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三维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新闻传播与宣传的区别和联系

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一种传播,两者明显不同。新闻传播与宣传都是传播,新闻传播可以起宣传作用,但这两者仍有很大的区别,它们的传播内容、方式、要求、出发点和直接目的都不同。我们许多人有意无意地把它们混为一谈,既不利于按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办事,又不利于提高宣传水平,还会帮助以宣传需要为名隐瞒、篡改、捏造事实。

一、新闻传播与宣传的区别

“宣传”两字在汉语词源上的意义是宣布传达和互相传布,相当于传播。

在现代使用中,从广义上说,宣传就是宣示传扬。不论是事实性、意见性还是情绪性信息的传播,包括新闻传播,都可以是宣示传扬。报道某个人、某个地方、某种行为,都可以是宣传。

从狭义上说,宣传是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包括各种理论、主张、纲领、方针、政策以及道德、法律观念等等)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使之朝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如理论宣传、政治宣传、思想宣传、宗教宣传、道德宣传、法制宣传、商业宣传、卫生宣传、公关宣传、广告宣传等等。而新闻传播则是狭义信息的传播,用于告知、交流、沟通,与宣传有许多不同:

1.传播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

新闻传播是从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出发,传播事实性信息,而宣传是从传者的意图出发,传播思想观念,或者说观点性信息。即使是“用事实说话”的宣传,这些事实也只是证明观点的材料,从属于说话,为观点服务的。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个“说”是事实,当年报道这一事实是新闻传播,而后来我们的经常传播这个观点,则不是新闻传播,则是宣传。

2.传播的直接目的不同

新闻传播的直接目的是告知,满足人们了解信息的需要。新闻传播也会为了宣传,但那是间接的,是通过告知而达到的。宣传则是要让人们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态度、行为朝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巩固、加强或变化。

3.传播的要求和方式不同

新闻传播要真、新、快等,都是与传播事实性信息相关,其中全面、客观的要求,还是对片面宣传的抑制。而宣传要求的是①正确:观点正确,推理正确,材料运用得恰当、典型;②鲜明:观点明确,突出主要观点,尽可能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③针对性强:有的放矢,不要对牛弹琴。这些都是与传播观点相关的。

新闻传播注重新鲜,一般是一次性的传播,一家报纸不会连续刊登同一则新闻,广播电视新闻的重播,是针对还没有收听收看到的人。而宣传经常以重复来加深人们的印象,比如宣传样式之一的广告。

新闻传播注重信息的质和量,使告知达到准确、充分和有用。而宣传注重提法、口号、符号标志,使宣传准确和有力,并便于反复传播加深印象。例如宣传所用的符号,具有特殊的意义,用以唤起接受者相应的心理反应。党旗上的符号标志对于党员、十字架对于基督徒、新月对于穆斯林皆如此。

新闻传播追求速度、时效,以保持更大的新闻价值。而宣传讲究时机、时宜和场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新闻重事实,宣传重观点;新闻重告知,宣传重影响;新闻重时效,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新意,宣传要反复;新闻重信息,宣传重符号;新闻重沟通,宣传重操纵;新闻讲平衡,宣传有重点参见展江:《新闻频道:先更新理念后制度创新》,《南方电视学刊》2003年第4期。

4.区分的必要

新闻与宣传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无高低贵贱之分。但如果对新闻与宣传不加区分,有意无意地以宣传代替新闻传播,则既会排挤、消解新闻传播,又会降低新闻工具(往往也是宣传工具)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长期以来,我们把新闻与宣传混为一谈,把新闻传播、新闻工作都作为宣传活动、宣传工作,仅按宣传要求来选择报道内容、加工制作新闻,来管理新闻媒介和新闻业。于是被认为不利于宣传的新闻就不予报道,有利于宣传的就突出强化。

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需要的,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之初,但即使在那样的非常时期,仍要尽可能保持新闻的真实性,且对内的新闻传播与对外的宣传仍应有所区别。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和新媒体时代,仍然如此就会在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方面都有缺失,就不能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和新闻媒介的积极作用,满足社会和公众的多种需要,就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更缺乏国际竞争力。还会因新闻媒介缺位、片面、错误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的许多认识偏颇、决策失误、工作错误,乃至权力失控、腐败严重等问题,都与此有关。甚至还会被有些人以宣传需要为借口,肆意封锁信息,歪曲事实,压制意见,操纵舆论。

二、用新闻做宣传

1.现象和原因

毛泽东很早就提倡用报道事实产生宣传作用,即用事实说话。这是一种宣传艺术,而非新闻艺术,落脚点在“说话”,而非报道。后来人们将其作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乃至成为对新闻报道的最高要求,则是真理往前多走一步了参见谢金文:《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第80页。

用新闻做宣传日益成为重要的宣传方法。面向国外听众的“美国之音”广播,是西方国家用新闻做宣传的典范。许多企业也尽可能用新闻手段进行公关宣传、做“软性广告”,树立企业和产品形象。许多新闻传播还会产生传播者意料不到的宣传效果。

“事实胜于雄辩”,新闻的事实性使宣传容易被接受。加之现在的受众已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很大的选择主动权。追逐受众的单纯宣传越来越难以追到受众。而新闻则是许多受众追逐的对象,容易得到受众的选择。

2.运用宣传规律

要提高这一方法的效果,需要符合宣传规律,主要是使传播内容有宣传价值——具有能够产生宣传效用的成分,包括:

(1)一致性。即与宣传者所持的观点、主张、价值标准、宣传目的相一致。

(2)针对性。针对宣传所指向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

(3)普遍性。能具有普遍作用,会受到广泛关注,可产生广泛影响。

(4)典型性。正面典型能给人以经验和产生榜样的力量,反面典型能给人以教训和产生警戒的作用。

(5)时宜性。即合时宜,发表的时机适当,以产生较大的宣传效果,避免副作用参见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第265页。

宣传价值也不同于“宣传的价值”。后者是与宣传的作用相对应的使用价值,如宣传的政治作用构成政治价值、经济作用构成经济价值。

3.运用新闻规律

由于受众追逐的是新闻信息,因而用事实做宣传时,仍要遵循和利用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尽可能有客观的形式,让事实自己说话,力避宣传味宣传腔。这不仅能给人以客观、信实之感,还有助于避免、纠正报道者的偏见。

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栏目《中国新闻》的系列报道《20年巨变》中,有一集为《上海外滩公园的“情人墙”悄悄消逝》,反映的是20年前,由于住房紧张和活动场所少,外滩的黄浦江围墙前成了谈恋爱的极好去处。夜幕一降临,那儿就聚满了一对对谈恋爱的年轻人,以至于很拥挤。尤其是在墙边,甚至有大龄青年的弟弟妹妹提前去占位。20年后,这一景观不见了,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市区比过去扩大了几倍,公园和绿地增多了,年轻人又有了许多新的活动场所,如咖啡屋、歌舞厅、保龄球馆等。两三分钟的节目讲述了中国人生活变化的一个生动故事,不添一词却实实在在地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编辑处理上,也要让人们对内容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感到放心,自然而然地接受。“美国之音”的英语广播在播出社论之前和之后,加上一句“这是社论,反映美国政府的观点”,表示他们是把新闻和评论分开的,只是在评论中反映美国政府的观点。其实如果仅仅是在几十分之一的播出内容中含有美国政府的观点,也许美国政府就不会年年耗巨资于“美国之音”了。

4.正确处理新闻传播与宣传的矛盾

应以事实来检验观点的正确与否,当传者发现事实与宣传的观点有矛盾时,应尊重事实,而不应在报道中削足适履,用偶然、例外的事实来宣传观点,或扭曲、篡改、捏造事实,误导受众。

新闻传播的要求与宣传也会有矛盾。新闻的时效与宣传的时宜,新闻的全面、客观与宣传的突出、强调、鲜明的倾向性,都会有不一致之时。在选择和传播新闻时,是以新闻价值为主,还是以宣传价值为主?是保证、突出新闻价值还是宣传价值?

这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任务和对象,进行综合权衡。如在战争等特殊时期和环境中,往往需要以宣传价值为主,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扩散的可能和受众的选择余地、能力和自主性都大大发展了的今天,新闻价值的地位也自然上升了。

例如对同一件事情,新闻传播要求尽快报道,而宣传要在事情彻底搞清楚以后,选择适当的时候报道,此时要考虑到,现在手机、互联网已使不予报道、推迟报道、部分报道、对内对外有别报道等传统做法的效果大打折扣,任意使用这些做法,不仅会使公众的知晓权、批评权、监督权及其他相关权益受损,还会使我们传媒机构的公信力、甚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打折扣。在数字化、全球化时代,新闻传媒的国际竞争日益广泛和激烈,国内市场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新闻性的强弱还关系到我们传媒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同时,我们也要比以往更注意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信息的正当需求。

5.防止用事实说假话鬼话

说话被掐头去尾,意思就会走样。事实经过精心选择和处理,也会说出别样的意思,甚至被用来说假话鬼话。

事物往往有例外,如果用例外的事实来说话,就会说出相反的话。例如在虐待囚犯的地方,找一两个囚犯,说他们受到了善待,即使说的都是事实,也可能只是例外。事实的报道又会被说话者按需加工,甚至被化妆得面目全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媒介中,有大量的报道来说“文革”好,说大学停办好、学生去农村插队落户好,等等。不能说那些报道中的事情、学生在农村的笑脸等全是假的,但每次满载离家赴农村的学生的火车启动时,车厢内外一片哭声,这类事实在那时的新闻媒介上绝不能出现的。那时的许多用事实说话,不仅是对当时人说谎,而且是对历史说谎,后世人更会被骗。

用越直观的方式说话,说服力越强,而如果用来说假话,欺骗性也越强。如果上述囚犯的话,是用电视而非报纸传播的,人们看到了真人真事,往往很难产生疑问了。

作为受传者,则要明白有的新闻是用来说话的,其中有的话是对传者和受者都有益的,有的则只是对传者有益,而对受者无益,甚至有害。

三、“典型报道”

我们的新闻宣传中经常使用“典型报道”,但许多人对此的认识并不正确。

一般而言,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既有一定的个性,是独特的“这一个”,又有较大的共性——许多同类的人物或事物共有的性质。因而典型能有较大的认识价值:既是真切的,独特的,又具有较大的代表性,或者说较大的普遍性。其共性越丰富广泛、代表性强,典型性也就越强。现实主义文学通过描绘典型情景,塑造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能以小见大,以少见多,“一滴水珠见太阳”,让人们对现实能有既具体、又深入的认识和感受,例如杜甫的诗歌,茅盾的小说,夏衍的报告文学。新闻传播也可以通过对真实人物和事物的报道,产生类似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效果,如许多长篇通讯、大特写,并且还衍生出新闻与文学杂交的报告文学。

然而在新闻领域,许多人认为只要人物和事物突出就典型,比如特别好或特别坏。其实突出的人物和事物虽然有较为鲜明独特的个性,但不一定就有较广的共性,较大的代表性。

许多人还认为只要能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效果就是典型。在用新闻做宣传时,尽力突出强化报道对象的某些方面,而隐去相反的、被认为不利于宣传效果的方面。这种方法还被上升到了“典型报道理论”的高度。后来有人提出反诘:新闻报道要求全面、客观、注意平衡,而“典型报道”抓住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大做文章,进行突出、强化报道,有很强的主观性,不符合新闻之道,应予摒弃。

笔者以为,我们新闻媒介的许多“典型报道”,并非真正的典型报道,而是应加上引号的。其中有些确能产生一定积极的效果,但只是一种宣传方式,而不是通常的新闻报道方式。主要着眼于宣传教育价值,主要方法是“突出报道”——对突出的人物或事物进行突出强化的报道,并不注重报道对象的普遍性、代表性。甚至正因为其特质稀缺,才更要加以宣示传扬。这时的“典型”,其实只是某些方面较为突出的人或事。在报道中又将这些方面凝练、集中、强化,而略去相反的方面。于是产生出许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革命生产样样精通的模范,或头顶生脓脚底长疮、什么政治运动中都可用作批判材料的“老运动员”。于是有些“先进典型”活得很累,还被人指为虚伪;有些“反面典型”不是气死就是寻死。

不可否认,有些并不全面,又不一定含有较大共性的“典型报道”,也能产生不小的、积极的宣传作用,因而不必对其截然排除,就像不必因为新闻要新鲜、广告却重复,而否定广告的生存权,也不能因为“用事实说话”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而否定别的报道方法。但突出强化某些方面,隐去另一些方面,至少会使认识价值打折扣,甚至还会干扰我们的正确认知和判断。还应清醒地看到,这是宣传手法,而非新闻三昧,不能用得过滥,引起人们的“审美疲劳”和腻烦,更不能要求所有新闻报道都以此为准。

四、虚假新闻与宣传

不顾人们了解环境的需要,完全“从我出发”摆布新闻,甚至制造虚假新闻,这是许多宣传的致命伤。

有些人认为,只要宣传效果好,新闻报道与事实有些出入也无所谓。于是把关不严,让虚假新闻钻了空子。

让人们了解真实世界和周围环境,这是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责。假新闻的根本危害,正在于误导受众,使人们的认识产生偏差,从而影响与此相关的各种思维和行动。即使是看起来有正面宣传教育作用的假新闻,也免不了如此,而且还会侵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则,瓦解新闻传媒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