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守神论
“凡刺之要,必先本于神”,“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此先人之教诲,历数千年其言尤真。
《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黄帝内经》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程颐曰:“阴阳,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故曰:守神即是守天地之道,即是守阴阳,即是守气。“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善以成”(《荀子·天论》),故毓琳公云:“得气即为神至,守气便是守神”。
“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上”者,即是于有形之体施针术而守神,就是心与神会,就是心与天地相交,使病患之躯重归天地运行之道,并借天地运行之力祛邪除疾。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灵枢·根结第五》)。
欲守其神,医者必先安神定志,《道藏·洞真部·玉诀类》云:“心不动念,无来无往,不出不如,自然常住”,医神之定天神固守。故,古往今来诸医家皆秉从“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之宗旨,全神贯注,合念抱一,“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灵枢·九针十二原》)。
《素问·宝命全形论》形容医者施术时说:“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标幽赋》强调行针时要做到“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东汉名医郭玉亦曾深有体会地说:“神在于心手之际”。这些都说明意为心之用,心为意之体,医者必须心无旁骛、全神于施术之中。同时也要求诊疗时的外界环境须相对安静,不可太嘈杂,并且提醒患者配合身心的投入。孙真人曾言:“夫为针者,不离乎心”,诚然。
收心止念调真息,少得多惑天下式。真息即无息,故曰:“寂然不动为心,感而遂通为神。”一言以蔽之:心与神会,万念归一,守神即通神,通神即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