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打击
本期特刊会讨论全球化——即贸易、人员和资本在全世界更自由地流动——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弊病,以及总体看来它是否依然是桩好事。这个问题细究起来要比乍看上去麻烦得多,这还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开放的几个要素有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近几十年来,世界经济还遭受了另外几次大动荡,我们很难把它们的影响孤立出来。
首先,技术变革极大影响了就业和工资。富裕国家工资的不平等程度上升,大部分源自于新技术使得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更有价值。同时,公司的盈利能力差距日益拉大。亚马逊、谷歌和优步等网上平台充当消费者和生产者或广告商之间的媒介,它们依靠网络效应:用户越多,它们就越有用。相比于失败者,主宰这些市场的公司获得了惊人的回报。这有时会让位于收入分布最顶端的那些人获得意外之财。同时,自动化成本的快速下降让中低技术人员面临失去工作的危险。所有这些变化都被全球化放大,但它们无论如何都会是颠覆性的。
动荡的第二个来源是金融危机,以及银行体系崩塌后常出现的漫长而缓慢的复苏。金融危机前的信贷繁荣有助于通过推高房屋价格和提升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来掩盖收入不平等的问题。随后的萧条同时摧毁了就业和财富,但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反弹速度要比其他人快。债务资本的自由流动也为危机推波助澜,但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银行监管松懈。银行崩溃早在全球化开始前很久就发生过。
在这一切之上还要加上一个独特的事件:中国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出口主导的增长让中国从一个贫穷国家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一成就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当年迅速而顺利地打入了全球供应链,但随着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如印度或非洲等拥有庞大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将会发现,如今要再做到这一点已经变得更为困难。
本期特刊将梳理这些庞杂的作用力,讨论商品、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影响。结论会是,某些关于经济开放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人们低估了更为一体化的全球经济所造成的压力,为帮助受损者所做的努力还太少。但是,大部分对于开放的批评都被误导,贬低了其益处,并把另有原因的问题也归咎于它。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往后退会使所有人都过得更糟糕。
(摘自《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2016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