”
卫生防病的思想还体现在对父母喂养幼儿方式的约束。如在《针灸大成》中还说:“小儿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饲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
传统的养生观念历来重视人们的身心健康。药王孙思邈更是以超越凡人的高度,从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客观地看待古代流传下来的“胎教之法”,同时提倡适合大多数孩子的“中庸养子”法,即在学习文化、普及知识的同时,以平常之心对待儿童,以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这不仅表明了药王的远见卓识,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养生与传统文化的历史非常久远,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以及养生对维护美好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女性在特殊时期的调养
在中医理论中,男属阳、女属阴;男属气、女属血。而极富临证经验的明代著名医学家万密斋则说:“夫男女者,均禀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后,男则气血俱足,女则气有余而血不足也。”
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育龄女子的生理情况复杂,需要经历经带、胎产、哺乳期等不同的生理过程,所以女性无论是从养生的角度,还是从疾病的种类来说,都是极具特殊性的。故而,中医自古为了照顾女性的特殊性,特将女性独有的疾病单列一科;而且还因为女性复杂的生理特点,所以在日常养生方面,亦总结出了不同于一般的特殊养生经验。如中医养生提醒女性在特殊的生理时期内,要注意防风避寒,调整心境,合理的增加营养,养护后天脾胃等等;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从女子的生理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1.日常行为对经、带的影响
经带是生育期妇女的生理特征。女子月经的机理,在《素问》的第一篇中说得清楚明白:“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由于任脉、冲脉和带脉与生殖系统的功能表现紧密相关,并且与周流全身的十二正经是气血相互流通的关系,所以月经的色泽、量的多少,以及规律正常与否,不仅能够反映妇女的生育状态,还能反映妇女的健康状况。故而,月经在古代又称为月信。
如南宋时期的著名医家陈自明(1190—1270),在《妇人大全良方》中说:“月水是经络之余,若冷热调和,则冲脉、任脉气盛,太阳、少阴所生之血,宣流依时而下。”
清代乾隆年间的医家柴得华,在《妇科冰鉴》中则更加详细地说道:“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五脏,洒陈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在男子则化而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月水。”
由于月经的根本是水谷之精气,基础是靠经络运行的气血,故而,自古期盼人丁兴旺的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如果饮食起居阴阳平和,则经脉温通,月经正常;如果冒暑伤热、食饮辛辣,而致热邪干扰于内,则经血沸腾,经量增加;倘若不慎风寒入侵,经脉因之而凝滞,则会导致经行腹痛,经量减少,甚则月事不来,严重的还会诱发各种疾病。
古人不仅总结出身体的健康状况可以影响月经;而且发现,月经所表现出来的情况亦能反映身体的健康状况。古人还发现,如若女子在月经尚未出现以前,以及在行经期间发生性行为,则容易造成“冲任内伤,血海不固”的表现。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妇科疾病的情况,从而影响生育。
带下是与月经相伴出现的、生育期妇女的另一个特征。其量的多少,以及色的变化亦与月经一样,反映的是冲、任、督、带,以及全身的健康状况。
由于“带脉通于任、督”连于全身,所以平时的生活因素,会对正常的带下,造成较大的影响。如若平时贪凉饮冷,再加之肝郁脾虚,情感内伤,则会导致出现带下过多的情况。明清之际的医家、思想家、书法家傅山(1607—1684)在《傅青主女科》中将带下过多,归咎于“俱是湿症”所致,就是这个原因。
2.妊娠期间的保养
对人丁兴旺的祈盼是人类繁衍的动力。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没有现代生化实验的古代医家仅凭脉象和临证观察,就可以判断育龄妇女是否已经妊娠。
如《素问·腹中论》记载道:“黄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灵枢·论疾诊尺》也说:“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注重养生,善于防病于未然的古代医家,十分重视妇女孕期的保养。比如,古帛书《胎产书》是与《五十二病方》一同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其中所记述的“十月养胎”内容,已被有关专家定性为是流传于后世的、著名的“徐之才逐月养胎方”的祖本。
不仅传统的中国文化自古就流传有“胎教”之法,而且传统的中医观念还认为,妊娠之后,应当夫妻分房、安神静养,平心静气,以免扰动相火对胎儿的发育不利。
明代著名医家万全,在其著作《万氏妇人科》中亦说道:“妇人受胎之后,所当戒者,曰房事,曰饮食,曰七情,曰起居,曰禁忌,曰医药。须预先调养,不可少犯,以致伤胎难产,且子多疾,悔之无极。”
万全还形象地说明了母体脾胃之健全,对于养胎的重要意义:“养胎全在脾胃,譬之钟悬于梁,梁软则钟下坠,梁断则钟下堕。”
由于带脉与任督二脉相通,所以生活于明清之际的傅山在《傅青主女科》中说,任督二脉之病会影响到带脉的功能。带脉无力,则无力约束提系胞胎。
所以,妊娠时期的保养,不仅仅是针对脾胃功能的维护。故而,万全在其书中建议孕妇要调节饮食,食用清淡的食物,还要避免寒暑之气的侵扰,并常以平和的清纯之气养胎,才能“胎元完固,生子无疾”。
古典医著欣赏
1.“古有胎教,凡视听言动莫敢不正,喜怒哀乐莫敢不慎。故其子女多贤,此非贤母不能也。”——《万氏妇人科》
2.“古者妇人有孕,即居侧室,不与夫接。所以产育无难,生子多贤,亦少疾病。”——《万氏妇人科》
3.“妇人受胎之后,最宜调饮食,淡滋味,避寒暑,常得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则胎元完固,生子无疾。”——《万氏妇人科》
4.“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曰带弱则胎易坠,带伤则胎不牢。”《傅青主女科》
3.哺乳期所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产后乳汁是否通畅,完全有赖于机体气血是否充足、经络是否通畅而定。
故《妇人大全良方》采“《三因论》曰:产妇有二种乳脉不行,有气血盛而壅闭不行者;有血少气弱而不行者。虚当补之,盛当疏之。”所以在生活上亦需要特别注意区别对待,以防不分虚实地进行大补,而致乳汁壅塞不出,变生乳痈,徒增本可避免的苦痛。
《妇人大全良方》还引《产宝》论曰:“产后宜勤去乳汁,不宜蓄积。”否则的话,易生乳痈。现代医学知识也告诉了我们与之相同的乳汁蓄积的危害。
另外,还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在哺乳期的时候,没有月经,这正如《妇人大全良方》所说的:“若新产之后或一岁之内,而月经不行,此是常候,即非病也。”其机理也正如《妇人大全良方》所说的:“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这就是说,小肠经泌别清浊所吸收的水谷精微,经过主管周身血脉的心经输送之后,或上为乳汁,或下为月水。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自古就有少壮血盛之人,在产后半年,甚至三五个月就正常月经来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更有为数不少的人,产后三个月左右就已经开始月经来潮,而且还不影响哺乳。所以,民间所说的哺乳避孕,无论是从中医的角度,还是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都是相当的不可靠。
由于乳汁是由水谷所化,所以,在哺乳期间不仅要注意营养,还要注意饮食的清淡,以防食物的辛辣苦寒之性影响身形娇弱的婴孩。
(三)生病时和疾病后的调养
在传统中医的理论中,人体的脏腑以及四肢百骸是一个犹如自然天地般的小整体。故而生病之后,有关人体的一切功能,也就是身心的健康,以及脾胃功能,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疾病的尽快痊愈,中医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简单实用的病后养生方法。
1.静心
身体一旦有恙,最重要的首先是静心调养。对此,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客观冷静地说道:“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维何?曰,止在一字之静。敌已至矣,恐怖何益?”相反地,“宽则或可渐除,急则疾上又生疾矣。”的确,紧张慌乱于病无益,或还可能增添更大的麻烦。《老老恒言》亦说“养生却病,不待他求,然定心气,实是最难事,亦是至要事。”
李渔还说,“此际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这就是说,在这个非常的时候,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在于出现神医,而是全靠病人自己冷静的对待,选择好的医生和正确的治疗方法。
2.护胃
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营养机体的水谷,需要胃的受纳和脾的转输,才能运送到机体的各个部分,更由于生病以后脏腑功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病中要特别留意饮食是否容易消化,以及所食用的食物是否符合疾病的治疗。
让我们来参考一下古时候人们平时对脾胃功能的保护。由于古时候没有高压锅来焖烂食物,更由于自我们的祖先进入农耕文明以后,肉类的食物平日难得一吃,况且那时的鸡鸭鱼兽等等,不仅按如今的说法是散养的,而且因为生长的时间比现代的明显要长,所以颇有点野生和半野生的味道,特别不容易煮烂。故而春秋时代的孔子,除了告诫人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肉食要精挑细选,尽量的切细切碎,以便于煮烂之外,也只能建议人们在吃肉的时候要“不得其酱不食”了。意思是说,在食用肉食的时候,一定要同时食用经过百日发酵、由相同肉类制作的、含有盐的酱来“原汤化原食”,以帮助消化。脾胃功能的娇嫩可见一斑。
生病以后,以及大病初愈和体质虚弱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脾胃运化之能由于受到了疾病的影响,所以极易出现呆滞的状况。以脾胃为后天的中医养生为解决这个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了病后吃粥,“推陈致新,生津快胃”的实用调养之法。
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大病刚愈之时,“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亦说:“病中食粥,宜淡食,清火利水,能使五脏安和,确有明验,患泄泻者尤验。”
现代医学对大病初愈、手术以后、体质衰弱的病人,亦要求流质、半流质和易于消化的饮食,所以说古语所说的“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是有科学根据的。如果是处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冬季,我们就可以做一个令人难忘的生活体验,在步行室外的途中,正当寒风彻骨的时候,吃一碗热粥,即刻就会感到全身和暖,肠胃舒适,周身也顿时感觉增添了力气。
3.慎养
不仅患病之后需要慎重地挑选饮食,即使是在疾病将愈的时候,饮食的不慎亦会影响疾病向痊愈的发展趋势,造成疾病的反复。比如,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医学专著《素问》中,就记载了热病之后不能食肉,以及不能饱食的经验:“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在病中不仅不能吃肉,“宜淡食”,且不能多吃。而且,通常概念中的所谓补品,亦要根据病人的需要,“按需进补”。只有吃得对,才会对身体有益。例如,身经宋、元、明三朝,享年106岁的贾铭,就在其进献明太祖的养生书籍《饮食须知》中说道:“海参,味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
《备急千金要方》亦说:“大凡水病难治,瘥后特须慎于口味。又复病水人,多嗜食不廉,所以此病难愈也。”数百年后的《饮食须知》也说,喘嗽及水肿病的患者要忌食盐。可见古人对疾病的临证观察多么细腻和客观。
病后慎养,不只体现在静心和对情绪的调整,以及护胃和慎食方面,日常的生活内容和行为,亦会对疾病的痊愈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对此,《备急千金要方》就记载说,在大病刚刚痊愈的时候,病人“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这是因为在大病已愈身体未健的时候,机体恰巧是处在病去正虚的特殊时期,由于阳气不足,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慎勿劳心累体,以防疾病反复,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情况。故而古人有曰:“余劳尚可,女劳则死。”
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健康其实包括了身体与心理。不只是大病与手术后需要认真地调理,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小小感冒,经现代医学研究,在看似痊愈以后,有的人还会出现长短不一的心理抑郁期。所以说,俗语所说的“伤筋动骨一百天”、“做手术会伤元气”也有一定的道理。故而,我们要根据古人的经验善待自己的身体,珍视自己的健康,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养生预防,尤其在不慎得病之后,要运用我们源自古代的、简单、实用的养生知识,促进我们的机体,尽快地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