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

案例1

我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分析一些问题,如赌博。从道德、伦理和法律等角度来看,赌博是坏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也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反对赌博。

首先,赌博只是把财富从这个人的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消耗时间和其他资源但却并不创造更多的财富。当赌博行为超出消磨时间的娱乐范围时,它将减少国民收入。

第二,它趋于扩大收入的不平等和不稳定。在同一桌子上赌博的人开始时可能拥有同量的货币资源,然而在结束时其货币数量却大不相同。赌博者及其家庭总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发财致富,但期望却往往落空,甚至于连饭都吃不上——这是在赌博中能预料到的结果。

第三,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赌博是非理性的。因为对同一个人来说,增加1000元的收入所增加的效用与失去1000元所损失的效用相比,失去的效用大于增加的效用。赢钱时大手大脚地花钱,输钱时省吃俭用,说明赢来的一定数量的钱所增加的效用比输掉的同等数量的钱所减少的效用低。同样,在赌博时输赢机会相等也会引起经济上的损失,因为虽然你可能赢的钱抵消了你可能输的钱,然而,你可能赢得的满足(效用)也要小于你可能输掉的满足(效用)。这就是说,当你携一定数量的钱进入赌博场所还没有开始赌博时,就已经输了。所以,赌博的行为被经济学家认为是不理性的行为。虽然从宏观上来看,除掉赌场的成本,赢的钱等于输的钱,从微观上来看,赢钱的期望值等于输钱的期望值,似乎并不构成物质的直接损失,但现代经济学却证明:赌博从整体上看会降低社会的总效用值。你可能赢得的效用一定少于你可能输掉的效用,所以尽管输赢的机会相等,效用却遭到了损失。

同样,富人增加收入所得到的“社会福利”或效用总和少于穷人失去金钱所失掉的同一效用的总和。这个论点可以用来反对赌博,而且被用来支持“累进的”或收入越高纳税比例越大的税收制度,以便减少收入的不平等。像征收个人收入调节税这样的“劫富济贫”的政策之所以具有合理性,就是因为富人所失去的效用永远要小于穷人所得到的,因而社会的总福利是增大而不是减少的。所以劫富济贫的行为,是一种增加社会总福利的行为,只要应用恰当,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会提高。

与此相对应,与锦上添花相比,雪中送炭能更多地增加社会福利。对于穷人而言,得到别人的支持的“效用”可能是其一生命运的改变,而对一个处于顺境的人而言,同样的支持可能就不值一提。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人去锦上添花,去巴结富人而不去做雪中送炭的事呢?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雪中送炭是只有付出而没有回报的行为。所以,政策制定者经常从投资者的角度制定游戏规则,经济学家更多地愿意站在有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企业家愿意为有钱人提供产品和劳务。但这种行为可能使整个社会的福利下降。所以政府应该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因为政府的目标应该是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从长远来看,政府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氛围,帮助人们掌握更多的技能,进而带动社会全面的繁荣与发展。

案例2 从春晚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大约从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老百姓的春节年夜饭桌上多了一道诱人的大菜,那就是春节联欢晚会。记得1982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在当时娱乐事业尚不发达的我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晚会的节目成为全国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题材。

晚会年复一年地办下来了,投入的人力物力越来越多,技术效果越来越先进,场面设计越来越宏大,节目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从哪一年起,人们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评价却越来越差了,原先在街头巷尾和茶余饭后的赞美之词变成了一片骂声,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一道众口难调的大菜,晚会也陷入了“年年办,年年骂;年年骂,年年办”的怪圈。

春晚本不该代人受过,问题其实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他(她)从中得到的效用是越来越少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被视为一种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在其背后也有生理学的基础:反复接受某种刺激,反应神经就会越来越迟钝。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让我们欢呼雀跃,但举办次数多了,由于刺激反应弱化,尽管节目本身的整体质量在提升,但人们对晚会节目的感觉却越来越差了。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时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尽管有时我们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在大多数情况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了第一次的重要性。难怪人们最难忘的是自己的初恋,最难忘恋爱中第一次约会的地点。

(资料来源:李仁君:《吃苹果与看晚会》,《海南日报》2002年9月25日)

案例3 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水和钻石的价格难题,那就是:水应当比钻石更值钱吗?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如何决定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的问题时,就提出过这个问题。根据常识,一个物品的价格取决于它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水为消费者所必需,水的有无,生死攸关,效用极大,但水的价格很低。而钻石是非必需品,效用有限,价格却非常高。这是为什么?

虽然在200年以前,这个难题困扰着亚当·斯密,但是现代经济学家已经解释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几个答案。最简单的答案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水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于很低的价格水平,而钻石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很高的价格水平,如图3-14所示。

图3-14 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

在图3-14中,水的需求曲线和钻石的需求曲线形状基本相同,随着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至于供给曲线,由于水的成本很低,而且供给非常丰裕,供给者愿意按PW的价格供给任何数量,所以水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钻石的产量有限,不管价格如何,供给量总是固定的,所以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线。水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PW,而钻石的供求决定的价格是PD。前者价格低,后者价格高。

除了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答案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边际效用分析来解答这个难题。为此,先要区分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指从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全部满足或效用。边际效用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而得到的新增加的效用。消费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总效用等于各单位的边际效用的总和。经济学家们在分析效用时,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这个规律指出,随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越来越多,他从中得到的新增加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少。

水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我们从消费水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巨大的。但是,我们消费的水如此大量,以至于它的边际效用递减到极小。

至于钻石,相对于水来说,总效用很小,但由于我们购买和使用的钻石数量非常少,其边际效用很高。

价格与总效用无关,但与边际效用有关。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和他们面临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他的支出在各种商品之间的分配,必须使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都相等。

=…=每一元支出的MU

MU是英文边际效用的缩写)

如果花费在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每一元能够提供更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就会多购买这种商品,少购买其他商品,直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使得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每一元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商品相等为止,这样就会增加消费者的总效用。如果花费在某种商品上的每一元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其他商品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消费者就可以少购买这种商品,多购买其他商品直到花费在该商品上的每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上升到一般的边际效用水平为止。

上述这种对各种商品的每一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的相等性,对于水和钻石也是正确的。水有低价格和低边际效用,钻石有高价格和高边际效用。水的低边际效用除以其低价格等于钻石的高边际效用除以其高价格。总之,水和钻石的价格都取决于它的边际效用而不决定于它的总效用。

解释价格之谜的另一个方法是运用消费者剩余。一种物品的总效用与其总市场价值(用价格乘数量)之间的差额被称为消费者剩余。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消费者剩余,基本的原因在于:对于所购买的某一物品的每一单位,从第一个单位到最后一个单位,我们都支付相同的价格。我们所支付的每一单位的价格都等于最后一单位的价值(边际效用)。但是,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前面各单位都要比最后一单位具有较高的价值(边际效用)。这样,我们就从前面的各个单位享受了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付的金额与实付的金额的差额,是消费者获得的净收益,是经济福利的一种好的衡量标准。

再看图3-14,水的价格是PW,消费量是Qw,从水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的面积PWER很大,可见,水价低引起了大量的消费者剩余,而水的总效用=消费者剩余+OPW·OQW,其值更大。钻石的价格是PD,消费量是QD,从钻石的消费得到的消费者剩余的面积PDER 很小。可见,钻石价高引起了少量的消费者剩余,即使加上钻石的市场价值,钻石的总效用也不大。

综上所述,运用消费者剩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水的总效用大而价格低,钻石的总效用小而价格高这个问题。

(资料来源:汪祥春:《谈谈经济学中水和钻石的价格之谜》,《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