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既要知足,也要知不足
人们常说,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是一种明智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知足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际遇下都能安享人生之美,乐天知命。但是,知足也应该有度,如果过于“知足”就变成了不思进取,让我们的一生安于现状、碌碌无为。而且,知足虽然能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人生乐趣,却无法给我们的人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因此,不仅要知足,也要知不足。俗话说“知不足,然后能自省”,也就是说,通过反省,知道自己身上存在着什么不足和缺陷,了解自己有什么困惑,然后才能完善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不足”不是放任自己的野心无止境地发展,不是任由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也不是盲目地追求高不可攀的目标,更不是急于求成,而是在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审视的基础上,从现实情况和自身条件出发,弄清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什么,然后以切实可行的行动来弥补和完善。只有“知不足”,才能知道自己缺什么,距离目标有什么差距,如何接近自己的目标。
“知不足”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既要在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上知不足,也要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上知不足。只有这样,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知不足中不断攀登到人生的新台阶、进入到社会的更高层次。
人生应该在知足中感受幸福,在知不足中寻找前进的方向,获取进取的动力。生活中常怀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内心才能保持安宁,收获一份淡然与闲适。但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应该懂得知不足的真谛,从而清楚地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距离,驱使自己不断地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高效。
正因为知不足,才会不断追求、弥补不足,让自己更完善。加拿大著名教育学家迈克尔·富兰在他的著作《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Change Forces:Probing the Depths of Educational Reform)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观点,他认为:“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假如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一个人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恰好说明他获得了不断向上发展的动力。能提出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发现问题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些从来都没有问题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太完善了,而是因为他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摩尔的得意门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来拜访摩尔,在聊天的时候,他好奇地问摩尔:“你门下的徒弟这么多,根据你的观察,哪一个徒弟是最为出色的呢?”摩尔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维特根斯坦。”罗素惊讶于他的不假思索,问道:“为什么?”摩尔回答说:“在我的课堂上,只有维特根斯坦在听我讲课的时候,脸上时时流露出困惑的神色,而且会向我提一大堆问题。”
徒弟们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摩尔的眼光,维特根斯坦很快就在众弟子中脱颖而出,最终成长为一位年轻有为、富有声望的学者,他的名气后来甚至超过了罗素。
于是,又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笑了笑,回答说:“因为他没有了问题。”
对于现状始终怀有不满之心,并时刻不忘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总结、思考,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人不断发展、获得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之所以要知不足,正是为了让自己在为人处世中做得更好、更完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益求精的姿态。在任何一个领域,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都需要保持这样一种进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