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产品市场的均衡

2.4.1 价格决定

前三节分别说明了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以及生产者对商品的供给,其结果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决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或者提供的商品数量,带着各自的盘算,一起进入市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行为共同作用于市场,最终决定市场的均衡。

图2-12中,D线表示需求曲线,S曲线表示供给曲线。我们把供求相等的E点定义为均衡点,把与E点相对应的价格水平定义为均衡价格Pe,即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把与E 点相对应的产量定义为均衡数量Qe,即供求平衡的产量。

图2-12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形成

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是经济学家理想中的价格和产量。因为在这一价格水平和产量条件下,市场上稀缺的资源可以达到最佳的配置,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实际的市场价格总是与这一理想的价格相背离。当实际的市场价格与这一理想的价格相背离时,只要存在着竞争,价格就会发生变动。价格的变动会使供求关系发生变动,从而实现市场均衡。

(1)设市场价格P1Pe,如图2-13。此时,QSQD, QDQS的距离为供大于求的产品数量,即剩余的产品的数量,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剩余产品的存在必然导致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扩大,供给量减少,最后达到E点。所以,价格的下降可以减少市场上产品的积压,使供求保持平衡。

图2-13 价格下降消除剩余

(2)设市场价格P2Pe,如图2-14所示。QDQS的距离即为市场上存在的短缺的量(供不应求)。此时,价格的上升可以扩大生产的产量,同时抑制消费。所以价格的上升可以清除市场上的短缺现象,从而使供求保持一致。

图2-14 价格提高消除短缺

当市场价格大于均衡价格时,出现剩余。此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使价格下降,随着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最后,使两者趋于均衡。当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出现短缺,此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使价格上升,随着价格提高,需求减少,供给增加。最后,使两者趋于均衡。这一过程被称为市场出清(cleaning the market)的过程,也就是经济学家常说的价格机制。

(3)要使市场达到均衡,必须要有以下条件:

第一,必须有充分的市场竞争。这就是说,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下降,从而消除剩余;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提高,从而消除短缺。

第二,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变动不能太频繁,即影响供求关系的非价格因素不能频繁变动,应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期。

经济学家相信,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自由竞争的状态会使价格机制调节生产和消费,让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某些条件下,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对经济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第一,从短期来看,由市场决定的价格也许是合适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对生产有不利的影响。如粮食大丰收,农产品过剩,价格会大幅度波动。这种波动会损害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从短期来看,价格变动会使得供求平衡。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农产品的低价将会对农业生产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同时当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后,农产品并不能迅速增加,这样就会影响经济的稳定。特别是在土地数量减少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因此,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需要基本稳定的价格来保障。第二,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价格有时会产生一些不利的社会影响。如某产品严重短缺时,价格就会很高。收入水平较低的人,往往无法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很多学者曾批评过这样的社会现象:当牛奶的价格很高时,富人可以用牛奶喂狗,而穷人的儿子却喝不上牛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对这种不公平事实的生动描述。所以价格是中性而无人性的。

2.4.2 价格变动和供求分析

1.供求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上面分析的是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非常复杂,有价格因素,也有很多非价格因素。前面已经讲到,我们将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销售量和生产量的变动称为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在图中表现为供求曲线的移动。而供求曲线的移动反过来又会影响价格,经济学称之为供求机制。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对价格的影响有四种情况,如图2-15所示。

图2-15 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对价格的影响

图2-15a表示:供给不变,需求增加,价格由P0上升到P1,产量由Q0增加到Q1;相反,如果需求减少,则价格下降,产量减少。

图2-15b表示:需求不变,供给增加,产量增加,价格下降;反之,则产量减少,价格上升。

图2-15c表示:如果供给和需求同时增加,供给曲线由S移至S1,需求曲线由D移至D1,在这种条件下,产量由Q0增加至Q1。而价格的变动则要取决于供求各自的变动幅度,有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以前的均衡价格。如果供求同时减少,则产量减少,而价格仍然不能确定。

图2-15d表示:如果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则价格下降,产量则有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以前的均衡数量,如果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则价格上升,而产量仍然不能确定。

根据四种情况,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引起价格上升,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引起价格下降。

(2)需求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引起产量增加,需求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引起产量减少。

(3)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引起价格下降,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引起价格上升。

(4)供给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引起产量增加,供给减少(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引起产量减少。

结论:供给的变动引起价格反方向变动,引起产量同方向变动。需求的变动引起价格同方向变动,也引起产量同方向变动。

2.供求分析

供求分析是经济学分析的主要工具,掌握了供求分析方法,实际上也就掌握了经济学的主要部分。

(1)供求分析的步骤

进行供求分析,依次需要三个步骤:

①确定该事件导致的是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的移动。

②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

③用供求关系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点,分析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2)供求分析的应用

①关于需求变动的例子

假设今年天气特别热。我们可以这样分析这种情况如何影响冷饮市场:

第一,炎热的天气改变了人们对冷饮的嗜好,使人们愿意更多地消费冷饮,所以炎热的天气影响了冷饮的需求曲线。这就是说,天气改变了人们在任何一个价格下,愿意购买冷饮的数量。假定供给不变,炎热的天气并不能给生产冷饮提供便利。

第二,炎热的天气,使人们想吃更多的冷饮。由于影响冷饮需求的是天气而不是价格,所以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16所示。

图2-16 需求增加对价格与产量的影响

需求曲线从D1向右移动至D2,它表明需求增加了,在每一种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购买冷饮的数量都增加了。

第三,由于需求增加,需求曲线从D1移向D2,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冷饮的价格从P1上升到P2,市场上的均衡数量由Q1增加到Q2。天气炎热增加了市场上冷饮的销售量。

当天气炎热使冷饮价格上升时,尽管供给曲线仍然相同,但企业冷饮的供给量却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学认为存在着供给量的增加,而供给并未增加。这时,供给是指供给曲线的位置,而供给量是指供给者希望出售的产品的数量。在这一例子中,供给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天气炎热并没有改变在任何一种价格下企业的销售愿望。相反,天气变化改变了消费者在任何价格水平下的购买意愿,从而使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这一变化引起价格上升,当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了。这种供给量的增加,用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来表示。

总之,“需求”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同样,“供给”的变动是指供给曲线的移动。沿着一条固定的需求曲线的移动被称为“需求量”变动。同样,沿着一条既定的供给曲线的变动,是“供给量”的变动。这种区分是非常重要的。

②关于供给变动的例子

如果一次地震,震坏了一些生产冷饮的企业,这一意外的变故,对冷饮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可用以下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第一,地震震坏了生产设备,减少供给者的数量,从而改变了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下企业生产并销售的冷饮的数量,从而影响了冷饮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没变,因为地震并没有直接改变家庭希望购买的冷饮数量。

第二,在这种情况下,冷饮的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是因为在任何一种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供给曲线从S1移动到了S2,供给减少了,价格提高了,如图2-17所示。

图2-17 供给减小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第三,冷饮的价格从P1上升到P2,均衡数量从Q1增加到Q2。由于地震,冷饮的价格上升,交易量减少了。

③供给和需求都发生变化的例子

假定现在天气炎热和地震同时发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它们对冷饮市场的影响。

第一,我们确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天气炎热和地震同时发生),两条曲线都应该移动。天气炎热影响需求曲线,同时地震改变了供给曲线,因为地震改变了生产者生产的能力,进而影响了冷饮的供给方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冷饮数量。

第二,这两条曲线的移动方向与我们以上的分析相同,即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如图2-18所示。

图2-18 供给和需求都发生变化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第三,由于供给和需求的移动幅度的相对大小不一致,这种移动有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上升,但均衡数量的变动不能确定,在2-18a中,由于需求增加的幅度大于供给减少的幅度,均衡数量增加了。但在2-18b中,供给减少的幅度大于需求增加的幅度,所以,均衡数量反而减少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均衡价格会上升,但均衡数量却不一定,有可能大于、少于或等于变动前的产量。

2.4.3 政府对价格的干预

根据价格理论,市场价格应该由供求关系决定,它可以让市场上稀缺的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但是这种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缺点是市场的盲目性。均衡价格只反映了供求双方的短期状况,而不一定能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农业生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由于农产品具有生产周期长、需求缺乏弹性等特点,如果由生产者自发地根据市场价格来决定生产,往往使生产者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增产不增收”,丰年的收入反而减少。因此,对价格进行适当的干预,尤其是国家制定合适的价格政策,对某些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国家制定的价格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具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灵活调整的功能,所以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无非有两种方式:使价格低于均衡价格(规定限制价格)或者高于均衡价格(规定支持价格)。

1.规定限制价格

限制价格可以在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采用,也可以为限制某些行业的发展,如对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企业或者需求长期下降的夕阳产业采用。许多国家对某些生活必需品或劳务也长期实行限制价格。我国在以前通货膨胀时也常采用这一手段控制价格上升的幅度。限制价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

压低价格这种干预方式的主要危害是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是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却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使价格不能补偿生产者的机会成本,从而使供给减少。消费者虽然在短期支付的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但是在长期也会受损(买不到东西)。

如果长期和大面积地通过干预使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不但会牺牲市场福利,而且还会对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1)短缺的现象长期存在。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消费品的价格确实很低,但同时,整个市场有行无市,店门口排队似长龙。绝大多数生活资料都要凭票供应。人们过着每人每月半斤油、一斤蛋的生活。整个社会面临着消费品的全面短缺。而且,短缺的现象会像瘟疫一样蔓延。科尔内在《短缺经济学》中详尽地论述了短缺制造短缺的机理。

实际上,刚开始时的短缺总是某一种产品而不是全部产品的短缺,但由于产业链的互相联系,短缺会慢慢地扩散。如某种型号的钢材短缺,会引起由这种钢材生产出来的产品的短缺,由于投入减少,从而引起下游产品的生产逐渐短缺。一般而言,企业生产的产量的多少,取决于该企业投入生产的所有要素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形式的强制调节可能在不同的企业和车间里出现,如投入出现强制替代,产出构成也做出不同于计划的修改。这种强制调节,会在不同的企业和车间出现,而且是接连地出现,环环相扣。轧钢厂碰到瓶颈,不能向螺钉厂提供10号钢材,因此,螺钉厂制造B型螺钉,需要A型螺钉的机床厂被迫使用B型螺钉。于是短缺制造短缺,短缺引起的强制调节效应会在生产中倍增地扩散开来:

某产品短缺—投入短缺—工厂1瓶颈阻止生产—产出减少—投入短缺—工厂2强制修改产出构成—产出品种改变—投入短缺—工厂3强制替代—……

正像水桶原理所揭示的一样,一个水桶的盛水量是由这个水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的,一个经济主体的生产能力即产量,也是由最稀缺的一种资源决定的。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不等量,市场的交易量由较少的一方决定,这也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短边规则。

(2)黑市活动猖獗,并滋生腐败。由于短缺,有相当的一部分消费者买不到需要的消费品,因而,地下交易(黑市)就会产生。黑市价格不但高于政府规定的价格,而且会高于自由市场价格。因为黑市交易费用较高,黑市价格必须补偿交易双方所承担的可能被罚或者被捕的风险。政府为保证其规定价格的实施,必须履行监督的职能,检查市场价格,防止生产者以黑市价格出售商品(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为消费者对定量供应和排队早就烦透了,他们宁愿支付高价)。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取缔黑市交易,需要机构和人员,成本很高。短缺的现象,还会增加内部人寻租的机会,从而成为经济领域中产生腐败现象的根源之一。

(3)搭配销售劣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指优质产品与劣质产品搭配销售。因为优质产品的定价大大低于均衡价格,单独出售优质产品不能补偿生产者的成本。另一方面,劣质产品的计划价格高于其均衡价格,无消费者购买。消费者虽不愿买劣质产品,但为买优质产品,只好将就。

由于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产生短缺,从而导致卖方市场。没有激励因素促进生产者改进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供给者服务态度恶劣的现象随处可见。过低的价格缩小了利润空间,也让企业没有客观的经济条件向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如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对企业来说是有成本的,如果产品价格过低,企业就可能有心无力,从而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4)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错误的信息。在经济面临短缺时,价格的提高能鼓励生产者增加产量,抑制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如果政府部门仍以行政力量维持低价,等于维持错误的信息,维护了短缺的经济格局。

(5)投资枯竭。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使企业很少盈利,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降低,投资的减少使企业的产量减少,加剧短缺。

2.规定支持价格

政府为了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就必须让生产者获得较高的收入,于是规定一个高于均衡价格的市场价格。

如果通过干预使价格长期高于均衡价格,不但会牺牲经济福利,从而牺牲效率,而且还会产生一些具体的经济问题。

(1)剩余的现象长期存在。价格过高,刺激了生产,造成供给过剩,产品积压,找不到买主。

(2)政府财政支出增加。既然规定支持价格是为支持某产业的发展,就必须给生产者以实在的利益。如果过高的价格导致的产品的积压要由生产者来承担,那么,支持的目的就不可能达到。因此,如何处理积压产品将是价格制定者首先考虑的问题。积压产品经常需要政府出面来购买。大量产品积压造成政府巨额储存费,这些费用最终还是要纳税人掏腰包(如为了粮农的利益,即使在丰年,政府也不降低粮价,造成巨额存储。有时不得不打白条给农民,其实是变相降价)。

(3)生产者提供消费者并不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美国民用航空公司受政府管制,政府规定的票价太高,需求量不足,航空公司就用提供高级饭菜等服务来吸引顾客,变相降价。在消费者需要自己出钱购买机票的条件下,这些服务对多数乘客来说过于奢侈。

(4)投资过剩。高价使生产者获利丰厚,刺激投资。但同时也保护了经营不善的企业,并使它们能够继续得到投资。

(5)向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错误的信息。

抬价干预的主要危害是过分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造成需求不足。

2.4.4 税收的影响

价格理论可以使我们预测税收对价格及其需求量的影响。由于税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而且税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对税收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税收的研究包括一些敏感性很强的问题,如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谁来承担税负,什么因素决定税负的分配(经济学常用税负归宿来表达这一问题)等。

对税收的分析工具仍然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分析的步骤仍然是三步:确定税收的有关政策影响的是需求曲线还是供给曲线;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考察这种移动如何影响均衡。

1.向企业征税对市场的影响

图2-19是我们假定的没有税收的电视机市场。需求曲线为D,供给曲线为S。在没有税收时,均衡价格是每台1000元,成交量为5000台。

图2-19 征税前的情况

现每台电视机加销售税100元,这就是说,在销售产品时,企业每销售一台电视机要向政府交100元的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并不向买者直接征税,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上,电视机的需求是相同的,所以,需求曲线不变。与此相对的是,对卖者征税,增加了销售成本,这就使卖者在每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供给的数量少了,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这样价格就会从1000元上升到1050元。均衡数量由Q0减少到Q1。税收缩小了电视机的市场规模。同时,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由于市场价格上升,消费者为每台电视机多支付了50元的价格,作为生产者的企业得到的价格高于没有税收时的价格,但其实际得到的价格从1000下降到了950元,如图2-20所示。

图2-20 对生产者征税后的情况

2.向消费者征税对市场的影响

如果现在向消费者征税,由于税收最初影响的是电视机的需求,所以,供给曲线不受影响,因为在任何一种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向市场提供产品的激励是相同的。与此相对的是,消费者被迫向政府支付税收。因此,税收使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如果现在向消费者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比原来有所提高。他们的购买量受提高后的价格的影响。换句话说,为了使消费者购买一个既定的数量,市场价格必须下降,以弥补税收的影响,如图2-21所示。

图2-21 对消费者征税后的情况

【结论】

1.对两种税收的分析研究表明,对生产者征税和对消费者征税是一样的,由于税收影响的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位置,故产生新的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产生时,买卖双方共同分摊税负。

2.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税收负担的分摊有大有小,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两者才平均分摊。一般而言,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一方。即如果Ed/ES较小,税负主要由消费者承担,反之,是由生产者承担。因为弹性实际上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离开市场的意愿。需求弹性小意味价格变动时,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数量变化不多,供给弹性小意味着生产者在价格变动时,供给量的减少或者增加不多。由于征税影响价格,所以有较少选择的一方不能非常顺利地离开市场,从而必须支付更多的税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