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育专修科的成立
体育科创建于1952年春,以培养体育师资为目标,时称“体育专修科”,是浙江师范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修科之一,也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体育系科之一。体育科起初设在杭州市体育场路省体育场(今杭州市体育中心),继而迁往六和塔浙江师范学院,后又回到体育场路北首(今浙江日报社所在地)。
一、体育科的创建
体育科创建时在体育场路省体育场,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备相当简陋,曾以敌伪时期在体育场留下的马房作校舍,利用明德女中部分旧课桌和器材作教学器具。为此,省政府拨专款在浙江师范学院新建400米泥沙跑道田径场和简易活动室,并购置一些体育器材。1952年8月,体育科迁至六和塔。
此后,随着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原有校舍显得拥挤不堪。1954年秋,浙江师范学院决定将体育、政治、中文、历史等系科迁至体育场路北首。迁址后的体育科建起300米跑道田径场、4个篮球场、1个竹棚体操房和1个舞蹈房,还购置一些体操器材。1956年以后,体育科进一步扩建场地,兴建了400米煤渣跑道田径场、足球场,以及1个竹棚球类房(内置2个篮球场)、6个排球场、1个举重房、1个射击场和2个网球场,还有斜坡跑道和室内木屑跑道等(在今浙江日报社、杭州市体育馆,浙江体育大厦所在地)。
体育科主任是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舒鸿教授,他与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吕树本、负责教务工作的方载震及负责财务工作的朱可文等共同担当起体育科初创时期的建设任务。为了办好体育专修科,舒鸿首先着眼于组建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他先后调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学系的专门人才,其中有当时浙江大学的胡士煊副教授、屠鼎瑛副教授,省体育场场长朱守训副教授,之江大学的张强邻副教授,及李华英、宋松山等;同时聘请浙江大学的吾舜文、蒋新、杨鸿材、黄华烈,以及金志培、杨山农、赵诚等专家为兼课教师。1952年秋,刚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体育学系的燕琳、张琦二位青年被分配到体育科任教。1956年,胡士煊被提升为副主任。
为了加强体育的专业教育,体育科自1955年起先后成立5个教研组。
生理卫生教研组于1955年成立,组长屠鼎瑛,浙江嘉兴人,1921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擅长人体解剖、生理卫生和体育教学法,是国家级田径裁判。
田径教研组于1956年成立,组长朱守训,浙江鄞县人,1932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学系,擅长田径运动训练、运动裁判法和体育行政等教学,是国家级田径裁判。
球类教研组于1956年成立,组长张强邻,浙江海宁人,1931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学系,擅长足球、网球运动,对球类运动的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法研究颇深,是国家级足球裁判。
体操教研组于1956年成立,组长宋松山,江苏泰兴人,1946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学系,擅长体操运动教学、训练和竞赛裁判法的教学研究,是国家级体操裁判。
公共体育教研组于1956年成立,组长方载震,浙江金华人,1933年毕业于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体育学系,擅长田径、游泳、游戏等项目的教学研究和竞赛工作,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场地建筑经验丰富,是国家级田径裁判。
二、体育教学与训练
体育科的学制为2年,主要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及体育干部,开设的课程有政治、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行政、体育理论、体育教学法、人体解剖、生理卫生、急救按摩、竞赛裁判法、场地建筑、田径、体操、球类(篮、排、足、网、乒乓等)、武术、游泳、游戏、举重、舞蹈、教学见习、教育实习等,后又增加重竞技(武术、拳击等)、音乐等。专业课程所用教材,主要参考北京、上海体育学院的相关教材,或由教师自行制订大纲,自编教材、讲义。教学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注重思想教育和体育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的传授,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重视为二年级安排为期4~6周的去中学和社会的集中实习活动,要求学生严格执行实习大纲,了解实习学校体育工作实际,试教体育课,听、看体育课等,结束时写好实习报告。5个教研组成立后,经常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如教师集体备课,互相听、看课,以及研究教材教法。
在办学过程中,体育科经常举行运动竞赛,参与社会各种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和社会体育服务工作,并选拔选手参加比赛。1954年10月,浙江省举行第二届省运动会时,体育科的部分师生是杭州市代表队拿名次得分的主要选手,详见表2-1。
表2-1 体育科师生参加浙江省第二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取得成绩一览
由于在几位教授、副教授的带领下,体育科的教学和训练搞得很出色,20世纪60年代《体育报》曾发表《西子湖畔的体育教授》一文,赞扬这些体育专家对体育教育所做出的贡献。
体育科自1952年创办至1958年暑期,为国家共计培养了330余名体育专门人才。1954年,第一届82名学生毕业时实行全国分配,他们把党的需要看成是自己的第一志愿,高高兴兴地奔赴祖国各地。其他各届学生(1955届31人,1956届93人,1957届39人,1958届90人)大多在省内就业,一般被分配在中等学校和高校担任体育教师,或去业余体育学校担任教练员和政府机关担任体育干部。体育科也注重在自己培养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学生留校,充实各个教研组。如20世纪80年代体育系系主任、国际级体操裁判王明海教授,就是1954年第一届毕业生。体育科每年都遴选学生留校。这些年轻教师经老教师的传、帮、带,或脱产去北京体院、上海体院攻读研究生(燕琳、王明海、唐珍贤等),逐渐成为教学训练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