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三维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新闻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谢金文

一、新闻有无学

西方在一百几十年前就争论过新闻是否有学,后来出现了新闻研究和教学机构,似乎有学了,但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新闻无学,有的说是无学有术——操作方法。这也难怪。所谓学,是指某一门类的系统性知识和理论。在很长时期,我们的新闻工作基本只是宣传工作的一部分,新闻知识理论基本只是宣传知识理论,或党的工作理论之一部分。

然而新闻有自己独特的内涵、特点、要求、作用、规律和方法,有自己系统的知识,并已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新闻实践的发展又要求新闻理论不断地与时俱进,对实践做出新的总结和指导。

当代以来,西方新闻界需解决新闻传媒如何既保持经济独立的地位,发挥“第四权力”的制衡、监督作用,服务于公共利益,又避免利益集团的垄断性控制,服务于他们的私利。我国则需解决如何既做好党的喉舌,又做好党的耳目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现在中外新闻传媒还都面临数字化、全球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使新闻学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引进了信息学、传播学以后,新闻学界也逐步全面认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更新关于新闻本体、新闻传播和新闻业的理论,并吸收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把传统新闻学发展成现代新闻学。目前在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为一级学科,下有二级学科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事业经营管理、广播与电视、传播学。

总之,新闻有学,新闻需学。

二、新闻有何学

新闻学是关于新闻现象和活动的学科。新闻现象就是自然和社会中包含新闻性信息、构成新闻性事实的现象,如天气变化、自然灾害,政局变动、市场跌宕等,以及新闻传播现象。狭义上的新闻现象仅指新闻传播现象,包括新闻传播的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的现象,以及新闻活动现象,如新闻娱乐化、有偿新闻等等。新闻活动就是新闻性信息的传播活动。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等新闻传者的采写、编辑、传输等活动,也包括新闻受者的获取、接受、评论等活动。

新闻活动形成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新闻传播事业就是新闻事业,即有较大规模和系统的、经常性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业包括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通讯社等行业,是新闻事业的主要部分,其主体——新闻传媒也是传媒产业的一部分。详见本书的下篇“新闻事业与产业”。

新闻学主要有三部分: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新闻理论也被称为理论新闻学,又含三方面的理论:新闻本体理论、传播理论、事业与产业理论。新闻传播理论可再一分为三:新闻传播的现象和活动、各个环节、与社会的关系。

1.新闻本体理论

所谓事物的本体,是指可由其衍生出种种相关现象的“自在之物”,根本之物。新闻的本体问题包括新闻定义、新闻本源、新闻价值、新闻特点、新闻作品等。对新闻本体的认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对新闻现象的认识,对新闻活动的把握。

2.新闻传播理论

(1)新闻传播的现象和活动。包括传播的过程、内容和方式、要求和方法,新闻职业道德和精神、职业规范和修养。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实务中也含有理论问题。

(2)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包括新闻源、传者、媒介、受众、效果等。

(3)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包括新闻媒介的作用、社会角色、与舆论的关系,新闻自由、传媒责任及如何实现,涉及社会调控、新闻法治和传媒素养。

3.新闻事业与产业理论

新闻事业与产业理论包括新闻传播事业的起源和发展、体制和管理;新闻业的产业属性和特点、产品和机构、市场和行为;数字化、全球化的影响等问题。新闻传播产业问题受制于新闻事业的其他问题,反过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新闻事业,既关系到经济资源、运行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又对传播内容和效果有很大影响。过去我们的新闻理论对产业问题很少关注,后来许多研究也仅把产业问题视为新闻业的经营管理问题,这是很不够的。

至此可理出如下结构:

新闻理论、实务和新闻史相互交叉、关联、支持。新闻理论从新闻实务和新闻史获得依据和启示,新闻实务从新闻理论和新闻史获得指导和经验教训,新闻史又以新闻理论为指导、以新闻实务为内容之一。

三、新闻学的特点

新闻学是有很强的人文科学色彩的社会科学。这两种科学的区别在于: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文化生命(研究人的自然生命和自然环境属于自然科学),探讨人的文化生命存在和活动,如语言、诗歌、艺术等,形成语言学、文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社会环境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前者总结和指导的实践较多地采用形象思维,也较多地受感性的影响,而后者总结和指导的实践则较多地采用抽象思维,较多地受理性的控制。

新闻传播(包括接收)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的一部分,新闻学应富有人文情怀,因而新闻学当有很强的人文科学色彩。然而新闻传播不是主观思维的表达,而是客观信息的流通,虽然也要通过人,但要尽可能避免人为地偏离客观性。新闻学重点探索新闻传播的要求和方法、新闻活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关乎人的社会环境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并较多地依赖于抽象思维。

新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观点都直接来自于实践经验,又对实践有直接指导作用,如关于新闻作品的要素,关于新闻价值的元素。

新闻学与许多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果说社会的信息系统犹如人的神经系统,那么作为社会信息系统主渠道的新闻传媒系统则犹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十分重要,而且与各个其他系统直接相连。新闻传播的问题也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1947年在美国提出大众传媒(主要为新闻传媒)社会责任理论的新闻自由委员会,13名正式委员中,就有法学教授、经济学教授、政治学教授、哲学教授、宗教哲学与伦理学教授、人类学教授、历史学教授和政治家、教育家、银行家。

从新闻活动的角度来看,新闻报道的对象既丰富复杂,又千变万化,需要报道者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社会阅历,对于做好新闻工作也十分重要,犹如诗词格律之外的功夫对于做诗。因此,许多非新闻专业者,如果掌握了新闻学基本知识,又具有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也能从事新闻工作,还能做得非常好。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两者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新闻学以定性研究为主,包括理论思辨、历史分析、价值判断、经验总结。传播学发展起来以后,新闻学也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传播学的媒介、受众、效果理论,和相应的抽样调查、统计分析、效果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

四、新闻规律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它们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和外部关系之中,在一定条件下重复起作用,它们具有必然性、普遍性,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支配或决定作用。

新闻传播的内部规律,在新闻本体、新闻传播现象和活动的内部关系之中。如新闻的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程度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新闻报道越是全面、客观、公正,其质量就越高,传播范围和受欢迎程度就会越大;新闻传者有把关作用,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新闻媒介会使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接近或远离;受众的选择性注意、理解和记忆影响新闻传播的有效性;等等。

新闻传播的外部规律,就在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包括新闻媒介的社会作用和社会的反作用,新闻传媒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密切相关,新闻传播的发展取决于社会需要和条件,新闻事业受制于全社会的传媒素养,等等。

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所谓“观”,是指对事物的根本看法,如历史观、世界观、宇宙观,是非观、荣辱观、贞节观。穿了“马克思主义”马甲的,不一定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如教条主义、违背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的,如“文革”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捞取政治资本、甚至搞阴谋诡计的。不穿的也不一定不是,如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名称为科学发展观。我们很少看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对新闻本体的直接看法,许多论述反映的是报刊思想、传播思想、宣传思想、新闻工作思想。但只要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以此观之,我们现在的许多新闻思想、观点、论著,其实都是很马克思主义的。反之,机械的、教条的、脱离客观现实和历史环境的看法,即使搬用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许多原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的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可以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称为“科学的新闻观”。不符合新闻本体、要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例如,新闻是一种信息,宣传是一种传播,两者明显不同,即使是新闻传播和宣传,两者的内涵、作用、要求、方法等也不同,但许多人仍把它们混为一谈,以宣传方法代替新闻方法,宣传规律代替新闻规律,结果难免在信息传递、意见交流、舆论监督等方面都有缺失,不能有足够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会造成新闻媒介缺位、片面、错误而又得不到及时纠正,甚至被有些人以宣传需要为借口,肆意封锁信息,歪曲事实,操纵舆论。这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的才是科学的。不应把文革中或之前的新闻观,或马克思主义者曾说过什么,都作为今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008年本人的《新闻学导论新编》面世以来,新闻理论和实践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突飞猛进,给新闻传播、媒介、事业与产业都带来很大变化,因此现在这本《新闻学概论》几乎是重写了。

六、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学

网络、手机等数字化新型媒体续写了新闻史,革新了新闻采写编评摄等实务,还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信息源、传者、内容、媒介、受传者、效果生成和反馈等各个环节,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改变了新闻事业和产业。新闻学也当据以更新,除了要纳入上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特点和历史性发展、实务性方法,还当做出许多重新认识,包括但不限于:

1.更新新闻定义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采用的新闻定义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在今天的新闻明天才能见报的报纸时代,在1943年9月《解放日报》总编辑陆定一提出来时,作为狭义上新闻的操作性定义大体上是对的。

而现在广播电视大量传播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更是经常传播来自现场的实况,包括专业人员和公众提供的突发事件实时图文和视频,以及重大事件、活动过程中的实时、连续的传播。大数据、云计算还可带来许多预测性新闻,于是新闻就包含许多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事了。把新闻定义为“真实、新鲜、传播对象需要的信息”应更恰当。

2.重新认识新闻传者和受众问题

过去认为面向大众的新闻传者有一个组织机构,现在许多个人也通过新媒体面向大众传播新闻。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传者多元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也要改进传媒管理和提高个人的传媒素养。

受众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获取新闻和发出评论,还可随时与传者沟通。他们的选择余地和选择主动权更大了,他们的需求和兴趣爱好对传者的影响也更大了。这既使新闻传播更有效,又对宣传需要和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

3.重新认识新闻传播内容和媒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内容更加新鲜和广泛、全面和多元,更多地容纳公共新闻和公民新闻,反映民情民意和进行舆论监督,同时也更加真假相掺、鱼龙混杂。需要形成海量信息中优胜劣汰,而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媒体格局,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还带来传统媒体的内容调整、扬长避短,带来媒体融合,以及媒介经营管理的变革。与新媒体结合、乃至占领新媒体阵地,是许多传统媒体机构重要的新战略。2015年上海报业集团所办新媒体的收入已达该集团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4.重新认识新闻传播方式和过程问题

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分群化、个性化、多媒体化、双向互动化,由传者推送变为受传者搜取,由少数人控制变为无限多元。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和转发内容的方便性还使新闻传播更多地产生跟踪传播、多级传播。许多受众看了多级传播后,再搜索查找大众传媒初始一级传播的内容。一些受众还在接收传播的同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终端与他人共享。如边看电视边发微信微博倾吐感言,与他人相互影响。

5.重新认识新闻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新媒体改变了新闻事业的传者构成、媒介布局、受众地位、组织状态、人才需求,乃至新闻教育和研究的范围、内容与方法;改变了新闻传媒产业的产品、机构、市场、行为以及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不仅带来媒体融合,而且形成大众传播与人际、群体传播的融合,新闻传煤业与电信、电子等产业的融合;改变了新闻传媒与社会、与公众的关系,如给社会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便利,给公众参与传媒、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新的机会。

社会对新闻传媒的管理也要相应改变,如重构传媒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给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媒体融合创造条件。新闻传播法要结合新媒体带来的新情况,如新媒体传播权,新媒体中的著作权、名誉权、隐私权问题,新的行业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做出相应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