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临证金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针灸的剂量

疾病所中有深浅,望闻问切阴阳参。
辨证施治别轻重,针灸剂量在指端。
谈到方剂的剂量,大家都知道,那是根据病情定的剂量。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中药的剂量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具体到针灸的治疗,其剂量为何?又在哪里?这是大家难以面对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
郑毓琳老先生认为:针灸也是有剂量的。针刺剂量是由补泻手法的强度和医者临证时的即刻感应即“意”决定的。手法强度的不同相当于方剂药味剂量之不同,但是剂量的最终确定须本于医者即刻之“意”,诚如处方药味定量,三钱也好,半两也罢,都是一种应时的灵动感应。
针灸手法所调者,气也。气乃生化之源、变化之端,无论补泻,皆为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所补者气,所泻者亦是气。浅言之,补就是往体内送东西,泻是自体内往外取东西。《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即名此耳。
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和复式补泻,其由简到繁、由轻到重的操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针刺的剂量。轻病可以用一些单式的手法,据病情或补或泻,呼吸、迎随、提插、捻转等法皆可;稍重一些的可用进火补或进水泻法,也可应用郑毓琳老先生独创的“郑氏针刺八法”;较重的可用“热补法”、“凉泻法”或“烧山火”、“透天凉”等高难度手法,其中“烧山火”相类于中药方剂的“真武汤”,“透天凉”相类于“白虎汤”,但须注意的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过补即是泻,过泻亦是补。对于阴阳合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型的疾病,据其病情可应用阴中隐阳或阳中隐阴等手法,例如疟疾患者先热后寒者,可应用阴中隐阳手法。针道法天,垂象以示,针法有不同的步骤和层次,但也不是绝对的,诚如“烧山火”,分天人地三部,每部又有“重插轻提九次”,毓琳公一直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气至而止”,万不可盲目的追求老阳之数,提插三次或五次能找到感觉,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必须说明的是,手法相类于方剂,操作力度和守气程度是最终剂量,这须由临时灵动之意决定。
有人认为,针刺穴位的多少决定补泻的量,这是不对的。针贵轻灵,不论是应用补法还是泻法,针刺太多的穴位对身体的正气而言都是一种戕害,可能会显一时之效,但是针数次后或久病、重病之人多针后,都会出现精神倦怠乏力的现象,这是耗损正气的表现,欲补反泻,事与愿违。所以说,选穴宜精、准、少,于细微处见精神。
另外,必须说明的一个问题是:针由气导,补泻剂量的适度是据针下感应决定的,是对“气”的精微体会,是针家心与神会后决定的,随“意”性极强,所有的感觉和决断都来自手下、发自心中,这需要我们真正的做到心与神俱、意气相随。诚如吃饭,饱没饱是一种感觉,因为人的饭量有差异,又每人每次的饭量不一,很难“量化”,针法亦然。如果一味地去追求“量化”,单纯地思虑针刺的深度、捻转提插的次数,根据针刺捻转的频率、幅度、深度、施术时间、作用力方向等去定量、定性,势必有失针灸之本真,“导气”也便成了“捣气”,慧感也便成了呆板。
以上所谈为针法的剂量问题,至于灸法的补泻,以不吹火、使火燃烧缓慢而灼痛轻为补,以疾吹其火、火燃烧急快而灼痛重为泻。具体到灸法的剂量,周楣生先生之《灸绳》所言最为畅快,读者可参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