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
白虎汤
热厥
吕某,男,48岁,农民。初秋患外感发烧不止,体温高达39.8℃,到本村医务室注射安基比林等退烧剂,旋退旋升。四五日后,发热增至40℃,大渴引饮,时有汗出,而手足却反厥冷,舌绛苔黄,脉滑而大。此乃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的“热厥”之证。治当辛寒清热,生津止渴,以使阴阳之气互相顺接而不发生格拒。急疏白虎汤: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6g,粳米一大撮。仅服两剂,即热退厥回而病愈。(陈明.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感冒解后高热不退
秦某,男,43岁,工人。1999年4月13日初诊。1周前不慎感受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厂医予荆防败毒散3剂,服后汗出,寒热,头痛诸症消退,但2天后又出现高热(体温39.2℃)不退。查其面目俱赤,口渴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滑。辨证为肺胃郁热。治宜辛寒重剂清透郁热。拟白虎汤,处方:生石膏48g(先煎),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30g。水煎服。服3剂,热退而安。(刘含堂.经方治病经验录.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病毒性重感冒
李某,男,27岁,工人。2009年10月5日就诊。患者2天前出现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干、身困等。按感冒给予安乃近、吗啉双胍、双黄连口服液治疗,翌日出现高热、口干渴、头痛、咽痛、身出汗而热不退,予以肌注氨基比林3mL,静脉滴注含清开灵针20mL,利巴韦林针0.6g,头孢曲松针3.0g,半天后依然如故,不见好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均正常;胸部X线示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现症:上述诸症具见,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西医诊断:病毒性重感冒。中医辨证:气分热盛。治法:清热生津。方药:石膏60g,知母20g,甘草15g,粳米30g。西洋参15g。1剂,水煎,早晚分服。1服数小时后诸症大减,2服竟瘥。体温正常,诸症若失。[方文献.白虎汤加味治疗病毒性感冒20例.河南中医,2010,30(5):439]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张某,男,35岁,工人,2007年5月12日初诊。患者自觉右眼突然眼红、眼痛、视物模糊3天。自行用消炎眼水无效而来诊。患者面赤,烦渴,恶热,小便赤,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视力检查:右眼0.5,左眼1.0。右眼角膜后KP(++),Tny(+),瞳孔4~7点后粘连,对光反应消失。眼底未查。诊断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中医辨证为气分热证,应清热,解毒,明目,给予白虎汤加减。处方:石膏30g,知母10g,炙甘草6g,龙胆草10g,栀子10g,黄芩10g,密蒙花9g,配合局部散瞳治疗1周后视力好转,眼部症状明显减轻,瞳孔粘连解除。服用龙胆泻肝胶囊1个月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王鑫.经方在眼科应用示例.河南中医,2010,30(7):66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夏某,女性,54岁,黑龙江人,农民。2008年10月13日初诊。2004年10月,因昏迷急诊入院检查发现尿酮(+++),随机血糖22mmol/L,完善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予系统治疗。患者出院后用药不规律,反复发作2次,每次均以胰岛素及补液治疗,酮体阴性后作罢。患者2周来因农忙未规律服用降糖药,近5天来发生呕吐求诊。刻下症:口干饮冷,日饮5L,呕吐时作,乏力消瘦,近1个月体重下降6kg。头昏沉,饮水后即刻见汗如珠滚,尿频,夜尿2次,大便正常量偏少。纳食少,嗜睡。面色苍白,舌质暗红,少苔,舌下静脉增粗,脉沉略数。患者未用胰岛素治疗。当日空腹血糖15.6mmol/L。尿常规示:酮体(++),尿糖(+++),尿蛋白(+)。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方:生石膏120g,知母60g,炙甘草15g,粳米30g,天花粉30g,黄连30g,生姜5大片。2008年10月20日复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用任何降糖西药。患者服药2剂,口渴减轻,尿常规示:酮体(+),尿蛋白(-),尿糖(+)。服药至6剂,尿常规示:酮体(-),尿蛋白(-),尿糖(+)。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3mmol/L。处方:患者口渴饮冷缓解,减生石膏至60g,知母至30g,加西洋参9g,益气养阴以调护。加达美康缓释片每天60mg,进一步控制血糖。服上方28剂后病情平稳,改为散剂,每27g,每日2次,煮散10分钟,汤渣同服。
按:患者以“呕吐、渴饮”为主诉就诊,且喜冷饮。阳明胃火亢盛,蒸灼津液,液被火炼而亏,则思源以灭火,索冷以去热。胃火妄动则呕吐,壮火食气则疲乏嗜睡,火热下趋膀胱见夜尿多,又尿中酮体为水谷运化失常形成之膏浊。考究其源,为热盛伤阴之证,盖其热为主、火为先,阴伤津少为其果。参考糖尿病酮症的特点,血糖异常为源头,液体丢失是主因,当佐以补液降糖之法。该患者为“郁、热、虚、损”之典型热阶段,虽无身大热、脉洪大,白虎汤之四大症未悉具,但其“口渴喜冷”已能概全,为热盛伤津之证。予清热生津之法。[周强,赵锡艳,彭智平,等.仝小林教授运用白虎汤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验案.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29]
石膏的正确使用
张艳经查阅古今文献,认为石膏的正确使用是白虎汤能达到预期疗效的关键。
1.石膏用量宜大。石膏用量要根据病情、年龄、体质、季节等,斟酌使用,其量不宜太小,但也不宜太大,每剂在30~120g为妥。
2.不必先煎。关于石膏的用法,在《中药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明确提出宜先煎。先煎的原因主要是石膏为矿物类药材,水溶性较差,先煎的目的在于增加其溶解度。但张仲景在白虎汤用法中明确指出“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可见石膏在方中不需先煎。并且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共载含石膏汤剂25首,均未提及先煎。现代研究亦表明,石膏先煎并不能增加其溶解度。如从化学角度看,石膏是溶解度很小的微溶物质,它在100℃时的溶解度比0℃时还小,即使在溶解度最大的40℃时,每100g水中最多也只能溶解0.21g。先煎时的温度一般在100℃,正是石膏溶解度最小时,且长时间煎煮使溶剂(水)减少,已溶出的石膏又会有部分重新结晶,煎煮时间越长则汤剂中石膏含量越低。所以,张艳认为目前石膏均已做成粉末入药,可以同其他药物同煮,无须先煎。
3.石膏宜与粳米同煮。白虎汤中石膏需与粳米同煮,等米熬成汤后,方可使用。方中配伍粳米的含义,《方剂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言:“佐以粳米与炙甘草益胃生津,亦可防大寒伤中之弊。”笔者认为,此种解释恐非仲景原意。众所周知,石膏水溶性较差,在黏稠的米汤中不易澄清而形成含有大量石膏微粒的悬浊液,服用此种悬浊液会使患者摄入大量尚未溶于水的石膏微粒。因此,配伍粳米的原因不是防石膏大寒伤胃,恰恰相反,而是为了摄入更多的石膏,以克服因为石膏溶解度较小带来的摄入量不足的问题。现代研究亦表明石膏与粳米配伍对Ca2+溶出量影响不大,这进一步表明,用石膏同粳米煮并不是为了增加其溶解度。
另外,米汤的吸收显然要慢于单纯的水溶液,也就相应地延长了石膏在肠胃中吸收的时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药物的吸收率而达到增效的目的。
综上所述,白虎汤中石膏用法要点有三:石膏用量大,每剂宜在30~120g;不必先煎;与粳米同煮。只有紧紧抓住这三个要点,才能真正理解张仲景白虎汤组方配伍的核心思想,才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此方。[张艳.谈白虎汤中石膏之用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39-140]
白虎汤证
患者,男,22岁。1992年3月15日,遭雨淋后,感冒发热,服西药不效,就诊我室。头痛,发热,体温40.5℃,口渴,饮水不多,面赤目红,脉洪数。处以白虎汤:石膏150g,知母30g,甘草15g(炒),大米30g为引,加水2000mL,煎取600mL,分3次于半日内服完,汗出热退,未再用药,体温未复升。
讨论:“大米”是我们现在的称谓,按《伤寒论》是粳米。查《本草纲目》粳米属硬而不黏的那种。黏的那种医方中称“糯米”,我们当地俗称“江米”。白虎汤中若用糯米,则药汁如粥,黏稠不能滤出。另外,《伤寒论》白虎汤中粳米先煮,然后用米汤煎药,我曾如法煎煮过一次,可能是煎煮时间有点长,药汁如糨糊。所以之后用白虎汤,都是米同诸药一起煎煮,有效,且方便。如今治疗发热的疾病,抗生素、激素、输液得到广泛使用,不是在太阳阶段治愈,便在阳明白虎汤阶段治愈,承气汤证已不多见。白虎汤应用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因有些热病,有的不经太阳阶段,直接呈现白虎汤证,本案便是一例。(姜宗瑞.经方杂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白虎汤证
住三角街梅寄里屠人吴某之室,病起四五日,脉大,身热,大汗,不谵语,不头痛,唯口中大渴。时方初夏,思食西瓜,家人不敢以应,乃延予诊。予曰:此白虎汤证也。随书方如下:生石膏一两,肥知母八钱,生甘草三钱,洋参一钱,粳米一小杯。服后,渴稍解,知药不误,明日再服原方。至第三日,仍如是,唯较初诊时略安,本拟用犀角地黄汤,以其家寒,仍以白虎原剂,增石膏至二两,加赤芍一两,牡丹皮一两,生地黄一两,大小蓟五钱,并令买西瓜与食,2剂略安,5剂全愈。
辨析白虎汤是仲景辛寒清热之主方,治疗伤寒,脉浮滑,表里俱热的阳明病。曹氏察患者症见“脉大,身热,大汗”,知其里热炽盛,“不谵语,不头痛”,当不属热犯心包或热结阳明,“唯口中大渴”,津液大伤,辨为白虎汤证。服3剂后稍解,犹恐热入血分,调重石膏用量,加入清热凉血之品,5剂全愈。病案记录精详,用药得当。[胡向阳,张荣华.《经方实验录》白虎汤证医案辨析.陕西中医,2008,29(6):701-702]
白虎汤证
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甘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甘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黄一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牡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态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迟,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语态悉除,不复发。唯大便不行,用麻仁丸二钱,芒硝汤送下,一剂而瘥。
辨析本案患者起病于桂枝汤证,服后“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可知太阳病已尽。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此为太阳转属阳明证。曹氏投以白虎汤,察患者“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便增重石膏至二两,加入清热凉血之品,病势得缓。但间隔三日后,患者“热又发,且加剧”,曹氏虽“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迟,证大可疑”,但和其子论析证情,确认此乃热势较盛之白虎汤证,故“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终至奏效而病愈不复发。[胡向阳,张荣华.《经方实验录》白虎汤证医案辨析.陕西中医,2008,29(6):701-702]
白虎汤证
友人郁祖安君之女公子,方三龄,患消渴病。每夜须大饮十余次,每饮且二大杯,勿与之,则吵闹不休,小便之多亦如之,大便不行,脉数,别无所苦。时方炎夏,尝受治于某保险公司之西医,盖友人也。逐日用灌肠法,大便方下,否则不下。医诫勿与多饮,此乃事实上所绝不可能者。累治多日,迄无一效。余诊之,曰:是白虎汤证也。方与:生石膏四钱,知母二钱,生甘草钱半,粳米一撮,加其他生津止渴之品,如西洋参、天花粉、白茅根之属,五剂而病全。顾余热未楚,孩又不肯服药,遂止服。越五日,旧恙复发,仍与原方加减,连服十五日,方告全愈,口不渴,而二便如常。先后计服石膏达半斤之谱。
辨析本病案患儿多饮,大便不行。某西医逐日用灌肠法对症治疗,“累治多日,迄无一效”。曹氏辨为白虎汤证,投以小量白虎汤,酌加益胃生津之品,调护痊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点和精髓,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病求本,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是中医学整体医学的优势。[胡向阳,张荣华.《经方实验录》白虎汤证医案辨析.陕西中医,2008,29(6):701-702]
白虎汤例证
历史上,许多精于临床的伤寒大家都曾强调原条文的正确性。随着《伤寒论》研究的深入和现代生理学的发展,原来许多认为是“传抄之误”的地方,也被众多医家一一证明,原条文无误。如第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舌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但对于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大多数研究者还认为是“传抄之误”。笔者认为此条应为:平素体寒又兼阴亏的人突然外感,病邪滞留于气分还未入里之证。但苦于没有临床佐证,对自己的推测也不敢肯定。
2007年春节刚过,一同事亲戚,女,自感头昏发热,托为诊治。刻诊:颜面微热,脉浮洪微滑,舌苔润滑,正常淡白苔。两年前我曾用大剂附子理中汤为其治疗多年的月经剧痛,深知她属于体寒之人,恐不胜白虎汤之寒,但又不似“真寒假热”之少阴证和“阴不敛阳”之血虚证和“补中益气汤”证。思前想后,犹豫再三难以决断。正当犹豫之际,她补充说:“这几天口渴喜冷饮,而原来从不饮冷。”我眼前一亮,突然想起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诊断时因发现舌润,故未问口渴与否。细询其因,诉说春节时工作太忙,劳累所致。《内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洪大之脉当应用凉润之剂,不拘于季节。遂处白虎汤:生石膏60g,知母20g,炙甘草10g,用东北大米50g,烧开水再放大米,开锅十分钟后去米用汤煮药。因担心素体寒凉,不任凉剂,所以仅开一剂,以观其变。又恐其药不对证引起腹痛,让其备好姜糖水,并嘱咐先喝1/3,无不良反应1小时后再喝1/3,再无不良反应,喝剩下的1/3。第二天来电告知,自感发热已消失,头脑也清凉了许多,无腹痛和其他反应,唯少余口渴。嘱其按原来方法饮米汤即可,勿需服药。两天后电话告知,已痊愈。
2009年秋后又遇一类似案,其证相似,唯其脉洪而不滑。由此可知,很多医家认为第176条为“传抄之误”并不成立。(杜军明.仲景原文与临床结合是诠释《伤寒杂病论》的最佳途径.2010年全国经方应用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