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证解析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证

【原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1)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解析】

一、关于“发热,日晡所剧”
本条论述了风湿在表属于表实的证候和治疗方药。对于其发病原因,张仲景明确指出“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风湿相搏,留滞肌表,则一身尽疼,发热无汗。对于文中提出的“发热,日晡所剧”,多数注家认为是风湿发热的热型特点,如吴谦《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痉湿暍病》所说:“湿家发热,早暮不分微甚;风湿之热,日晡所必剧。”“日晡”,是古代一个常用的时间概念,晡,申时,即下午3~5时。所,不定之词,表约数。日晡所,指下午3~5时左右。“发热,日晡所剧”是说发热在下午3~5时左右加重。
风湿之发热为什么会在“日晡所剧”?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1.日晡病邪旺盛说
如徐彬在《金匮要略论注》说:“日晡所剧,日晡为申酉时,金之气,肺主之,肺之合皮毛,明是风湿从肺之合而侵淫内者,至肺金旺时,助邪为疟而加甚。”曹颖甫在《金匮发微》又说:“日晡所为地中蒸气上腾之时,属太阴湿土”,“两湿相感,风湿之证,当日晡所剧。”
2.风湿两邪交争说
如陶葆荪在《金匮要略易解》认为,风湿为病,湿邪自旺于阴,风邪自盛于阳,风湿相搏可在阴阳交替的傍晚时分,两邪相争,则发热加剧。
3.日晡阳气旺盛,邪正交争说
以赵以德、程林为代表,认为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相合,容易化热化燥,阳明燥土旺于日晡,故风湿在表化热化燥可在阳明运行旺盛的日晡之时,邪正剧争,故身疼、发热等症加重。
4.“风有休作”说
以尤怡、吴谦为代表。如尤怡在《金匮要略心典》说:日晡所剧,不必定泥于肺与阳明,但以湿无来去,风有休作。
5.其他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说:“日晡所”即日将暮,与前文所言“天阴雨不止”同义,与阳明病无关,为“风湿”。
以上注家,众说纷纭,究竟何说符合张仲景旨意?我们还是先从张仲景书中寻绎答案,对于日晡发热或发热加剧一症的表述,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黄家,日晡所发热”,是指湿热内蕴之黄疸,邪郁阳明而发热。《伤寒论》太阳病、阳明病篇有多条条文提到“日晡潮热”,如104条谓:“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37条谓:“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212条谓:“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240条谓:“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以上四条的“日晡所发潮热”都与阳明热实有关,为外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所致。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麻黄加术汤证的“发热,日晡所剧”,其基本病机也在于外感风湿,入里化热。
再结合古今医籍和临床实践来分析,“日晡潮热”,并不是阳明腑实证独有的发热规律,除了张仲景书中所载湿热黄疸、风湿热痹病证,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有“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的记载;清·唐容川《血证论》载有“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症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还详细论述了多由阴分慢性虚损而成的真阴亏虚证,表现为长期日晡潮热,但多伴有心中烦热,身体羸瘦,脉细数无力等。临床上如感冒、肺炎、风湿病等诸多疾病都时常出现日晡潮热的症状。
上述疾病为什么在日晡时发热或者加剧?我们都知道,发热是机体正邪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日晡为申时,为阳明所主。一方面,一日内,人体的正气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循环流注于全身不同的部位。从伤寒六经看,在申、酉、戊三个时辰,正气会流注于阳明。另一方面,《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三阳中,阳明阳气最盛。可见,日晡时,阳气旺盛,正气最强。从这种意义上说,日晡时发热加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正邪交争剧烈。综上所述,用“日晡阳气旺盛,邪正交争说”解释本条“发热,日晡所剧”更为合理。
二、关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药物剂量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是为风湿在表化热之证而设。用麻黄发汗解表,以散肌表之风湿;杏仁宣肺利气以助麻黄之力;薏苡仁甘淡微寒,具淡渗利湿止痛之功,既可治筋脉拘挛、不得屈伸,除湿痹,又可制约麻黄的温性,甘草和中。诸药配合,共奏轻清宣化、散风祛湿之效。
对于本方用药剂量及煎服方法,丹波元简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认为“此方剂小,而煎法与诸方异,盖后人所改定。”《外台秘要·第十九卷·风湿方九首》载:“疗湿家,始得病时,可与薏苡麻黄汤方。薏苡半升,麻黄四两(去节),甘草二两,杏仁二两。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分温再服,汗出即愈。”并注:“此本仲景方,分量小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和薏苡麻黄汤,虽药物相同,但前者剂量轻,煮散服;后者剂量重,水煎汤服。临证时可据情选用。

【应用】

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表现为风湿在表兼有微热属实证者可用此方。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束表,周身疼痛抽掣不可屈伸,发热较重,午后重者可用此方。病发以上肢关节为主者,可加桑枝、羌活、姜黄等;病发以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用木瓜、独活、防己等;病发在腰背颈项部位者,可加用续断、桑寄生等。风胜者加防风、白芷;湿重者加防己、苍白术等;热盛者(关节赤肿焮热剧痛)加石膏、生地、桂枝;皮肤红斑结节加丹皮、赤芍;寒胜者加桂枝、川细辛;病久气血亏虚者合入四物汤;筋脉拘挛者加白芍、甘草、葛根;肌肉痉挛抽掣疼痛者加入蜈蚣、全蝎。
孙玉信 [1]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风湿、外风内热之咳嗽,组方多用麻黄、杏仁、生薏苡仁、前胡、白前、荆芥、桔梗、蝉蜕、甘草等药。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等祛风通络之品;痰湿盛可酌加川贝母、冬瓜子等;热者去荆芥加芦根。另以本方加白茅根、茯苓等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加秦艽、丹皮、赤芍治疗过敏性紫癜等也有报道。
该方临床多用于治疗皮肤病,如治疗扁平疣,气虚加生黄芪,血虚加当归,脾虚加白术、陈皮,疣表面硬结者加僵蚕,病久色黯者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李智慧等 [2]用本方合桂枝汤加金银花、神曲治疗风毒蕴结型扁平疣患者56例,疗效较好。也可用此方加荆芥、防风、当归、土茯苓等治疗银屑病;合桃红四物汤治疗黄褐斑。叶品良老中医 [3]以本方为基础方,结合自拟方凉血散瘀汤(紫草、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土茯苓、蝉蜕、荆芥、薄荷、竹叶等)化裁治疗湿疹,每获奇效。该方用于治疗皮肤病时宜重用薏苡仁。

【病案】

1.痹证
孙某,女,15岁,学生。1982年9月因运动汗出,卧湿冒风而发病,始则发热恶寒,身体疼痛。医以感冒论治,表证虽解,而身痛不减,半月之后,膝踝关节逐渐肿大,进而步履艰难,以至不能行路。经中西药治疗月余不效。11月6日诊之,除上述症状外,仍时觉恶风,每日午后三时许发热(体温常在38℃上下),两膝踝关节肿痛,畏热拒按,舌苔白腻,脉来一息五至而略有浮象。血沉40mm/h,抗溶血性链球菌素660u。诊断为痹证,属风湿化热型,投以麻黄10g,薏苡仁30g,杏仁10g,甘草10g,防己15g,姜黄10g,海桐皮15g,水煎温服,首取微似汗,避风一日。汗后自觉周身轻快,4剂服后,疼痛减缓,身热略平。继以三仁汤、宣痹汤等调治,服药近20剂,痛肿消退,上下楼梯均可步行。抗溶血性链球菌素、血沉接近正常值。(段富津医案) [4]
2.湿痹病
梁某,男,28岁。2009年3月18日初诊。患者于一个半月前偶然一次饮酒后,汗出当风,次日即出现高热40℃,全身诸多关节疼痛。当地医院查其C-反应蛋白高,怀疑为类风湿关节炎和结缔组织病。于是予以激素退热,但病情反复不愈,特来求诊。刻诊:发热一个半月,每日午后发热甚,全身诸多关节疼痛而烦,颈项强痛,恶风,纳呆,饭后常觉饱胀感,疲倦乏力,口干口淡,口渴欲饮,大便不爽而溏,每日2~3次,小便短赤,舌紫黯,苔白厚,脉细滑。辨为湿痹病,风湿在表夹里湿,湿郁化热化瘀。治宜轻清宣化,解表祛湿,兼清热活血。处方:《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炙麻黄6g,薏苡仁30g,杏仁15g,甘草6g,白蔻仁10g(后下),防风15g,威灵仙15g,桑枝20g,神曲15g,川萆薢20g,黄芩15g,厚朴15g,救必应20g,葛根30g,丹参20g。服4剂,热渐退,最高37.3℃,关节诸痛症缓解。两周后诸症皆愈。(廖世煌医案) [5]

参考文献

[1]蔡红荣.孙玉信教授运用麻杏苡甘汤治咳探微[J].中医学报,2011,26(2):163~164
[2]李智慧,吴景东.麻杏苡甘汤加减治疗扁平疣56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7):1013
[3]周晶,叶品良,贾尚美,等.叶品良治疗湿疹的特色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73~174
[4]段富津.麻杏薏甘汤的方义与临床应用[J].浙江中医杂志,1984,8(6):22
[5]许晓虹.廖世煌教授用经方治疑难病1则[J].光明中医,2010,25(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