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简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感知能力

在某种情境下,人的反应最初只引起第一个感知神经元的具体变化,但由此又导致其他一些神经元的具体变化。例如,当某物质作用于鼻黏膜时,该情境会对人产生影响,但是,当用手指接触该物质时却没有这种影响。此物在鼻、手都会产生一般的压力和热的吸收以及其他种种影响。但是,此物作用于鼻黏膜却会产生特殊的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会激活某种神经元,使人产生嗅觉。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感知本能就是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能够感受450兆赫至750兆赫的光波,但却不能感知350兆赫以下的光波(即红外线)。同样,人能感知30赫兹至20000赫兹的声波,但却不能感知50000赫兹及50000赫兹以上的声波。其他的原始倾向依赖这些本能才能对某种情境做出反应。但是,这种情境并不仅仅是一块石头、一滴水或者一株马铃薯。没有这种感知性、印象性或者可接受性,就不会有注意、趋避和其他原始的智慧与品性。

前面所说的是一个经过训练的成人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所引起的神经元活动。但是,切不要以为,人原本就能对这种刺激产生这种反应。人原始的感觉能力和最后形成的感觉能力是不同的。对于按一定速度运动的以太、音叉所形成的声波、在舌尖上的一滴饱和生理盐水,凡此种种,依照人的原始联结所产生的意识状态与受过训练的心理分析学家对此的反应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心理学家能感受到世界的色相,并一一加以注意,但并不能把后天联结所形成的效果一一排除。相反,他们之所以能分析,正是因为他们后天形成了新的联结。人最初只能把基音听成泛音,经过训练后,它就能够被单独地或者从复合音中听出来,这是由一般的分类形成的。声音的分类就是刺激中的一部分与原本没有的、经过训练后所形成的意识反应的联结。这种联结不是原始的联结。原始的感知能力不能给我们清楚的声音、色彩、压力和温度的逐渐变化。只有长期的经验能够教会我们如此地感知这个世界。如果想知道不通过后天的训练,个体是如何感知这个世界的,就必须除去那些个体亲知之外的事物、特性和关系。这些都是从一片混沌粗糙的感觉中经过训练而分析得到的。要在成年心理学家的经验中举几个例子,似乎只能看当他屏住呼吸时、胃病发作时、发痒时、作呕时是如何感觉的,而不能看他如何感受一个黑点、如何感受100赫兹音叉的声音或者一条色带的光。

实际上,对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来说,考察人类原始感觉所不能及的事物往往比考察它所能及的事物更有教育意义。成年的读者能够对“dead”和“bead”作出区分,而儿童最初却不能把这两个词区分开;乘号对于那些不会乘法、不会数数的人的意义与我们理解的意义是不同的;最初人们不能分辨和声中不同的音色:这些从感知能力测量中得到的事实是学生教育最有意义的结果。这就如同一位音乐家能够听懂他最初听不懂的交响乐、一位品茶专家能够品尝他原来不能品尝的不同味道一样。正因如此,在阅读、数学和地理学方面的训练能让小学生阅读字母、单词,识别几何图形、数量、地图、照片和标本。也正因如此,儿童的早期教育改变了他们最初对不同振幅的光、声音和温度的认识。