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辨证分型
目前本病临床辨证分型方案和标准不一,证型分类较弥散,导致各地治疗经验缺乏可比性。为了解当今SLE中医证型的构成、主次和辨证治疗概况,便于总结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大法,我们对1995—2000年公开报道的1967例SLE进行了临床证型分类的分析研究。其中,构成比居于前4位、超过14%的是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型;低于前4型而超过3.5%以上的证型是其他证型、风湿热痹和气阴两虚型;低于3%的是气滞血瘀型和脾肾气虚型。可以看出SLE的一般证型为热毒炽盛、肝肾阴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风湿热痹、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脾肾气虚8种证型。其中热毒炽盛型居首,占23.13%。金实教授认为,热毒炽盛是SLE活动期最为常见的标象,临床常见高热、口渴、面红、关节红肿疼痛,甚则发斑、吐衄,严重者神昏谵语,这一系列症候群均为热毒炽盛所致。而肝肾阴虚型次居第二,占22.93%,与热毒炽盛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我们考虑这一证型比值的升高与该病病本正虚及邪毒伤正的病理机制有关。不少学者认为,SLE以真阴不足肾虚为本,发病亦与先天禀赋有关。而由于该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火热毒邪复又耗阴伤精,损肝伤肾,正所谓“虚邪之至,害必归肾,五脏所伤,穷必归肾”(明·张景岳《景乐全书·虚损》)。可以看出,热毒炽盛至肝肾阴伤的病理变化,使该型比率增高。至于脾肾阳虚型列居第三,占18.35%,与前两型亦无统计学上的差异。我们观察发现,大多病势较长的患者多处于脾肾阳虚型,该型患者,往往病程缠绵,迁延日久,可能由于邪盛正衰日趋严重,由阴及阳之故。而位居第四的阴虚内热型的出现,亦与热毒炽盛伤阴和肝肾阴虚的病理机制有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SLE患者90%以上有关节痛,但有明显关节炎的只占10%,这一论述似乎与风湿热痹型仅占4.98%的比例不相符合。我们认为,由于不少患者处于病的初期,尚未确诊,或以关节痛为主诉而视为其他风湿病就诊,使该型患者的就诊率减少,导致了该型构成比的相对减少。尽管如此,作为常见证型而排居第五的风湿热痹型证候,常贯穿在整个病程之中,亦常为SLE活动的标志之一。此外,由于上述诸多原因及病理变化,导致了部分患者气阴两伤,使气阴两虚型亦成为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我们认为,上述六种常见证型,实际上反映了SLE的病理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由于本病病本正虚,肾阴不足,风热毒邪乘虚肆虐,又内陷伤正,由阴及阳,导致了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俱损、皮肉筋精骨五体受累的病理改变。这种本虚标实、复又伤正的恶性循环,导致多系统、多组织器官受损且形成了病情反复活动、病势缠绵的病症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