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肿瘤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

第一节 病因

一、原发性病因
(一)外邪因素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是在整体观思想指导下,用“审证求因”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类的。凡是可以导致人体相对平衡状态紊乱或破坏人体生命固体物质之皮、肉、筋、骨、血管、淋巴管、神经、五脏、六腑、五官九窍,生命液态物质之脑、髓、精、血、淋巴液、脂肪、津液、卵子、月经等,使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变性坏死、异常增生、恶变,以致产生有形之癌瘤或癌性病理产物,都称为致癌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的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较强的适应能力,所以正常的六气不会致病。但是,当气候异常急骤变化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有可能成为外界的致病因素,入侵人体,产生包括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这时,六气已成为四时的不正之气,被称为“六淫”。中医学用“六淫”学说概括外来致病因素的理论,在肿瘤的发病学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六淫作为外界的致病因素,也代表肿瘤的外感病因,其发病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可从口鼻或肌肤多途径入侵机体。六淫邪气可单独致病,如《灵枢》明确指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九针论》)、“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百病始生》)、“寒温不时……邪气胜之,积聚以留”(《上膈》)等;《灵枢·水胀》认为肠覃的病因是由于“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石瘕的病因为“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诸病源候论·肿病诸候》亦载:“恶核者,肉里忽有核,累累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风邪挟毒所成。”这些均强调六淫之邪可以单独留滞经络导致气血不运而发癌瘤。当然几种淫邪也可同时或合并其他因素共同致病。如《景岳全书·积聚》分析外感合并其他因素致病时指出:“饮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灵枢·五变》则指出外感致病与脏腑的密切关系是因为“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诸病源候论·乳石痈候》认为乳癌的病因是由于“风寒气客之,则血涩结成痈肿,而寒多热少者,则无大热,但结核如石”。《灵枢·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入则抵深……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指外感六淫之邪入侵,由表入里,停留于经络之中,使气血凝滞,痰毒结聚,经络及脏腑功能失调,以致肿瘤发生。上述强调了六淫在以某种淫邪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可合并其他外邪共同致病。总之,六淫邪气在肿瘤的发病中是外界主要的致病因素。常见的致癌病因有:
(1)燥毒:
燥毒能致癌,是指外感燥毒或内伤患生燥毒产生病变,经久治疗不愈,其燥热邪毒就容易损耗机体的精、髓、血、津液、淋巴液、脂肪等阴液。当人体这些生命物质受到燥毒的严重破坏,组织细胞变异,则可产生病变而发展成癌瘤,或燥毒可直接使人体物质变性、坏死、异常增生恶变,而演变产生癌瘤。
燥毒致癌常见于肺癌、肝癌、淋巴癌、白血病等。燥毒致癌的症状特点,表现为人体消瘦、肌体干枯、皮肤干燥、五心烦热、低热或日晡潮热、大便干结。
(2)火毒:
火毒能致癌,即火为阳邪,火为热之极,火性燔灼焚焰,易致人体固体物质腐烂,易破坏人体生命物质,使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产生变性、坏死、异常增生恶变,而产生癌瘤。或火毒可致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产生癌毒,或易使癌毒无限增多和扩展,则易患癌瘤或加重癌瘤。
火毒致癌常见于脑瘤、鼻咽癌、喉癌、甲状腺癌、肺癌、食管癌、胃癌、胆管癌、肠癌、肝癌、卵巢癌、子宫癌、乳腺癌、肾癌、淋巴癌、血管瘤等。火毒致癌包括暴发性火毒致癌和慢性火毒致癌。症状特点表现为:暴发性的,其体形无大改变,可见一些急性的症状,常见高热或中度发热,或黄疸,大便秘结,或便血,或血尿;慢性的,常见人体消瘦、面色黯黑、低热或午后潮热,大便干结,不欲食;两类火毒型均可见癌瘤红肿、灼热或放射性疼痛;癌瘤易发生溃烂,易出现各种出血。暴发性血色鲜红,慢性血色多见黯红。
(3)湿毒:
湿毒能致癌。①人体发生湿毒疾病,日久治疗不愈,则见湿毒在机体内日益积聚;积聚的湿毒易阻遏人体气机,使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的活性减弱;其湿毒亦可导致人体血液、津液黏滞凝聚,以致产生瘀血、痰浊。因此湿毒可使人体固体物质和液态物质产生变性、坏死、异常增生恶变,或致其液态物质产生癌毒素、癌细胞,发展产生癌瘤。②湿毒包火毒易致人体发生癌瘤:即人体患有火毒,同时又患有湿毒,这样湿毒将火毒黏滞阻遏包裹;因此火毒难得出路,用清火解毒药难于进入火毒病所;因此火毒就被滞留于机体内合并湿毒、癌毒,而使人体患生癌症。③湿毒包寒毒导致癌症:即是人体湿毒包围寒毒入体病变,日久失治,湿寒之毒危害人体,易发展产生癌瘤。
湿毒致癌常见于各种恶性癌瘤和良性肿瘤。湿毒致癌的症状特点:全身困重或机体局部沉重。湿热(火)型:症见低热或午后潮热,大便溏黏或溏泄恶臭,癌瘤肿胀,易溃烂。恶化期,癌瘤严重性溃烂,流黄水或血脓,恶臭难闻。寒湿型:症见畏寒怕冷,大便溏黏或溏泄,癌瘤结硬,不易溃烂等。
(4)寒毒:
寒毒能致癌,是指寒毒在人体内聚积恶变,则可危害人体产生癌症。①寒毒在人体内长期经常性积聚内停,便可致人体精、髓、血液、津液、淋巴液凝聚异变,转化为癌毒,而发展产生癌瘤。②寒毒与火毒交结,可致人体发生癌症,即人体患有寒毒,又患有火毒,或郁久化火,这样寒毒与火毒交结,互为因果,病理性产物聚结,终致发生癌瘤。③寒毒与湿毒互结,可致人体发生癌症,寒邪和湿邪均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体内阴寒痰湿聚集,久积痰瘀成毒致瘤致癌。
寒毒致癌常见于各种恶性癌瘤和各种良性肿瘤。寒毒致癌的症状特点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大便溏稀或泄泻;癌瘤硬结恶性型则剧痛,良性型则疼痛不明显等。寒毒与火毒交结致癌,常以寒热往来为主要特征。寒毒与湿毒致癌,常以肢体困重或局部沉重,分泌物和排泄物黏滞和混浊等为主要特征。
2.癌毒
“癌毒”概念的提出来源于中医“毒邪致病”学说。所谓毒邪,专指病因之毒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观察到,有些致病因素很难以“三因”加以归纳,因而创立了毒邪致病学说 [1]。《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肠溜……肉疽。”意指邪气在不同部位停留是导致恶性肿瘤产生的根本原因。《中藏经·论痈疽疮肿》言:“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意为只有体内气血痰食等聚结,没有“毒”的参与,则不会发生恶性肿瘤或类似肿瘤的疾病。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发癌方论》指出:“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毒根深藏,穿孔透里。”强调患癌者的临床表征为毒邪穿孔透里所致。由于古代医家对于事物认知的局限,不能将癌毒的概念作进一步描述。
目前已知的致癌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性毒邪、化学性毒邪。
(1)生物性毒邪 [2]
是指各种微生物(如真菌、病毒等)及其产生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作用于机体,所致疾病的病理特点与六淫疫气所致疾病不同,这些致病因素称之为生物性毒邪。例如EB病毒可促生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可促生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HBV)、黄曲霉毒素可促进或导致原发性肝癌;人T细胞白血病Ⅰ型病毒(HTLV)可促生成人T细胞白血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可间接诱生多种恶性肿瘤。
(2)物理性毒邪 [2]
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一旦辐射超过一定剂量,可使各种组织、体细胞对外源性和内源性致癌因子和辅助致癌因子的敏感性发生变化而致癌,也可以损伤遗传细胞在后代引起肿瘤。辐射致患癌症常见为白血病、乳腺癌、甲状腺癌、肺癌、骨肿瘤、皮肤癌、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
(3)化学性毒邪:
是指化学性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产生化学反应,引起人体正常细胞突变为癌细胞,而促使人体患癌瘤,称为化学性致癌。导致化学性致癌的因素有腌制、发霉、油炸火烤等食物,与激素、免疫制剂、抗癌药物及其他药物有关的医源性药毒,空气、水等环境污染及香烟、食品添加剂、化工原料、农药、煤炭、石油、重金属等污染物。
上述癌毒不属于六淫之邪范围,但在某些方面还具有六淫的一些特点。如生物性毒邪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地区性和一定的致病途径,有比较固定的病变部位;辐射、香烟烟雾、厨房油烟、汽车燃放的尾气、燃煤污染物等都有火热和燥邪的特性,真菌、病毒致癌因素则多与暑、湿有关。尽管如此,它们与六淫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六淫致病大多始于皮毛肌肤,渐至脏腑经络,而这些毒邪致病则没有一定的传变次第,且侵入机体后需经过长时间不断地作用于机体,才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二)七情内伤
在一般情况下,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包括了人体对客观外界一切事物的不同反映,属于正常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范畴,并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长期持久或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则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变化,导致体内气血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引起或促进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疾病的产生。
中医典籍记载的与恶性肿瘤有关的疾病如噎膈(食管癌、胃癌)、乳岩(乳腺癌)、失荣(恶性淋巴瘤、淋巴转移性肿瘤)、舌菌(舌癌)、积聚(腹腔、盆腔肿瘤)、骨瘤、茧唇(唇癌)等都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素问·通评虚实论》对噎膈的发病有如下认识:“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明代王肯堂《医学津梁·噎膈》也指出:“由忧郁不开,思虑太过,忿怒不伸,惊恐变故,以致气血并结于上焦,而噎膈之症成矣。”《灵枢·百病始生》中第一次提出了“积”之名,并认为“内伤于忧怒……而积皆成矣”。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痈疽》中认为乳岩为“忧怒郁闷,昕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所致,他还提到患此病者以没有丈夫或失志于丈夫的女子较多,这比国外提到的“寡居者多”的观念要早几百年。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岩论》中谓:“夫乳岩之起也,由于忧郁思虑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脾气逆以致经络痞塞,结聚成核。”清代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乳岩由肝脾两伤,气郁凝结而成。” [3]尤怡在《金匮翼·积聚统论》中认为“凡忧思郁怒,久不解者,多成此疾”。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乳痈论》中认为“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凡此种种,皆强调了情志因素的肿瘤发病观。七情伤脏主要表现为:暴怒伤肝,过喜伤心,忧思伤脾,过悲伤肺,惊恐伤肾。七情内伤,扰及气血,可致气郁气滞、血虚、血瘀等。在七情所伤或其他因素引起脏腑亏虚、气血失调等内虚的情况下,致癌因素作为变化的条件,通过“内虚”,内外合邪,引起人体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凝毒结,形成癌瘤。情志的负面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肿瘤的发生,还会导致恶性肿瘤的进展。
(三)饮食劳伤
饮食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就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正气受损、气机紊乱,产生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严氏济生方·宿食门》认为:“过食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则积结为癥瘕。”《医碥·反胃噎膈》认为:“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医学统旨》还指出:“酒面炙煿,黏滑难化之物,滞于中宫,损伤脾胃,渐成痞满吞酸,甚则为噎膈、反胃。”《景岳全书·痢疾·论积垢》认为积之生成是“饮食之滞,留蓄于中,或结聚成块,或胀满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为之积”。这些均说明过食膏粱厚味、生冷瓜果、热饮嗜酒,易影响脾胃功能,最终导致津伤气结痰滞,变生肿块。
肿瘤的发生尚与劳伤密切相关。无论劳力、劳神,还是房劳过度,皆能耗伤正气,导致正虚。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气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记载:“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古代文献亦有外伤致癌的相关记载,如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日晒疮》认为“三伏炎天,勤苦之人,劳于任务,不惜生命,受酷日晒爆,先痛后破,而成疮疡”现代临床也认为,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紫外线照射有关。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唇茧》认为“茧唇乃阳明胃经症也。因食煎炒、过餐炙煿,又兼思虑暴急,痰随火行,留注于唇”所致现代研究证实,唇癌的发病与机械损伤、高温灼伤有关。可见劳伤导致机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最终气滞血瘀,津枯痰结,形成肿瘤。
二、继发性病因
(一)痰浊
除了正气虚弱、六淫癌毒、忧思恼怒、饮食劳伤为患外,痰浊是肿瘤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痰邪致病,不仅病势缠绵,顽固多变,且一旦为病,病势凶猛,难以速祛。人体水液代谢的过程无论何种原因遭到损坏,都会导致痰浊的停聚。结合其他病理因素,在特定的生理病理条件下发生肿瘤。《丹溪心法·痰》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属痰。”肺癌多因肺气 郁,宣降失常,气机不畅,气滞血瘀阻塞脉络,津液输布不利,壅而为痰,痰瘀胶结,从而形成肿块;食管癌因忧思伤脾,脾伤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痰气相搏,阻于食管而发病;乳腺癌则多因妇人“忧怒郁闷,昕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丹溪心法·痈疽》)。
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转移,中医理论也有“痰饮变生诸证”之说。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谓:“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癌转移的发生与痰的流动性和黏滞性相关。痰的流动性,使癌毒可随痰播散周身;痰的留着、黏滞特性,又使癌毒易于在身体脏器组织中形成转移灶。痰行于脑,成脑转移;流于骨,致骨转移;泛于肝,则致肝转移;浸于淋巴,则致淋巴结转移。
(二)瘀血
中医理论认为 [4],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迈久病等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凡气虚、气滞、寒凝、热结、痰凝、湿阻等都可导致不同程度的“瘀血”。对于瘀血与肿块的关系,《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有精辟的见解:“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古今医鉴·瘿瘤》亦指出肿块“皆因气血瘀滞,结而成之”。当然,瘀血为肿瘤成因的理论也遇到了挑战。“非瘀血论”者认为,癌瘤的主导病因并非瘀血引起,只是中晚期肿瘤的主要病机而已。因为他们发现,在癌瘤生长处血液非但不瘀,反而血液涌流、供血益加丰富,癌瘤愈是生长,血液所至益多。活血化瘀只能使血流愈速,癌毒远播愈快愈远,贻害病情。从临床来看,不少诊断明确的癌症,在疾病之初,很少有瘀血之征,既无局部疼痛感觉,也无面色晦暗、舌质明显紫黯、脉象沉涩的表现,即间或有之,也非主要表征。随着疾病进展,当病程进入后期或癌症晚期后,大多癌症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疼痛,面色明显晦暗,舌质紫黯明显,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瘀血病机上升至主导地位。
同时,痰瘀同源互化。痰滞体内,血行受阻,而成瘀血;瘀血乃有形之物,易滞气机,阻滞络道,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外,络外之津亦不能入于脉中,而津液聚积化生痰浊。瘀血积聚日久,也可化生痰浊而成痰瘀病证,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中强调“血积既久,其水乃成”、“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更明确地阐明了痰浊与瘀血的关系。痰饮、瘀血作为津液代谢的病理产物,其本身皆能化毒为害,形成痰毒、瘀毒。同时,痰瘀互结,郁久腐化,久则凝聚成毒,从而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结,促使癌症的发生。
三、先天及体质因素
“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医宗必读·积聚》),“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体质状况的好坏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后天供养不足、年老、体弱,或他病迁延、劳倦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气血不足、五脏虚弱、阴阳失调,有利于肿瘤的发生。先天禀赋不足或受之于父母的肿瘤先天易感体质,包括遗传易感基因与遗传易感性也是肿瘤高于他人发生的重要原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某些肿瘤的遗传背景或遗传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遗传性肿瘤、遗传性肿瘤综合征和易患肿瘤的遗传性综合征的报道为此作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