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临证金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取穴宜精、准、少

郑毓琳先生认为:“一物一太极,每个穴位都是一个太极。针灸医者的职责就是通过手法激发所取穴位的最大效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这就为郑氏临证取穴精、准、少提供了理论支持。
《黄帝内经》里针刺治病时多采用1~3个穴位,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亦是,古之《玉龙歌》、《杂病穴法歌》、《长桑君天星秘诀歌》、《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肘后歌》等,莫不如是。
毓琳公常说:“治病时,穴位不是取的越多越好,宜精、准、少。”只有如此,才能凸显穴位的效能,也更能体现医者的水准和高度自信。对患者而言,可减轻其痛苦和恐惧,更可增加对医生的信任和敬仰。
明代医家李梴在《医学入门》里说:“百病以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言之凿凿,这和毓琳公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毓琳公治病配穴往往以精少为要,穴数很少逾十。常言道:“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作为一个针灸医生在临床实践治病时也要善于谋虑,通过辨证全面彻底地了解患者病情,然后精选少量的穴位,施以必要之手法,或补或泻,调畅气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这和大家看到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里的方剂一样,药味不多却效专力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攻守平衡,即可消除病痛,使机体恢复健康。反之,如果医生不是认真地进行“辨证论治”,而盲目地扎许多针,眉毛胡子一起抓,甚至有些穴位与疾病无关,这样不仅对改善症状无益,反而会耗伤患者的正气,徒增患者的痛苦;同样,对医者本身的体能内力与针具也是一种消耗,走了弯路,事倍功半。郑毓琳先生尝言:“阳气之精谓之神”,这就说明,在医治过程中,时刻都要以患者为中心,时刻都不要忘记护卫正气,正气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转归。
当然,要做到取穴“精、准、少”,就必须具备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对病情的充分认知,二是熟练地掌握针法针技。如此,临证之时才可有的放矢,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